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古代人寫春聯和現在人寫春聯不一樣,有什麼講究?

老吳趣談


對聯是我國古老而優美的文學形式,極富民族特色和風雅。它運用律詩的格律,具有兩聯對仗工整、意思相應、音調和諧、虛實相對的鮮明特點。

對聯是古人從駢文和律詩中提煉、濃縮而成的,對仗和平仄的規律有嚴格的要求,不僅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和高超的藝術功底,還要有極高的摡括力,並且啟承轉合要有禁得起推敲。現代好多人以為懂得一點對仗和平仄的規律,就可以寫出好對聯,其實在認識上過於簡單容易了。

對聯分上下兩聯,每聯的字數並沒有嚴格限制,主要是切題。武漢黃鶴樓的長聯每聯175字,四川青城山廟內的長聯,每聯197個字,一幅對聯共394個字,所謂“天下第一聯”。

對聯要表現出節奏感,念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例如;

△ 乾坤容我靜

名利任人忙

△車水馬龍農家樂

花好月圓田園春


用戶言午澤群


過大年貼春聯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風俗。歷史攸乆,遠遠流傳。

為什麼貼春聯呢?

一是代表著來年的吉祥,紅火興旺,平安,萬事如意。

二是驅趕怪獸。具說有一種怪獸,叫“年”每蓬春節,它下來尋找獵物。它最怕紅色的顏色。人們為了驅趕它,所以每家都貼春聯。

古人寫春聯是很有講究的,特別是讀過詩書的文化人。他們無論是寫春聯,貼春聯都有講究,分上下款。現在不懂,往往把春聯寫倒了,過去的老人講究,沒法貼,所以就鬧出笑話來。

在我小的時侯,那時侯才七八歲上小學,每逢過年,都跟著大人到長輩那裡拜年,有文化的所到之處先欣賞一下誰家的春聯,寫的字句怎麼樣,喜歡評一番。

初一我到我四大爺家拜年,四大爺八十多了,有學問,是過去老“私墊”底子。看到地家的門心貼反了,別人家貼的門心,雙扇門,門心四個字有外,三個字在裡。我四大爺家的門心,卻顛倒過來貼。四個字的朝內,三個字的朝外,看起來是貼錯了。其實是現在人寫對聯不懂,寫錯了。老人對門心也講上款和下款,上款貼左,下款貼右邊,老人貼對了。而寫對聯的批上聯和下聯寫錯了。

現在是機器印刷,大部分人的排板都排錯了,別說別的,看橫批懂不懂就知道對錯,

看看以上兩個門上的橫批有什麼不一樣。按傳統的說法,那個對那個錯那?

再看看這兩個門上的門對,有什麼不同。按風水陰陽看,雙字為陰,單字為陽。你看看那個為陽,那個為陽。上下門對比那個最具有傳統的特色呢?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作為文化人,咬文嚼字,愛摳字皮,在過去非常講究,為什以臺灣的字還是繁體字呢?他們就沒有改變傳統文化。而我們大陸則不講究這一點,簡化歸簡化,不能脫離傳統的模式,傳統文化應該繼續發揚廣大。


老吳趣談


古人寫春聯是由迷信開始的。鬼能害人,神能福人。所以從上古時代就有驅鬼迎神的種種活動,特別是春節期間,就會有桃卯、桃印、桃板等等,這就是上古時代所謂的“春聯"。後來隨著紙張的出現及廣泛用途,紙張多了,就用紙代替了桃板等之類,但仍畫上門神,即“神荼與“鬱壘”。

對於春聯來說,是中國文學的一大特色,是一種文學形式,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具體要求可分:一狹類相對,包括局部內相對:腳對頭.肺對心、肝對膽等;字數內部相對:一至十相對,百千萬億相對;顏色相對:赤橙黃綠青藍紫。二是廣類相對:中對外、古對今、天對地、山對水等。三詞性相對: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等。四正反相對:長與短、寬與窄、大與小等。五虛實相對:有形與無形等。如“天增歲月人增壽(實),春滿乾坤福滿門(虛)。六韻律平仄相對,講究聲調高低,錯綜相對,讀起來上口好聽。

