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我看到了小說所寫的底層生活和底層所看到的歷史。這是一幅壁畫,一幅巨大的壁畫,而且是被一個小人兒看到的壁畫。人們說奧斯卡是20世紀的產物,我認為他擁有兩個非常當代的個性:拒絕和抗議,有力到能使玻璃破碎(尖叫聲)。——導演施隆多夫

《鐵皮鼓》改編自君特·格拉斯的小說但澤三部曲的第一部,導演施隆多夫是著名的“新德國電影運動”的四位大師之一,該片獲得第52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第3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影片以兩次世界大戰的普魯士的但澤為背景,並且以主人公奧斯卡的視角(偶爾切換客觀視角)向我們講述了他眼中的世界與內心矛盾,以及他是如何用“拒絕長大”的方式逃避現實世界。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如今重溫這部影片,那個破舊的鐵皮鼓和奧斯卡振聾發聵的尖叫聲依舊讓人難以忘懷,整部影片的主題也具備深刻的批判與反思。今天的這篇文章,我們暫且不談其中深藏的社會隱喻,而是聚焦於主人公奧斯卡身上,他的行動線可以分以下四個階段:

  • 母親與父親、表舅之間的畸形三角關係,讓奧斯卡拒絕長大;
  • 奧斯卡與父親、瑪利亞組成新三角關係,讓奧斯卡逃離家庭;
  • 馬戲團遇知音,夢絲維塔讓奧斯卡遇到短暫愛情,重識自我;
  • 隨著親人愛人的相繼離開,奧斯卡與自己和解,重新“長大”。

那麼,在這幾個重要的人生經歷中,奧斯卡面臨著哪些困境,如何應對這些殘酷的現實,又有著怎樣的心理變化與命運變遷呢?透過奧斯卡的經歷,對我們的現實有何啟發?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最直接和殘酷的:奧斯卡拒絕長大的心理原因在於母親與父親、表舅之間的畸形三角關係

影片以主人公奧斯卡的視角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外祖母烤土豆的時候救了正在逃亡的外祖父,二人漸漸生情生下了奧斯卡的母親安娜,安娜和青梅竹馬的表哥楊·布隆斯基相愛,卻嫁給了雜貨店商人布爾弗雷多。1924年一個大雷雨的夜晚,影片的主人公——奧斯卡,降生了。在他三歲生日宴會的時候,他得到了鐵皮鼓,由此也暗示了奧斯卡不同於其他小孩的命運轉折。

奧斯卡的存在,並沒有改變母親與父親、表舅之間的三角感情。我們可以看到,奧斯卡是並不討厭舅舅的,甚至可以說他們的關係很融洽,他見舅舅時臉上露出愉快的表情便可以說明。然而,一切美好都在這一天破碎了。

大人們在打著紙牌,奧斯卡本想躲進外祖母巨大的裙子裡面尋求安全感,卻被父親制止,於是他親眼目睹了母親與表舅的調情。這對於三歲的奧斯卡來說,他幼小單純的心靈是難以接受的,這給他帶來了強烈的道德觀念上的衝擊。

於是他走到地窖,一層一層地數著樓梯,隨著這重重的一摔,奧斯卡徹底將自己與成人世界隔離開來。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陪伴母親進城去辦私事,他跟蹤母親,卻發現母親和表舅約會。此時的奧斯卡明白,母親並不僅僅是帶自己出來玩,於是他用失去理智驚聲尖叫,玻璃碎了一地的同時,他原本就脆弱的心靈更是不堪一擊,他試圖撕裂這個成人世界現有的平衡。奧斯卡原本以為,當身體不再長大,內心便可以逃離那個殘酷的現實成人世界,事實證明,這種反抗是無力的。

母親安娜在表舅面前的神采飛揚,與在父親面前的形成鮮明的反差,奧斯卡將這一切都看在眼裡。母親在得知自己懷了表哥孩子之後,不知道怎麼處理孩子,於是原本不愛吃魚的她,瘋狂吃大量的魚,來者不拒,自虐而離開。

在這段三角關係中,母親的角色無疑是可悲的,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但是她並沒有扮演好自己母親的角色,經營好自己的婚姻,也沒有對命運的抗爭,這就給奧斯卡造成了極大的心理陰影。母親之死,終結了母親和父親、表舅之間的三角關係,但這種畸形的原生家庭帶給奧斯卡的影響卻仍未結束。葬禮上,奧斯卡為母親敲著手中的鐵皮鼓,他的眼神一改往日的執拗,浮現出悲慟與哀傷。遠處教堂的鐘聲響起,也預示著奧斯卡的人物命運即將發生變化。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不平等關係的愛情並不長久:奧斯卡與父親、瑪利亞組成新的三角關係,三歲身體十六歲心理年齡的他並不能給瑪利亞帶來“幸福”,奧斯卡在心灰意冷下逃離這個破碎不堪的家庭

母親和表舅的相繼離世,讓奧斯卡的生日趨於平靜,但是僕人瑪利亞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靜,並且組成了新的三角關係。父親忙於工作,留下瑪利亞照顧奧斯卡,兩個人之間漸漸有了交流。有一天,瑪利亞正在擦樓梯,奧斯卡從洗手間出來。

瑪利亞:“你多大了?”

