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層建築,雕欄玉砌,漢代也有“泰坦尼克號”

十層建築,雕欄玉砌,漢代也有“泰坦尼克號”

在之前的文章中,小編曾經提到過秦漢時期是中國造船歷史上的第一次高峰,那這高峰到底有多高,有沒有兩層樓那麼高呢?本期船舶博物館,小編給讀者們介紹一下吧。

十層建築,雕欄玉砌,漢代也有“泰坦尼克號”

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七次巡海

據文獻記載,漢武帝曾親自巡海七次,這在歷代帝王中是絕無僅有的。元封元年(前110年),漢朝其時剛收復南越一年,更準備在第二年東征朝鮮,漢武帝從泰山東巡海上,橫渡渤海,到達河北的碣石山,同時又巡視遼寧西部。元封二年(前109年)春正月,漢武帝第二次巡行東菜,四月回京。同年秋,征討朝鮮,“募天下死罪為兵”。

從漢武帝兩次巡行路線與征討朝鮮路線的一致性,可以看出武帝的航海活動的動因,並非只是為了“求仙覓藥”,而是為打通航路所作的戰前巡視。

十層建築,雕欄玉砌,漢代也有“泰坦尼克號”

西漢疆域圖

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又親自巡視了自古以來的造船重地廬江郡,並從潯陽(今江西九江、湖北黃梅一帶)乘船順江而下,據文獻記載,這次航行的規模盛大,船舶首尾相繼千里,浩浩蕩蕩駛出長江口,並從海上航行到琅琊。漢武帝親自出海航行,反映了他對開拓海疆、溝通海上航路極為關注,對邁出國門、走向海洋,持有強烈的願望。他巡視廬江、潯陽這些造船重地,說明他相當重視船舶的建造和發展。

十層建築,雕欄玉砌,漢代也有“泰坦尼克號”

《太平御覽》書影

《太平御覽》引揚雄《方言》說:“舟自關而東謂之船,自關而西或謂之舟,方舟或謂之舫。”此種劃分,也只是大概而論,未免過於籠統,但至少說明漢代已經注意到舟船的地區特點。《太平御覽》關於豫章大船有“可載萬人,船上起宮室。”的記述,船載萬人,當為過分誇張之談,但船上起宮室的記述證明當時的造船技術在不斷的突破。

漢習樓船

《史記》卷三十記載:“治樓船,高十餘丈,旗幟加其上,甚壯。”《後漢書》卷四十三更有“又造十層赤樓帛欄船”的記載。所謂帛欄,即用帛裝飾其柵欄。漢代發展了帶有多層建築的樓船。

漢代的樓船名氣很大。昆明滇池大觀樓有著名的長聯,其中有四句:“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這幾乎簡要概括了中國的造船發展史。在漢代,樓船最具有代表性。


十層建築,雕欄玉砌,漢代也有“泰坦尼克號”

大觀樓長聯

漢代興起的樓船,其最主要特徵是具有多層上層建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各式戰船,均設有甲板,不僅可以使船艙少受風雨的侵襲,而且甲板與船底、船舷可構成封閉的框架,使船體更具整體剛性,有助於提高船體強度。關於甲板、甲板之上的高層、上層建築,在漢代的著作中都有專名和釋義:“其上板曰覆,言所覆慮也;其上屋曰廬,像廬舍也;其上重屋曰飛廬,在上,故曰飛也;又在其上曰爵室,於中望之,如鳥爵(通雀)之警視也。”


十層建築,雕欄玉砌,漢代也有“泰坦尼克號”

樓船示意圖

漢代樓船的型制和規模是:甲板之下為艙,供棹卒划槳之用。在艙內的棹卒有良好的保護,可免受敵人矢石之攻擊。甲板上的戰卒手持刀劍,以便在短兵相接時作接舷戰。舷邊設半身高的防護牆,稱為女牆,以防敵方的矢石。在甲板上女牆之內設置第二層建築即為廬,廬上的周邊再設女牆,廬上的戰卒手持長矛,有居高臨下之勢。再上有第三層建築為飛廬,弓弩手藏於此,是遠距離的進攻力量。最高一層為爵室,“如鳥爵(通雀)之警視”,這正如今日的船橋,常稱之為駕駛室或指揮室。

