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商品成本核算探密

一批商品採購回來,商品成本應該是多少?供應商贈送的商品應該如何定成本價?呆在倉庫裡的商品,它的成本又會因為什麼業務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本文將會回答這些有意思的問題。(注:本文不涉及商品生產過程中的成本核算)

成本是什麼

成本是為取得物質資源所需付出的經濟價值。企業為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購置各種生產資料或採購商品,而支付的價款和費用,就是購置成本或採購成本。隨著生產經營活動的不斷進行,這些成本就轉化為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來自MBA智庫百科

簡單講就是你採購商品時所花費的金額,比如你購買一部手機花費了2000元,這部手機的成本就是2000元。

成本的作用

1、成本是商品定價的依據。一件商品賣多少錢,會首先看這件商品的成本是多少,成本的高低會決定商品出售價格的高低。一般而言企業對商品的定價會高於商品的成本,確保自身是盈利的且盈利在合理範圍之內(1元成本的商品很少定價為1000元售出)。

2、成本是衡量企業盈利多少的依據。企業的利潤=收入-成本-費用,成本是其中參與計算的一項重要因素,沒有成本,想知道賺了多少錢就太難了。

3、成本是企業決策的依據。市場競爭很多時候是商品價格的競爭,而商品成本是商品價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商品成本的高低決定了企業競爭力的高低,只有成本足夠低,企業在價格競爭時才能避免慘烈的虧損情形。

成本如何核算

接下來會涉及很多數學運算哦。先聲明下,本文中的成本核算採用移動加權方式進行核算。

先講下采購返利

講成本如何核算前,需要先普及一下采購返利,它是成本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採購返利是企業跟供應商之間通過合同約定的,一段時間內採購額達到一定額度,供應商會返還一定的金額給到企業(比如2020年採購額達到100萬,會返還10個點,即10萬給企業,這個例子在接下來描述採購返利時會反覆用到),企業在核算商品成本時會考慮供應商這部分返利(接剛剛的舉例,假設單次採購20萬的貨,計算企業的商品成本時會扣除可能拿到的返利2萬,直接按18萬計算企業的商品成本)。雖然這筆錢要等到合同期完成才能拿到,但是對於企業的經營而言,優先把這部分錢打進成本,企業的銷售人員才能提前享受到低成本的紅利,才敢在市場的價格競爭中爭一片天地,獲得比較好的銷量。

採購返利的兌現方式

1、現金。供應商會直接將返利打款進企業賬戶,企業財務進行收款確認即可(接上文采購返利的案例,供應商會直接把10萬打款到企業賬戶,企業需要支付100萬給供應商)。

2、減賬。返利會直接在企業給供應商的貨款中扣除(接上文的案例,企業只需要支付90萬給供應商)。

3、貨返。供應商會送一批商品給企業,這部分商品的價值等於供應商需要給企業的返利(接上文的案例,企業需要支付100萬給供應商,但還會額外得到價值10萬的貨)。

企業如何核算商品成本

現在開始進入正文,下面將會從各個實際會發生的業務出發,講述各個業務發生時商品成本應該如何核算。


  • 採購/採退


1、一般採購業務(無返利)

一般採購活動中,商品入庫的成本直接等於採購價。

例:企業第一次採購1000件商品A,每件商品的價格為20元,無任何返利。商品A的成本為20元。

2、帶普通返利的採購業務(返利兌現形式為現金或減賬)

帶普通返利的採購活動中,商品入庫的成本需要扣除可能拿到的返利。

例:企業第二次採購1000件商品A,每件商品的價格為30元,返利5%。商品A的成本=30*(1-5%)=28.5元。

3、帶貨返返利的採購業務(返利兌現形式為貨返)

帶貨返返利的採購活動中,由於後續會有商品(供應商送的貨)入庫,需要考慮後續商品入庫時的成本,未來會入庫的商品會一起參與返利金額分攤。

例:企業第三次採購1000件商品A,每件商品的價格為40元,返利5%,返利會以貨物的形式給到企業。企業可以收到的返利金額為40*1000*5%=2000元,轉化為貨物為2000/40=50件,即企業後續在返利可以兌現時會再收到免費的50件A。本次貨物入庫的成本=40-2000/(1000+50)=38.1元,後續免費的50件A入庫時也會以38.1元的成本入庫,這麼做的好處是防止一種場景發生:免費的A入庫時,倉庫中原有的A已經賣光了,此時A如果按原價40元入庫,會造成後續A的成本偏高。

