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高效施用技術,葉面肥的種類以及施用方法

一 葉面肥的種類

以葉面吸收為目的,將作物所需養分直接施用於葉面的肥料,稱為葉面肥。葉面施肥見效快、利用率高、用量少、施用方法簡便、增產效果明顯,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目前,我國葉面肥的種類和成分暫時沒有統一的標準,但一般應符合3個條件:對某些作物有穩定的增產或改善產品品質的作用;對作物和土壤沒有毒害作用;葉面肥是肥料,養分應起主要作用。

肥料高效施用技術,葉面肥的種類以及施用方法

根據葉面肥的作用和所含主要成分可將葉面肥劃分為六大類。

1、營養型葉面肥

此類葉面肥中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等養分含量較高,主要功能是為植物提供各種營養元素,改善作營養狀況,尤其是適宜於植物生長後期各種營養的補充。

這類葉面肥簡單的只加入1~2種化肥,如氮元素以尿素為佳,因為尿素屬於中性分子,電離度小,為1.5×10-4,其溶液滲入葉片內部後,使細胞原生質分離的情況很少,一直廣泛作為葉面肥的主要成分;磷鉀肥料用磷酸二氫鉀為多,一般不用普通過磷酸鈣;鉀素還可以選擇硝酸鉀、氯化鉀、硫酸鉀。葉面肥中微量元素多選用硫酸鋅、硫酸錳、硼砂、硼酸、鉬酸銨、硫酸銅、硫酸亞鐵、檸檬酸鐵等。

複雜的營養型葉面肥是多種元素混合配製而成,市場上銷售的葉面肥多為此類。可以是幾種微量元素相加,國家標準要求各種微量元素單質含量之和≥10%;也有的是幾種大量、微量元素相加,國家標準要求大量元素含量之和≥50%,微量元素單質含量之和≥2%;也可以是大中微量元素相加。目前生產實踐中應用較多的則是以微量元素為主。

2、調節型葉面肥

此類葉面肥中含有調節植物生長的物質,如生長素、激素類等成分,主要功能是調控植物的生長髮育等。適於植物生長前期、中期使用。

植物在生長過程中,不但能合成許多營養物質與結構物質,同時也產生一些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質,稱為內源植物激素。這些激素在植物體內含量雖很少,但卻能調節與控制植物的正常生長與發育,諸如細胞的生長分化、細胞的分裂、器官的建成、休眠與萌芽、植物的趨向性、感應性以及成熟、脫落、衰老等,無不直接或間接受到激素的調控。在工廠人工合成的一些與天然植物激素有類似分子結構和生理效應的有機物質,叫做植物生長調節劑。

植物生長調節劑和植物激素一般合稱為植物生長調節物質。目前生產上常用的植物生長調節物質有①生長素類:如萘乙酸、吲哚乙酸、防落素、2,4-D、增產靈、復硝鉀、復硝銨(多效豐產靈)等;②赤黴素類:赤黴素化合物種類較多,但在生產上應用的赤黴素主要是赤黴酸(GA3)及GA4、GA7等;③細胞分裂素類:如5406;④乙烯類:乙烯利(乙烯磷、一試靈);⑤植物生長抑制劑或延緩劑:有矮壯素、比久(B9)、縮節胺、多效唑、整形素等。除以上外,還有油菜素內酯、玉米健壯素、脫落酸、脫葉劑、三十烷醇等。

3、複合型葉面肥

這一類葉面肥所加的成分較複雜,凡是植物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均可加入,或者是在微量元素中添加含氨基酸、核苷酸、核酸類的物質,是目前葉麵肥品種最多的一類,複合混合形式多樣,是人工製造型,最大特點是加入一定量的螯合劑、表面活性劑或載體。此類葉面肥種類繁多,其功能有多種,表現為既可提供營養,又可刺激生長調控發育。生產上常用的有氨基酸複合微肥、植物營養液等。

