公鏈高管出走如潮,行業隱憂浮現

公鏈高管出走如潮,行業隱憂浮現

今年2月,Cosmos團隊多名發生公開爭吵並出走引發行業高度關注。無獨有偶,回顧過去兩年,技術屬性偏強的鏈圈內憂外患,高管出走已是常事,比如明星項目Zilliqa、星雲鏈、比原鏈、波場等,就連老牌公鏈以太坊都發生過類似的情況。

在與諸多業內人士就公鏈高管出走潮話題進行交流後,鏈捕手在本文中試圖分析並探索該趨勢背後的本質與原因。


作者/王大樹


01

離職成風

Cosmos堪稱是區塊鏈行業如今最受矚目的項目之一,其高管離職事件的發生實際上頗顯意外。事件發展大抵可以從創始人 Jae Kwon 宣佈卸任並帶走部分團隊成員,引發另一位高管 Zaki Manian的不滿說起,隨後二人在社交媒體上的相互指責貫穿始末,Zaki 在社交媒體上稱 Jae 在過去6個月過度專注Virgo項目忽視了Cosmos跨鏈協議ICB開發進度,造成ICB開發資源投入不足的問題,卸任CEO其實是「逃避責任」。

項目CEO的出走在區塊鏈行業尚屬少見,該事件的影響引發不少合作方關注。「開源屬性以及社區、生態相對成型,這意味著高管的變動對項目本身並不會產生特別大的影響,但Jae Kwon的離開的確會讓Cosmos的發展進度有一定延遲。」Arcblock創始人冒志鴻表示,區塊鏈項目大多是社區共同開源開發,所以不會像傳統IT行業那般發生高管出走危機。

不過,區塊鏈項目的強社區化屬性也有其弊處。如果進行更細緻的觀察,區塊鏈項目的高管出走現象較傳統IT行業更為頻繁,乃至創始人、CEO、CTO等重要職位的離職也頻頻出現,一定程度上要歸結於團隊內部較為鬆散,職責劃分不明確,致使團隊內部在分工、執行等層面屢屢出現問題,乃至影響項目開發進度。這一現象已經演變為許多區塊鏈項目的常態,並消耗著項目開發人員的信心與耐心,核心開發者陸續出走的以太坊便是典型案例。

不僅以太坊,許多公鏈的管理團隊都不穩定,2018年星雲鏈CTO鍾馥百與聯合創始人王冠的雙雙離職後,公鏈高管離職潮便顯現苗頭,至2019年核心人才流動開始愈發頻繁。

過去一年,分片明星項目Zilliqa的CEO、CTO雙雙離職;國產明星比原鏈CEO 離職;波場核心人員跳槽;以太坊核心開放者Afri重壓出走等一系列事件,業內人士將這一年戲稱為公鏈「出走」元年,似乎與2018年的公鏈元年形成戲劇性反差。

對此,Nervos聯合創始人兼COO呂國寧的看法是高管離職潮並不是簡單問題,需要從項目特點、所處階段和發展路線等多方面分析。目前,真正能實現社區驅動的項目只有比特幣,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在沒有創始人的前提下發展十餘年的項目。

但像以太坊,EOS 乃至最近鬧出內鬥風波的Cosmos等項目,都還處於發展早期階段,所以比較依賴核心開發團隊、創始人和管理層,核心團隊的組織穩定性對項目的影響更大。

不過呂國寧也表示,Vitalik 很早就意識到項目過於依賴他會帶來弊端,所以一直在不遺餘力的推動核心團隊的去中心化,消減自己的決策權力和影響力並努力推動社區發展。


02

為何出走


談論離職潮的出現,就不可避免談到當初公鏈熱潮的誕生。

回望2018年,之所以掀起公鏈熱潮有兩方面,一是熱錢湧進與加密貨幣行情高走的相互作用的外部環境,二是圈子內部的顛覆性信仰膨脹。但隨著外部環境趨冷與內部技術困境凸顯,19年其這兩方面因素都受到嚴重衝擊。