所以說古人寫春聯很講究,而今的春聯就不迷信了,雖也講究其要素,但比過去寬鬆、自由了。把吉祥、期盼、祝福、內容健康的話寫上就行了。


桂富652


春聯分上下,

左上右下把。

平起仄收韻,

對應詞律佳。

古有僻邪意,

辭舊迎新發。

多出秀才筆,

講究不亂雜。

千年換朝代,

師出同韻脈。

至今有新韻,

吉祥新意話。

新舊同在使,

不再講書發。

本是隨潮流,

種技來印刷。

意對心舒語,

韻意添化化。

歌功頌德言,

納祥吉財話。

再看廣告商,

白送到你家。








無名小草134387980


寫春聯傳統以來,都是先寫上聯,後寫下聯,這沒有什麼區別。

貼對聯時,也是上聯貼左手邊(青龍方),下聯貼右邊(白虎方)。

橫楣的書寫,古人為自左向右寫成。而當今根據人們的習慣讀寫方式,自左向右書寫,也將就著過了吧。

圖個吉利、增加了節日歡樂氣份就行。


用戶7260084833195


春聯,又叫“春貼”“對聯”“門對”,是中國特有的文化,也是過春節(除夕)的重要標誌,春聯起源於周代時的桃符,用於辟邪祈福。於五代十國時,將春聯書寫於桃符上,出現了第一幅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桃符源於桃木板,在宋朝由桃木板更改為紙張,俗稱春貼紙或春聯;在明朝朱元璋時代,猶豫朱元璋酷愛春聯,所以春聯開始盛行,得到了極大的推廣;直至目前仍是過年的重要標識。但經過長時間的傳承,春聯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古時由於科技原因,春聯均為手工書寫,逢年過節時,請人來根據想法來書寫對聯,那時能寫一副好春聯是特別牛的一件事,也是一件大事。而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手工書寫對聯已經很少能夠看到了,過年時由寫對聯變成了買對聯,對聯文化也慢慢的失去味道,慢慢的變成了一種習慣性文化。而真正造成衝擊的還是,近代社會唯物主義盛行,不信鬼神的人越來越多,慢慢春聯也就失去了內在的核心,流於形式。

現代春聯越來越喜歡外觀和形式創作,美觀成為現代春聯首要條件。而古代講究的對聯除了對仗、上仄下平、陰平、陽平等細節也就越來越不受重視。


疾跑ing的蝸牛


過去的學子學的是詩經、歌賦、大學、中庸、論語等,作的是八股文章,在吟詩答對上講究字面工整、對仗。現在的人就不一樣了,現在開展的是新式教育,摒棄了八股文章的老式教育。所以現在很少有人能夠按照老的制式吟詩作對了。過去(應該在清末以前)的學子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以致有了像:頭懸樑、錐刺股,囊熒映雪、鑿壁偷光等刻苦學習的故事,只有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才能寫得出好的文章、詩詞,對聯更不在話下了。


嘉麟


大家如果看古建築的對聯也很有意思。

從建築的對聯上,看到古人的追求,追求平淡自然,淡泊名利。

記得一個對聯說:古代藥店期望自家櫃檯生塵土,希望大家都不用來買藥。而現在藥店都是打折,希望你買更多,還買一送十。人們的心態與追求變了。

希望留住傳統的美好!


china傳統文化


社會在變,很多東西都在變。古代人寫春聯必須講究對仗工整,平仄相間。而現在不完全追求對仗和平仄關係了,只要基本上工整就可以,沒那麼嚴格的講究了。同時,古代貼春聯一定是上聯在右邊,下聯在左邊,包括橫批也是從右往左寫,這與古代寫文章從右邊豎著往左邊寫有關係,而現代寫文章是從左邊橫著往右邊寫,所以大家習慣性的把對聯貼的方式改為上聯貼左邊下聯貼右邊。所以你感覺不一樣了。


正能分享


古人寫的春聯都含有豐富的文化意蘊,講究也非常多,在那個年代,文人在社會中的價值體現得非常突出,寫字也是非常有講究的,而現在的春節寫春聯,大部分人只是為了過這個節而準備好,很多的人是直接買印刷的春聯,也體現不出貼春聯的那種年味,所以中國文化的傳承寫春聯,貼春聯逐漸的在消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