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養生之雙修祕籍(上)

道教是中國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思想《易經》為伏羲、文王、老子三聖創立,伏羲創造了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六十四卦,孔子則為易經作《易傳》,由此形成了中華文化的總源頭,是諸子百家的開始。

東漢時形成宗教,到南北朝時盛行起來。道教徒尊稱創立者之一張道陵為天師,因而又叫"天師道"。後又分化為許多派別。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因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宇宙萬物的本原,故名。東漢張道陵創立的"五斗米道"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時宗教形式逐漸完備。奉老聃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道德經》(即《老子》)、《正一經》和《太平洞經》為主要經典。奉三清為最高的神。要人脫離現實,煉丹成仙。道教的第一所國家級道觀位於洛陽上清宮。

我國古代先民認為萬物有靈,進而產生了對自然的崇拜,靈魂的崇拜,祖先的崇拜,慢慢發展到祖先與天神合一,成為至上神的雛形。鬼神崇拜早在原始社會時期便已存在。先民們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嶽,皆視為有神主宰,因而產生敬畏感,乃對之頂禮膜拜。那時先民們除認為萬物有靈而產生自然崇拜外,還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滅,因而又產生了對鬼神的崇拜。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將中華民族的祖宗--黃帝作為其源頭。


道教養生之雙修秘籍(上)

黃帝,又被稱為軒轅黃帝,生活在上古時代。因為出生於軒轅之丘,所以號軒轅氏;生長於西北的姬水,因而取姓姬;因其生活的地方的土地是黃色的,故登位後稱黃帝。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寫道"以土德王,故號黃帝。"其在位期間草創了各種文化,故被後人尊為"人文初祖"。晚年時因發現自己的衰老而苦惱,後來和浮丘公的談話中得知"世間萬物皆有生死循環,唯有神仙才能長生不老。"便萌生了追尋長生不老境界的想法。他聽說崆峒山住著一位活了一千二百多歲的神仙廣成子,就去向他問道。廣成子告訴他要保持心境平和,清靜無為,堅持修煉,方能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共存。黃帝聽了廣成子的話大受啟發,自此跟隨廣成子學道。後為救百姓而要煉丹,在鑄鼎鼎成時,黃龍天降,迎黃帝昇天。

殷商時代,史前時期的自然崇拜已發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為中心的天神系統,遇事便由巫祝通過卜筮以向天帝請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發展到以血緣為基礎,與宗法關係相結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動定期舉行。這時期已出現專門從事溝通鬼神和人類的宗教職業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並有一套符咒驅鬼的巫術;祝以言辭悅神,是宗教祭祀活動中負責迎神祈禱的司儀者。他們替人治病、卜筮吉凶,畫符唸咒等。當時國家和社會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進一步發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三個系統。並把崇拜祖宗神靈與祭祀天地並列,稱為敬天準祖。蓋所謂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道教養生之雙修秘籍(上)

後世道教所以成為多神教,即源於古代之鬼神崇拜;後世道教做齋醮法事,亦與古人鬼神祭祀禮儀和禮制有密切的關係。人們崇拜神靈就要舉行祭祀活動,而祭祀活動離不開"禮樂文明",禮樂文明隨著春秋時期的"禮崩樂壞",逐漸由上層走向民間,被後來的民間方士和巫覡所繼承,道教成立後,演變為道教的齋醮科儀。所以說,夏商周三代的禮樂文明有相當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來。道教實際上是禮樂文明的繼承者。神仙信仰亦可上溯到我國遠古原始社會時期。其證據之一便是《山海經》。該經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時期的神話及宗教信仰,其內容相當豐富和系統。它為道教仙學的遠源提供了依據。《山海經》中,提出了長生信仰;提出了神仙與羽士之存在;描述了神仙天都;記載了祭祀的祀禮及奇異的方術。


道教養生之雙修秘籍(上)

目前市面上養生方法很多,那麼陶老師接下來在給大家講一下道教傳統的養生辦法:先講一下打坐,很多同學問到打坐的問題:入靜是修煉的重要內容之一。入靜是修煉者的所在,修煉的成效如何,取決於入靜的程度。的高低幾乎可以用功者入靜的來衡量。上的入靜深淺,到功夫進展和功力的高低。入靜又稱虛靜。人靜是氣功修煉中逐漸達到一種思想寧靜,集中,輕鬆舒適,有序化的境界。人靜狀態即不同於正常清醒狀態,亦不同於,更不是萬念俱息,寂然無物,因為它還保持著的意念活動。

由於每個煉功者的情況不同,每一套功法要求也不盡一樣,所以入靜的程度有高低和快慢之分。入靜的狀態還與個人的,神經類型、年齡、性別、文化等有關。一般說,修養好的,不易因外界因素的刺激而波動的人,易於入靜;神經類型屬於抑制型的,易於入靜;而興奮型的則難以入靜;德性高的人,易於入靜;德性差的人,難以入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