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鋪墊,隨後迎來高潮——讀《故事工程》體會02

畢竟30年只講這一門寫作課,作者對課程節奏已經把握得爐火純青。作者不在整個課程的開始階段,直接告訴大家六個核心技能到底是什麼,

而是講解課程的意義和目的。

因為六個核心技能,最多六句話就能說完,但其中包含的知識,卻是簡單的六句話說不清楚的。

如果上來就直接講,講到課程的後邊,學員很可能就忘記了六大核心技能是什麼,或者失去了繼續學習的耐心。

在這個階段,為了說明六個核心技能的意義,作者舉了兩個例子用來類比。兩個例子,一個是外科手術,一個是飛機的儀表盤。如果沒經過多年的學習與實際操作,看了手術的全程也不會做手術,看了飛機的儀表盤也不會開飛機。


先要鋪墊,隨後迎來高潮——讀《故事工程》體會02

到今天,外科手術依然複雜,人體的解刨結構就沒什麼變化,也沒什麼改進餘地,因為自然界已經改進了百萬年。

飛機的儀表盤,卻因為電腦的發明,短時間產生了飛躍性的變化。雖然飛機本身更加複雜了,但儀表盤卻大大簡化和人性化了。因為駕駛飛機的是人,儀表盤的設計不能超出人類的生理限制。


先要鋪墊,隨後迎來高潮——讀《故事工程》體會02

講故事也產生了類似飛機儀表盤這種變化,因為讀故事的同樣是人,需求也在不斷改變。比起作者寫書的時代。現代的網絡小說,因為故事更長了,場景更多了,出場的人物反而更少了。六大核心結構不變,各部分的比例卻一直在變,寫故事的人要時刻這些變化。

接著,作者又開始抨擊其他的關於寫作的教材,這也是作者的老把戲。雖然攻擊他人不厚道,但給了學員一種歸屬感。寫作方法分成老師的學派和不是老師的學派,比在一堆理論中迷茫的探索強。

就像故事一定要有主角所屬的正派,和與主角鬥爭的反派,雙方爭鬥的經歷,才是吸引人的故事。找一個對手,同樣有利於吸引學生的學習熱情。

這裡的對手,就是不認同作者定義的六個核心技能的人,他們寫作時把其他的東西當作核心技能,寫出的作品吸引不了讀者。

但寫故事的人也許是其他行業出名的人,和故事是否吸引人無關。例如總統出的書,或者寫故事的人有廣泛的人脈,請名人在書的封面推薦,增加銷量。作者雖然嘲諷了這種行為,本身也不能免俗,在這本書的前言之前,仍然是名人的推薦序。


先要鋪墊,隨後迎來高潮——讀《故事工程》體會02


調侃了一番,書歸正傳,接著回到教學上來,作者假想了兩組實驗對象:


一組不用六個核心技能的自然寫作法的,

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寫了幾百頁,才發現故事讀起來有缺失,再回頭補充缺失的部分,就變得非常費力了。


一組用了六個核心技能,

能整體觀察自己寫的故事,相當於有了施工圖,可以提前確定目標,定下進度,備足材料,有目標有準備地寫作,而不是碰運氣。


考慮到學習的實際問題,作者還送給學生一個小竅門,就是這六個核心技能,還可以繼續歸類成兩部分

四大要素、兩個脈絡。

人的學習能力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強,六個概念聽著很少,畢竟比五個手指頭還有多一個,還是有點難記,歸類成兩部分就容易記多了,貼心的老師呀!


作者早年當過棒球運動員,在體能巔峰過去之後才從事寫作。在這節課末尾,作者又追憶起當年在賽場上的光輝歲月,又把打棒球聯繫到這六個核心技能上來。作為棒球運動員,要技術全面,攻守兼備,缺一不可。寫作方面,也要這六個核心技能一個不能少,才能保證寫出的故事耐看。


先要鋪墊,隨後迎來高潮——讀《故事工程》體會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