4、肥藥型葉面肥

葉面肥中,除了營養元素成分外,還加入一定數量和不同種類的農藥或除草劑,所以噴灑後,不僅有肥效促進作物生長髮育,而且還有防病、治蟲、除草效果,此類稱為肥藥型。這類葉面肥類似於複合類,所不同的是加入一定數量的和不同種類抗病抗蟲藥物。目前種類不多,主要有噴拌靈、肥藥靈等。

5、益菌型葉面肥

是利用與作物共生或互生的有益菌類,通過人工篩選培養製成菌肥,用於生產,提高作物產量,改進品質,提高作物抗逆性的肥料。主要有5406菌肥、根瘤菌肥、北京農業大學研製的增益菌(增產菌)。

6、其他類型葉面肥

利用各種作物的幼體或秸稈殘體,通過切碎(粉碎)加熱浸提、酸解或其他生化過程然後做成的肥料,此類稱為天然汁液型,如EF植物生長促進劑(中國林科院林產化學研究所與廣東省雷州林業局研製,由桉樹提製出來)、702肥壯素等。另外還有稀土型:稀土元素是化學元素週期表第三副族的鑭系元素(鑭、鈰、鐠、釹、鉕、釤、鋱、鏑、鈥、鉺、銩、鐿、鑥)以及與其性質相似的鈧和釔等17種金屬元素的總稱,簡稱稀土。1972年我國就已經開始稀土肥料的研究和使用,目前稀土元素對植物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但在實踐中,合理施用稀土可促進作物生根、發芽和增加葉綠素,從而增加作物產量。因此,在部分葉面肥產品中,也加入稀土元素,但是在施用此類葉面肥時,應注意,稀土元素畢竟不是植物必需的營養元素,代替不了營養元素的作用,同時要注意稀土肥料中的放射性。

為了使讀者對葉面肥的類型有一個系統的瞭解,特將葉面肥的類型歸納見表11-1。

表2-1 葉面肥的類型

肥料高效施用技術,葉面肥的種類以及施用方法

二 ,葉面肥的特點和功能

一、葉面肥的特點

與根系施肥相比,葉面肥有以下特點。

1.吸收快

土壤施肥後,各種營養元素首先被土壤吸附,有的肥料還必須在土壤中經過一個轉化過程,然後通過離子交換或擴散作用被作物根系吸收,通過根、莖的維管束,再到達葉片,養分輸送距離遠,速度慢。施用葉面肥,各種養分能夠很快地被作物葉片吸收,直接從葉片進入植物體,參與作物的新陳代謝。因此其速度和效果都比土壤施肥快。

2.作用強

施用葉面肥由於養分直接由葉片進入作物體,吸收速度快,可在短時間內使作物體內的營養元素大大增加,迅速緩解作物的缺肥狀況,發揮肥料最大的效益。通過葉面施肥能夠有力地促進作物體內各種生理過程的進展,顯著提高光合作用強度,促進有機物的合成、轉化和運輸,有利於幹物質的積累。

3.用量省

施用葉面肥一般用量較少,特別是對於硼、錳、鉬、鐵等微量元素肥料,採用根部施肥通常需要較大的用量才能滿足作物的需要。而葉面施肥集中噴施在作物葉片上,通常用土壤施肥的幾分之一或十幾分之一的用量就可以達到滿意的效果。

4.效率高

採用土壤施肥,由於肥料揮發、流失、滲漏等原因,肥料損失嚴重,同時還有部分養分被田間雜草吸收。施用葉面肥,則減少了肥料的吸收和運輸過程,減少了肥料浪費損失,是經濟用肥的有效手段之一。

二、葉面肥的功能

正是由於葉面肥具有上述特點,所以其具有以下功能。

1.彌補根部施肥的不足

當作物生長處於根系不發達或根系衰退期時,根系吸收養分的能力弱,通過葉面施肥可以起到壯苗和減少秕粒、增加產量的作用。當土壤環境對作物生長不利時,如土壤水分過多、乾旱、過酸、過鹼,造成作物根系吸收受阻,而作物又需要迅速恢復生長時;或者在作物生長過程中,作物已經表現出某些營養元素缺乏症。在上述兩種情況下,由於採用土壤施肥需要一定的時間養分才能被作物吸收,不能及時滿足作物需要或及時緩解作物的缺素症狀,這時採用葉面施肥,則能使養分迅速進入植物體,補充營養,解決缺素的問題,滿足作物生長髮育的需要。