4、品牌補貼貨返

品牌補貼是品牌方偶爾會給一些費用給到企業做市場推廣用,這筆費用跟返利一樣,兌現形式可能是現金、減賬或直接給貨。直接給貨的這種跟正常的採購訂單的區別是這類訂單不參與採購合同額的計算,供應商不會再額外給返利了,給多少錢就是多少錢,比如給10萬塊的商品A共2000件,那麼商品A的入庫成本=100000/2000=50元。

5、採退

採退是採購的逆向流程,基本可以參照正向流程進行對應的核算。


  • 銷售退貨


銷售退貨業務中,商品入庫的成本按對應訂單出庫時的成本入庫和倉庫已有商品成本加權。


  • 盤點


倉庫盤點時,所獲取的商品成本是盤點時商品的實時成本,不會影響倉庫現有商品的成本。


  • 調整業務


企業真實運營過程中,單據會跟現實情況有各種各樣的出入,比如採購單中的採購價格填錯了,供應商返利規則維護錯了,5個點寫成4個點了等等,這些情況發生時需要通過調整單據計算歷史正確的正本加權,將商品的成本調成正確的成本。如果期間有商品按錯誤的成本出庫了,需要計算其中的差額部分,作為銷售成本調整。

例:企業2020.2.1採購1000件商品B入庫,每件商品的價格為50元,2020.2.20發現之前錄入的商品價格偏高,供應商同意之前的商品可以按每件40元的價格支付,2.1-2.20期間總共銷售了600件,此時採購做一筆調整單,調整之前錯誤的部分,此時商品B的成本糾正為40元,倉庫成本總額減少400*(50-40)=4000元,銷售成本減少600*(50-40)=6000元。


  • 幾個有意思的業務場景


1、買A贈B

供應商端可能會有促銷活動,比如買指定件數的A商品可以送一定件數的B商品,這種情況下,需要和銷售端協商,B是拿來做贈品,還是正常售賣:拿來做贈品的話可以按0元入庫;正常售賣的話,可以賦予B一個成本,便於運營參考定價,同時因為B是供應商贈送的,為B賦予成本是我們的自主行為,為保證整體的總成本金額是一致的,需要將B的總成本從A身上扣除,降低A的成本。

例:買10000件A送100件B,A的單價是20元,若賦予B的成本是5元,則A的入庫成本為(10000*20-5*100)/10000=19.95元。

2、品牌方補貼降成本

品牌方偶爾會給一些錢做市場推廣支持,這部分錢如果沒有花完,經運營和採購同意,可以花在成本里,降低商品的成本,補貼未來的商品毛利。

3、商品置換

商品置換是指這樣的場景:A和B是兩個商品,特殊的是B是A的組合品,比如蒸汽眼罩,可以一片一片的拿來當贈品送,也可以一大包一大包地賣(比如一包有10片),雖然都是同一個東西,但對於業務對於系統而言是兩個商品。當一片裝的商品庫存不足時,可以考慮把10片組合裝的商品拆一些出來用,這個是商品置換。

商品置換過程中成本要怎麼核算?一片裝的商品和10片裝的商品各自有著各自的成本,當10片裝的商品拆了變成10個一片裝的時候,10片裝的庫存和成本也會轉移至一片裝商品身上。

例:A是一片裝的蒸汽眼罩,成本1元,當前庫存為10,B是10片組合裝的蒸汽眼罩,成本12元元,當前庫存1000件,現拆100件B變成A,那麼B的庫存數量就變為900,A的庫存數量變為10+100*10=1010件,A的成本變為(1*10+12/10*1000)/1010=1.2元。商品置換僅會影響自己商品的成本,不影響對外跟供應商的結算。

4、成本移動加權導致成本異常

成本移動加權是個固化的計算公式,程序按照公式走,難免會出現異常的情況,比如原本成本100元錢的東西加權過後變成1元錢了,這時候成本就變得極不合理,對於運營而言,就沒有什麼參考意義了,這個時候我們目前採取的辦法是如果變動後的成本≥2*變動前的成本或變動後的成本≤1/2變動前的成本,會自動觸發將變動後的成本調整恢復成變動前的成本。

例:成本100.00元的商品A在倉庫有100件,現按120元的價格退貨80件,那麼現在倉庫中A的成本價=(100*100-120*80)/20=20元,還剩20件,此時成本低於原成本100的一半,會觸發將成本自動調整為100元,倉庫的庫存金額變動為20*(100-20)=1600元,即庫存成本總金額增加了1600元。(此部分的調整金額屬於非正常業務調整,需要計算在當天的損益中)

以上不一定是對的。


本文由作者@熊本沐 在PMCAFF社區發佈,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商品成本核算探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