樓船作為水師的指揮艦,具有較高的船樓,一則便於嘹望和指揮,二則有以不戰而嚇退敵人的作用。樓船在艦隊中的作用雖可大壯軍威,但因上層建築較高,受風面積較大,常帶來負面效應。唐代李整所著兵書《太白陰經》對樓船有全面而公允的評價:“忽遇風暴,人力不能制,不便於事。然為水軍,不可不設,以張形勢。”

漢代繁盛的船舶建設

中國古代的造船場地,遍及沿海一帶和內陸沿黃河和長江的許多地點。據各種文獻記載其概要如下:

北方的山東半島和渤海沿岸,早在戰國時代即有舟船之盛,是齊國和燕國進行航海活動的基地。秦始皇攻匈奴以及漢代樓船將軍楊僕徵朝鮮,都曾以山東半島沿岸為造船和補給基地。三國時的青、兗、幽、冀四州,都曾建造海船。魏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自稱燕王拒魏,魏明帝曾“詔青、兗、幽、冀四州,大作海船”。

十層建築,雕欄玉砌,漢代也有“泰坦尼克號”

古代造船廠

漢代的吳郡(今蘇州市)和會稽郡(今紹興市)都是造船基地。這兩處在戰國時期即有造船傳統。漢時閩越發兵侵東甌時,武帝曾派遣會稽兵浮海前往救助。

三國時代的吳國,造船業最為發達。沿海的主要造船地點有永嘉(今溫州市),其附近有橫嶼船屯(今浙江平陽縣);又置建安典船校尉,當時曾將罪人“送付建安作船”。其附近有溫麻船屯(今福建連江縣北),也是建安典船校尉的造船場。

南海郡的番禺縣(今廣州市),自戰國以來即為一重要都會,也是造船重鎮。南海、合浦以及在其南方的交趾、日南兩郡(均存今越南境內),是漢代向印度洋航行的重要門戶。這兩處地方那時盛產林木,都是重要的造船地點。

除了上述沿海地區有一系列造船場地之外,在幅員廣大的內陸地區也有眾多的造船場地。如長安。漢武帝在此開昆明池,造豫章大船並訓練樓船軍,長安以東的船司空縣即因造船而得名。

漢代《釋名》中的釋船

在漢代,還沒有人把當時的造船技術成就,編撰出像後世《南船記》、《漕船志》那樣圖文並茂、記錄翔實的專著。但是,東漢年間成書的類似今日辭書的著作《釋名》,卻有專門的一篇來對船舶技術的諸多問題加以解釋,這就是《釋船》。

十層建築,雕欄玉砌,漢代也有“泰坦尼克號”

《釋名》書影

《釋名》為東漢劉熙撰,另一說始作於劉珍,完成於劉熙。全書分8卷27篇,《釋船》為其中的第25篇。全書以音同音近的字解釋意義,推究事物所以命名的由來。其中雖有穿鑿附會之處,但對探求語源的古義,普遍已被認為很有參考價值。正因為如此,後世的學者對其也頗為重視,並加以疏通、潤色與補充。三國時韋曜在囚禁中還曾作官職訓及辯釋名各一卷。清乾隆年間畢源有《補遺》及《續釋名》各一卷,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王先謙有《釋名疏證補》。

《釋船》這一篇,雖然還算不得有關造船技術的鴻篇鉅製,但是,它能在一千七八百年以前,把中國當時曾獲得的造船成就和達到的技藝水平翔實地記錄下來,不僅在中國,即使在全世界範圍來說,也是難能可貴的。《釋名》的作者劉熙,是漢末的訓詁學家,是知天文、曉地理、博學廣知的學士,對造船工匠和操舵駛帆的水手們的技藝,顯然是間接瞭解到的。“短而廣,安不傾危者也”,這種在今天同樣也是十分正確的科學結論,既不是劉熙的發明,也不是少數船工所能斷言的,這是許多年來在航行實踐中獲得的經驗總結。由此可以看出中國造船技術的悠久歷史和到漢代時造船技術獲得重大發展的概貌。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良木,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蘇家酒窖,每天都有最有趣的文化資訊~也歡迎評論留下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哦!如果你有想進一步瞭解的傳統文化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小編會為你“定製”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