2.避免養分在土壤中固定或轉化

土壤是一個複雜的膠體,肥料施入土壤後,某些營養元素被土壤膠體吸附,或因為土壤酸鹼度的變化形成沉澱物。如P、Zn、Cu、Mo等,施入土壤時易被固定而降低肥效,葉面施肥可避免固定而提高肥效。一些生理活性物質在土壤易分解、轉化而影響效果,葉面肥施於葉片上,通過篩管、導管或胞間連絲進行轉運,距離近、見效快,從而避免養分在土壤中的轉化、淋溶,提高肥效和肥料利用率。

3.減輕對土壤的汙染

對土壤大量施用氮肥,容易造成地下水和蔬菜中硝酸鹽的積累,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人類吸收的硝酸鹽約有75%來自蔬菜,如果採取葉面施肥的方法,適當地減少土壤施肥量,能減少植物體內硝酸鹽含量和土壤中殘餘礦質氮素。在鹽漬化土壤上,土壤施肥可能使土壤溶液濃度增加,加重土壤的鹽漬化。採取葉面施肥措施,既節省了施肥量,又減輕了土壤和水源的汙染,是一舉兩得的有效施肥技術。

4.防治生理性病害

施用葉面肥後可滿足其對有關營養元素的需要,改變葉表面微生物菌群的組成,如可使禾白粉菌的孢子萌發和群落生長下降等;促進脲酶、磷酸酶、抗壞血酸氧化酶、碳酸酐酶、精氨酸酶等活性的提高,從而防治某些生理性病害。

葉面肥儘管有以上諸多優點,但是葉面肥也不能完全替代土壤肥料,因為根部比葉部有更大更完善的吸收系統,尤其是對需求量大的營養元素如氮、磷、鉀等,更應以土壤施肥為主。從總體上講,農作物施肥主要靠土壤施肥,必須在土壤施肥的基礎上,配合施葉面肥,才能充分發揮葉面肥的增產增質作用。

肥料高效施用技術,葉面肥的種類以及施用方法

三,葉面肥的施用技術

一、葉面肥的施肥原理

從作物葉片結構看,在葉片的表面有一層角質層,角質層下是葉表皮細胞,表皮細胞下面是葉肉細胞。營養物質只有進入細胞後才能起到營養的作用。在葉片的上下表面還有一種稱為氣孔的結構,氣孔是葉片內部與外界溝通的渠道。早期人們認為噴施到葉面上的肥料溶液是通過氣孔被動地流入葉片內部,但是水錶面張力很大,氣孔直徑很小,噴施肥到葉片上,肥料溶液在氣孔上形成水膜,進入不了葉片的內部。後來研究表明在葉片表面的角質層上有很多裂隙,細胞通過質外連絲與外界相通,噴施到葉片表面的肥料溶液中的營養物質,是通過葉片細胞的質外連絲,像根系表面一樣,通過主動吸收把營養物質吸收到葉片內部的。因此,葉片與根系一樣,對營養物質也有選擇吸收的特點。所以在進行葉面施肥時也應考慮到,植物葉片是有選擇地吸收那些能夠進入葉片細胞的營養物質的。

肥料高效施用技術,葉面肥的種類以及施用方法

二、葉面肥的施用技術要點

1.選擇適宜的肥料品種

葉面肥選擇要有針對性。例如根據作物的生育時期選擇適宜的葉面肥品種,在作物生長初期,為促進其生長髮育選擇調節型葉面肥;若作物營養缺乏或生長後期根系吸收能力衰退,應選用營養型葉面肥;根據作物的施肥基本狀況選擇適宜的葉面肥品種,在基肥施用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選用含有大量元素氮、磷、鉀為主的葉面肥,在基肥施用充足時,可以選用微量元素型葉面肥;根據作物的生長髮育及營養狀況選擇適宜的葉面肥品種,例如棉花落蕾落鈴與硼營養不足有關,所以在現蕾期可葉面噴施硼肥2~3次,保蕾保鈴效果較好;番茄莖腐病與缺鉀有關,可在坐果後15d噴施磷酸二氫鉀2~3次;芹菜的裂莖病也是缺硼所引起的,可以噴施硼砂或硼酸等。

