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當先生再當學生的中國:兩場戰爭後,大清開始向日本派出留學生

大清的文化一度是在東亞處於絕對的領導地位,身在學習西方的路上,甚至可以說比一衣帶水的日本還要早。

以前中國商人,尤其是福建、廣東的商人去日本一般去的是長崎,對,也就是被美國人用原子彈問候過的地方。

中國的一些習俗也傳到了那裡,在日本眼裡這就是異域風情,而中國介紹西方的書籍也因此傳到日本,比如林則徐好朋友魏源寫的《海國圖志》,日本人早期也通過學習中文書籍瞭解西方,比較同樣用的是漢字,日本人也比較省時省力。當然了,日本漢字造的詞也迴流到中國過就是了,就跟現在的洋中藥一樣,很多大媽就喜歡去日本買什麼漢方藥。

在魯迅的《藤野先生》中就有個細節,魯迅在去日本留學時,就發現日本人教的部分解剖學課本居然是從中國進口的。

先當先生再當學生的中國:兩場戰爭後,大清開始向日本派出留學生

但是中國對西方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表面,並沒有實質的研究,而日本則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改造,一場轟轟烈烈的明治維新運動使得日本的國力大幅度的增強,又在美英財團的強力支持下,日本向中國發動了一場賭國運式的戰爭——甲午戰爭。

當然了,日本人每次大戰基本都是在賭國運,“皇國興廢,在此一戰”可以從1895用到1945。這一場戰爭,大清被小國日本擊敗震驚了整個世界,從當時的西方的時政漫畫中就可以看的出來,氣的梁啟超在文章罵大清是老大帝國,可以看出大清在學習競賽中從先進於日本,變成了落後於亞洲了。

先當先生再當學生的中國:兩場戰爭後,大清開始向日本派出留學生

日本的文化輸出

在甲午戰爭中幹翻大清之後,日本人本以為可以收割一波大清,除了要2億兩白銀之外,還打算割大清的東北、臺灣。不過日本人正要大發橫財,把東北三省據為己有,一下子蕞爾小國變成東北亞一霸的時候,他驚訝地發現自己的盟友居然阻止了他,明面上是俄國、德國、法國三個國家,背地裡是日本大金主英美財團。

面對著揚言如果敢割中國東北,就要給日本一點愛的教育的歐洲三列強和甲午戰爭中撈得盆滿缽滿、現在卻袖手旁觀的英美財團,日本人其實也很絕望,畢竟連大清都同意要割讓遼東三省了。原本以為自己穿上西裝,學習了西化,就會被西方所接納,結果還是被一群歐洲佬給欺負。所以後來中國人去參觀日本介紹中日甲午戰爭的博物館時,會看見日本人寫著一塊“臥薪嚐膽”的書法作品,講的就是日本在甲午海戰中贏了還是被歐洲列強欺負。面對這樣的情況,日本人只能在最後搜刮一下大清,要了3000萬兩“贖遼費”,不付這錢的話,大清皇帝回去掃墓都得辦護照。

先當先生再當學生的中國:兩場戰爭後,大清開始向日本派出留學生

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人覺得是黃種人飽受白種人的歧視,所以黃種人要團結起來,共同對抗西方白種人。所以在這個思想下,日本人主動找到大清,說你學習那麼差,連我都打不過,不如你來當我徒弟吧。大清一開始是看不上小國日本的,但是在吃了甲午敗仗,自然也要好好反思一下為什麼,所以中國人現在動不動就反思的毛病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的。後面還是承認了日本比較強,所以在日本的熱情邀請下,所以大清國組織留學生去日本的計劃也就形成了。

不過這也不是大清派的第一批留學生,在此之前就有組織過留美幼童,其中詹天佑就是其中的傑出例子。

當然了,你要是覺得中國人因為在甲午戰爭中吃了大敗仗,就很積極很主動放棄科舉去學習西方,那就是不懂中國人,也對科舉的強大認識不到位。中國留學日本的高峰期是在廢除科舉後,大家覺得反正沒科舉考了,但是又想進步,那就去讀一個洋文憑,外來的和尚好唸經罷了。

但是也有一部分是不喜歡國內的四書五經,覺得這種書籍阻礙了中國的進步,想去好好學習,改變中國,有些人也確實做到了,比如說魯迅。魯迅說自己是因為厭倦了孔子那套,對孔教的批判也是不少,結果來了日本,日本先生叫他去湯島聖堂拜孔子,所以魯迅一度心裡還是很彆扭的。

先當先生再當學生的中國:兩場戰爭後,大清開始向日本派出留學生

對日本又愛又恨的留學生們

當然了日本也不只是讓中國學生讀讀書就算了,是在有意識的培養親日力量,特別是喜歡招中國學生來讀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很多中國軍人都讀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比如說名震江湖的蔣百里。值得一提的是,後來的大人物常凱申先生也說過自己讀過日本陸軍學校,但是這哥們去上學的時候待的是預科班,叫振武學堂,他在那裡就是單純地餵了一年的馬。

本來留學生還是很喜歡日本的,不然也不會來這裡,但是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讓部分中國人看清了日本的真面目。20世紀初爆發的日俄戰爭是一場瓜分東北亞的戰爭,日俄兩國在中國東北進行一場非常殘酷的戰爭,這場戰爭也間接地敲響了沙俄和大清帝國的喪鐘。

先當先生再當學生的中國:兩場戰爭後,大清開始向日本派出留學生

這場在自己國土,甚至可以說是直接在大清龍脈上打起來的戰爭,大清皇室就跟沒看見一樣,就像一隻鴕鳥一樣躲在紫禁城中,腐朽無能一覽無餘。在日的中國留學生一開始是比較支持日本的,畢竟日本人宣揚的是同文同種,但是後來戰爭越打,日本人對中國留學生的歧視越嚴重。以至於魯迅在學醫間隙,看見日本同學在看日本人砍為沙俄服務的中國人的頭而歡呼,對中國人的麻木深惡痛絕,頓生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的思想。

所以很多留學生在來日本前是親日派,離開日本時就成了反日派。當然了,大家的心態也是很複雜的,比較接受了日本的教育,但這個東洋小國抱有一種又愛又恨的心態。但是從客觀來說,到日本學習的人到後來也推動中國的發展,歷史總是那麼的五味雜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