奧斯卡:“16歲。”

瑪利亞:“真是不可思議,我也16歲。”

奧斯卡雖然有著3歲的身體,但是他已經16歲了,心理年齡上已經進入了成人世界。他發現瑪利亞身上有很好聞的味道,並且和瑪利亞有了感情,就在我們以為奧斯卡能夠和成人世界和解的時候,現實又給奧斯卡上了殘酷的一課。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某一天,奧斯卡竟然看到瑪利亞和父親在一起竊竊私語,瑪利亞成為奧斯卡的繼母,還生了弟弟,奧斯卡心裡明白,這個“弟弟”其實就是自己的孩子。奧斯卡也知道了一個殘酷的現實,自己並不是父母的愛情產物,他的親生父親就是表舅,如今弟弟就是自己的孩子,雙重諷刺,也更加強化了父親愚蠢、執拗與懦弱的人物形象。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那麼瑪利亞為什麼沒有選擇奧斯卡呢?我想,在瑪利亞的眼裡,奧斯卡始終是個侏儒,她並沒有將他與成人世界劃等號,而奧斯卡的父親即使存在性格上的缺陷,但是能夠給她一個家庭的名分,以及社會的認可。這種根本不對等的愛情關係,讓奧斯卡失去了對愛情、對成人世界的信任,於是,他逃離了這個無法屬於他的家庭。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馬戲團遇知音,夢絲維塔讓奧斯卡遇到短暫愛情,也讓他重新認識自我,他清醒的知道自己只是需要她,而不是真正的愛她

這裡,要提一下前面的一場戲,父母帶奧斯卡看馬戲表演,奧斯卡才知道侏儒這個群體。當演出結束之後,侏儒貝貝拉找到奧斯卡,邀請奧斯卡加入表演團。

奧斯卡:“我寧願當一個觀眾,只把我的本領在暗中施展。”

貝貝拉(語重心長):“像我們這樣的人,必須去表演,去決定事情,否則別人就會去幹。人類總是要找到自己的存在的。”

這讓奧斯卡有了同類的歸屬感,這樣的弱勢群體靠著自己的能力活在世間,奧斯卡還不能將自己與他們徹底歸結為一類人。這讓觀眾感受到了侏儒這個世界,相對於普通承認世界的孤獨與渺小。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奧斯卡逃離家庭之後,開啟了新的演藝生涯,也有了新的戀情,戀愛對象便是同為侏儒的女演員夢絲維塔。與夢絲維塔的同居生活,讓奧斯卡原本在正常成人世界裡所受的不公拋下,在侏儒世界找到了“平等”,從而使得他的心理走向真正的成熟與穩定。他不再總是失控地驚聲尖叫,不再時不時地發洩不滿與憤怒,不再執拗地撐起自我保護屏障。然而,這段幸福的愛情並沒有持續太久……

女演員夢絲維塔死後,奧斯卡變得無精打采,他孤獨地坐在車裡,這時畫外音響起:

“我不知道夢絲維塔的年齡,我只知道她的身上有香草味。”

多麼熟悉的味道啊,這不就是奧斯卡曾經迷戀的瑪利亞身上的味道嗎?在這裡,我們可以知道,奧斯卡愛上的夢絲維塔不過是舊愛瑪利亞的影子,理智告訴奧斯卡,他並不是真正愛夢絲維塔,僅僅是他需要她而已。但是,他仍然感激她,感激那些曾經的溫暖。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才能與世界和解:奧斯卡親手出賣了自己的父親,加速了父親的離世。隨著親人愛人的相繼離開,奧斯卡與自己和解,重新“長大”

奧斯卡離家三年之後,回到家中,跑向父親的懷抱,享受著難得重拾的親情溫暖。庫爾特也要三歲了,他將一個新的鐵皮鼓送給弟弟(實際上是兒子),象徵著叛逆精神的傳承。然而,奧斯卡卻親手將父親藏起來的徽章暴露,父親慌亂之下將徽章放進嘴裡,卻遭受了重重一擊。父親生命的最後關頭,空氣變得安靜,奧斯卡終於撕心裂肺地喊了一聲“爸爸”。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母親去世的時候,奧斯卡同樣喊出了“母親”,母親雖然犯了錯,但終究是自己的母親,父親再愚蠢懦弱,但畢竟是養育了他的父親。奧斯卡的這一聲吶喊,是他執拗逃避過後人性的復甦。他將鐵皮鼓埋在地下,與過去的自己告別。庫爾特的石頭砸向奧斯卡的後腦勺,卻讓奧斯卡意外地重新長高。這裡的奧斯卡才真正的與自己和解,與這個世界和解。

《鐵皮鼓》:奧斯卡拒絕長大的背後,是怎樣的心理掙扎與命運變遷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最直接和殘酷的,奧斯卡拒絕成長之後,發現不平等關係的愛情並不長久,和夢絲維塔的短暫愛情讓他清醒的認識自己,人終究要和自己和解,才能與世界和解。影片中的奧斯卡離開了自己的家鄉,開啟了一段新的未知旅程,未來總是充滿希望的。生活中的我們亦要與過去的自己和解,才能不停前進。

《鐵皮鼓》利用人物誇張的表演,荒誕而非理性的手法,使觀眾感受導演施隆多夫對命運所作的深層次思考,從中感悟出生活的某種哲理。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在文學界、還是電影界,《鐵皮鼓》的現實意義都舉足輕重。


歡迎關注@悅讀拾光電影,不定期更新影評劇評書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