2.選擇適當的噴施濃度

葉面施肥濃度直接關係到噴施的效果。在一定濃度範圍內,養分進入葉片的速度和數量隨溶液濃度的增加而增加,如果肥料溶液濃度過高,則噴灑後易灼傷作物葉片,造成肥害,尤其是微量元素肥料,作物營養從缺乏到過量之間的臨界範圍很窄,更應嚴格控制;若肥料的溶液濃度過低,既增加了工作量,又達不到補充作物營養的要求。另外某些肥料對不同作物具有不同的濃度要求,如尿素,在水稻、小麥等禾本科作物上適宜濃度為1.5%~2.0%,在蘿蔔、白菜、甘藍上為1.0%~1.5%,在馬鈴薯、西瓜、茄子上為0.5%~0.8%,在蘋果、梨、葡萄上濃度為0.5%,在蔥、番茄、溫室黃瓜上濃度為0.2%~0.3%。

3.注意葉面肥肥液酸鹼性的調節

營養元素在不同的酸鹼度下有不同的存在狀態。要發揮肥料的最大效益,必須有一個合適的酸度範圍,一般要求pH值在5~8。pH值過高或過低,除營養元素的吸收受到影響外,還會對植株產生危害。葉面肥肥液酸鹼性調節的主要原則是:如果葉面肥主要以供給陽離子為目的時,溶液應調至微鹼性;若主要以供給陰離子為目的時,溶液應調至弱酸性。表11-2是葉面肥在部分糧食作物上的一般噴施濃度與酸鹼性,可供施用時參考。

表2-2 部分葉面肥在糧食作物上的噴施濃度與酸鹼性調節

肥料高效施用技術,葉面肥的種類以及施用方法

4.選擇適當的噴施時間

葉面施肥時葉片吸收養分的數量與溶液溼潤葉片的時間長短有關,溼潤時間越長,葉片吸收養分越多,效果越好。一般情況下保持葉片溼潤時間在30~60min為宜。因此,在中午烈日下和颳風天氣時不宜噴施葉面肥,以免肥液在短時間內蒸發變幹,導致有效成分損失。在有露水的早晨噴肥,會降低溶液的濃度,影響施肥的效果。雨天或雨前也不能進行葉面追肥,因為養分易被淋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一般來講,葉面肥的噴施以無風陰天和晴天早上9時前或下午4時後進行為宜。若噴後3h遇雨,待晴天時補噴一次,但濃度要適當降低。

5.選擇適宜的噴施時期和噴施部位

葉面肥的噴施時期要根據各種作物的不同生長髮育階段對營養元素的需求情況而定,一般禾穀類作物苗期到灌漿期都可以噴施;瓜、果類作物在初花到第一生理幼果形成,再到幼果膨大時,也都可以噴施葉面肥。另外常量元素多在作物生長的中期或中後期,每畝(1公頃=15畝)每次溶液用量75~100kg;微量元素在苗期和花後期噴施,每畝每次溶液用量50~75kg。前者噴施1~2次,後者2~3次,每次噴施間隔7~10d為宜。農戶在施用葉面肥時最好根據各產品說明書介紹進行噴施。

植物器官部位不同,對外界吸收營養物質的能力強弱差異較大,通常是植株的幼嫩部位如上、中部葉片生命力最旺盛,從外界吸收各種營養的能力也最強。另外,葉片背面的氣孔要比葉片正面的氣孔多,比正面吸收養分的速度快,吸收能力強,所以葉面噴施肥液時,尤其要注意噴灑生長旺盛的上部葉片和葉的背面,特別是對於桃、梨、柿、蘋果等果樹,葉片角質層正面比背面厚3~4倍,更應注意噴灑新梢和葉片背面,以利吸收。

