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羅大眾的小白,我聽到的王陽明哲學

王陽明,著名思想家、哲學家,被現代中國人所熟知和推崇。說實在的,他所講的很多東西,其實一般人理解起來是很困難的,而有些人呢,自以為自己理解了,對外大談特談,但其實也只是皮毛或是自以為的理解。


作為普羅大眾的小白,我聽到的王陽明哲學


我之前聽過兩三個講解王陽明的書解音頻,如開頭所說,作為一般人,除了聽其經歷後感覺這個人很厲害外,對其所講哲學真的是理解起來有些吃力。但本著不想浪費我幾個小時聽書時間,我還是決定以普通大眾的小白身份講一講我聽到的王陽明哲學。

主要說幾點:前三變、後三變、致良知、知行合一。

首先,前三變和後三變都是對應著其人生經歷的時間線發生的,逐一如下:

氾濫於詞章


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中舉後遵循當時學界泰斗朱熹“格物之說”,於是通過格竹來追尋世界道理,但最後失敗。因沮喪迷茫於是扎入文學,在詞章方面做的也算是出類拔萃。

出入佛老


後來感覺詞章這個東西可能無法達到他所求的大道,苦求無果後開始研究佛學,而且也是小有成就,據說已修到了“未卜先知”的地步。這裡還講到了佛家和儒家的區別,佛家講“同體”,而儒家兼顧了“同體”(眾生平等)和“薄厚”(對親人比對旁人要好)。解釋起來文字太多,這裡不多說了。

龍場悟道


這個應最被大家所熟知,王陽明因受宦官劉瑾迫害,於龍場這個地方忽然大悟,頭腦突然通透,後來有了“心學”。他講到,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具有聖人的心體,之所以未成聖人,是因為被我們的私慾所遮蔽,只要我們祛除掉這些私慾就可以。我們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內求,求自己的心。

默坐澄心


王陽明大悟之後因身體原因,不得不開始養生,於是開始靜坐,祛除心中雜念,分別“真我”和“私慾”。

致良知


這三個字就是王陽明的講學宗旨,書中所講的意思是在能分辨真我和假我之後,知是非善惡的真我,並將其擴充到底,在行為中佔主宰地位。比如王陽明任何時候都能做到心定。

說實話我理解不了,我愚鈍的理解為“能區分私慾和真我,知道所謂的善惡,並且隨時隨地應用於所有行為之上,而非僅是知道而已”,也不知對否。

圓熟化境


這應該算是王陽明51歲後晚年達到的境界。這個時候的他已經做到了私慾消失殆盡,良知根深於他的腦海裡,不管他做什麼,都一定是符合良知的。

下面說一個重點內容“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就是知道的真切徹底,篤實,這也就是行;而行的明覺,精察,便是知;知行是相終始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不是分開的,是一體的。


如果你說你知道要怎麼做,但是做不到,這個準確來說不叫做不到“知行合一”,因為你連“知”都沒有做到,更別說知行合一了。


舉個例子,有朋友說自己也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就是戒不掉。這其實就是沒有做到“知”,他被私慾所遮蔽。如果一個人真的知道吸菸對自己身體有何危害,他自然就會戒掉。


再說一點“致良知”的內容,真正能夠做到的人是什麼樣的呢?是在萬事萬物中貫穿“致良知”,依良知而行,在身邊所有的事情當中做到“知行合一”,而並非脫離人群,獨自去打坐修行,做一個高高在上的聖賢大師。

其實很多人在研究王陽明的哲學時會出現理解錯了的情況,陷入到了一些誤區當中,也就是所謂的“走火入魔”;而有些人是理解不了,所以就認為無用,扯淡,這些其實都可以理解。

最後說一點,書中提及到了“敬畏”和“灑脫”兩種品格,我之所以對這段內容比較感興趣,是因為自己一心向往灑脫,想做個灑脫之人,活出真我。

書中提及:如果一個人只有“灑脫”之感,而缺少“敬畏”之心,就會放縱恣意,輕賤自己。反之,如果有“敬畏”之感,無“灑脫”之心就會拘謹。要能做到將二者很好的結合到一起才是最好的,書中講到王陽明這方面就做的很好。

以上便是我這個小白聽完看完之後的一些理解和整理,確實有很多內容未能理解,但也有所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