在行情層面,多數公鏈發行的代幣價格都較高峰期下跌90%以上,財富效應大減且項目方資金日漸枯竭。目前來看,公鏈項目主要依賴於投資機構,而除代幣外也並無其他可供交易流通的產品,自身缺少長期造血能力,雖然有的公鏈已經轉型做聯盟鏈或者技術承包業務,但轉型仍很困難。

同時,公鏈代幣價格的走低也引起大量持幣者的不滿與抱怨,社區群體的凝聚力進而下滑,指向項目高管的批評聲亦不絕於耳,這些情況無疑會大挫高管們的積極性。

在信仰層面,區塊鏈技術性能遲遲未有大突破,幾乎所有公鏈們都受困於缺乏用戶與落地場景,許多項目高管原本堅定的信仰被殘酷現實所擊潰或動搖。

縱觀各公鏈高管出走事件,出走時間一般都是在公鏈上線之後。」幣核區塊鏈技術副總裁文凱告訴鏈捕手,公鏈上線即涼涼的目前已經成為鏈圈人士最擔心的問題。

事實上,多數公鏈在立項之初都設有遠大目標,希望用區塊鏈技術來改變世界,團隊士氣高昂,但由於區塊鏈技術自身的不成熟、應用落地緩慢、缺乏市場敏銳度等因素,在TPS、共識機制Dapp等方面大做文章自以為準備充分,但往往等到主網上線後才意識到用戶需求與產品效用不匹配,幾乎找不到目標用戶,過往的工作價值無以實現。長此以往,項目核心高管難免受到自我意識及社區用戶雙雙質疑,並最終選擇離開。

不過,任何行業都有高管頻頻出走的情況,從更廣泛的職場環境來看,鏈人國際創始人張曉媛認為出走原因主要包括:高管喪失價值感、高管失去團隊信任或支持、高管與老闆價值觀或意見向左、高管羽翼豐滿後獨創新項目、公司權益分配不公、公司沒有履行給予高管的相關承諾等六類。

其中高管喪失價值感與前文所描述狀況較為吻合,區塊鏈行業由於其特殊屬性會令許多高管難以適從。「單論區塊鏈行業,它還很新,還處於摸石頭過河階段,方方面面均不成熟,基本是拿著產品找用戶,很少有應市場需要而生的產品,成功幾率自然非常小,所以如果把成功前階段歸為低潮期,想必很多人是熬不過的,高管也不例外。」張曉媛分析道。

此外,冒志鴻指出統IT業的週期性跳槽也同樣在鏈圈適用,部分離職情況無需特殊看待。

綜上所述,區塊鏈項目高管離職潮的出現有其客觀與必然原因,反應出公鏈糟糕的發展狀態很難讓員工與高管找到價值感和歸屬感,無形中打擊團隊的工作積極性和動力。

文凱則認為就當前鏈圈現狀來看,核心人員出走,特別是與公鏈精神靈魂相綁定的高管離職,對於項目的發展方向會產生災難性影響,畢竟任何團隊都不缺幹活的人,缺的是有能力的主心骨。但反過來思考,如果區塊鏈項目可以如同頭部互聯網那般考慮用戶需求和產品升級,進而打造鐵營,自然也就不用擔心高管出走帶來的風險。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出發,公鏈的發展無疑具有規模效應,許多觀點都認為未來區塊鏈生態會主要集中在三五條公鏈上,部分公鏈項目核心人物的離開也反映出行業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加速行業資源的集中化。

但不管怎樣,公鏈行業只有真正去思考前述問題的項目才能有撥雲見日的機會,2020年應該是鏈圈自我啟發的一年。只有公鏈自身真正能發展起來,人才凝聚力才能有所提振。正如文凱所說,「以DeFi為首的生態已逐漸誕生很多有創造力且能夠解決用戶需求的產品,這或許可以讓各大公鏈在尋求發展上有所啟發。」

如今Cosmos高管離職導致的內部爭論之風已過,但是鏈圈暴露問題還尚未解決,務實還是務虛仍是關鍵,如何像互聯網企業一樣去探索需求、夯實產品,實現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才是鏈圈人士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而這個問題背後往往會誕生幾個偉大的解決方案和偉大的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