6.噴施次數應適宜

作物葉面追肥的濃度一般都較低,每次的吸收量是很少的,與作物的需求量相比要低得多。因此,葉面施肥的次數一般不應少於2~3次。至於在作物體內移動性小或不移動的養分(如鐵、硼、鈣、磷等),更應注意適當增加噴灑次數。在噴施含調節劑的葉面肥時,應注意噴灑要有間隔,間隔期至少應在7d以上,噴灑次數不宜過多,防止出現調控不當,造成危害。

7.注意在肥液中添加溼潤劑

作物葉片上都有一層厚薄不一的角質層,溶液滲透比較困難,為此,可在葉肥溶液中加入適量的溼潤劑,如中性肥皂、質量較好的洗滌劑等,以降低溶液的表面張力,增加與葉片的接觸面積,提高葉面追肥的效果。

肥料高效施用技術,葉面肥的種類以及施用方法

三、常用葉面肥的配製及施用方法

為了方便讀者熟悉一些常用葉面肥的施用方法,下面介紹幾種常用葉面肥的配製及施用方法。

(1)尿素 常用的噴施濃度為1%~1.5%(即100kg水加1~1.5kg尿素)。雙子葉植物濃度可取下限;單子葉植物濃度可取上限;幼苗期,濃度可適當低些;成苗期,濃度可適當高些。

(2)磷酸二氫鉀 常用的噴施濃度為0.1%~0.3%。配製的方法是取100~300g磷酸二氫鉀加100kg水,充分溶解後噴施。

(3)過磷酸鈣 常用的噴施濃度為2%~3%,肥料加水後要充分攪拌,靜置24h後經過濾,取清液噴施。

(4)硫酸亞鐵 常用的噴施濃度為0.1%~0.5%,多施用於果樹。

(5)硫酸鋅 常用的噴施濃度為0.1%~0.2%,在溶液中加少量石灰液後進行噴施。

(6)鉬酸銨 常用的噴施濃度為0.05%~0.1%,多施用於豆科作物。

(7)硼砂(或硼酸) 常用的噴施濃度為0.2%~0.3%,配製溶液時先用少量45℃熱水溶化硼砂,再兌足水。多施用於棉花、油菜等十字花科作物。

(8)草木灰 常用的噴施濃度為3%~5%,用草木灰加水後攪拌,靜置12h後取上清液。多施用於馬鈴薯、甘薯等塊根作物。

(9)稀土 對蔬菜、糧食作物常用的噴施濃度為0.05%,果樹為0.08%。

(10)增產菌 大田作物常用的噴施濃度為15~30mL,兌水40~50kg噴施;果樹用80~100mL,兌水100~150kg噴施。

(11)植物動力2003營養液 是從德國引進的一種高科技液體肥料,具有促進作物生長髮育、改善品質、增強抗逆能力、增產明顯等優點,尤其對作物根系有明顯的促進作用。一般蔬菜作物在定植後和開花時葉面噴施,濃度以1000倍為宜。

(12)天達“2116” 農作物抗病增產劑,具有抗病、增產、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作物抗逆能力等特點,特別是對作物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作物葉面施用濃度為500倍液,間隔期10~15天,噴施1~3次。

(13)雲大-120 其有效成分是“蕓薹素內酯”,它是一種甾醇類化合物,廣泛存在於自然界的植物體內,每畝有效成分用量0.25~2.5mg。它對作物根系生長的促進作用顯著,能增強光合作用,提高光合效率,且能增強作物抗逆能力,減輕作物病害發生程度。

(14)綠風95植物生長調節劑 葉面噴施後能迅速進入植物細胞,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強光合作用,利於作物的生長髮育。且有促進作物傷後自愈、提高作物的抗逆能力的作用。一般每畝每次用量50mL,噴施2~3次即可,多在幼苗期噴施,間隔期15d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