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一位女医生送来时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机也没用,她的孩子到现在还以为妈妈只是上班去了

着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已成为抗疫重点之一。资料显示,大多数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曾出现“炎症风暴”类似反应,并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危及患者生命。我国多名专家呼吁,抗击疫情,要重视“炎症风暴”!


近日,为提高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由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指导,《医师报》社主办,广东天普药业支持的《阻断炎症风暴 共同战“疫”》项目启动。该项目将采访我国 30 位急诊、危重症医学科领域知名专家,分享疫情下,这些伟大医者的人文思想,防治新冠肺炎的专业体会,以及抗疫下救治患者的感人故事,为广大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临床经验,助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早日实现抗疫的全面胜利!


本期采访嘉宾: 杨晓医生


杨晓:一位女医生送来时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机也没用,她的孩子到现在还以为妈妈只是上班去了

开辟最早的新冠肺炎隔离病房


武汉,一座历经沧桑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如今正在经历又一次大的考验。疫情爆发,牵动全国人民的心。


有这样一群医护人员,他们生活在这个城市,在危险来临时,即使害怕、紧张、恐慌,他们仍义无反顾地留下。他们深知: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们时,他们就该冲在最前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杨晓医生,便是这座城市的坚定守护者之一。


中南医院早在去年年底便接受了一次“考验”。岁末之晚,医院收治了一名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经过院内多位专家会诊后排除新冠肺炎。杨晓说,“虚惊一场,但这也是一次情境演练,并让科室所有人意识到:可能会有疫情的大面积爆发。”后来陆续获得李文亮医生关于新冠肺炎的消息,杨晓和同事们加强了专业防护,在诊断及治疗上都保持着很高的警惕性。


杨晓:一位女医生送来时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机也没用,她的孩子到现在还以为妈妈只是上班去了

疫情开始时,同事帮杨晓医生剪短发

杨晓介绍,1月8日起,中南医院ICU收治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医院医护人员和院感办公室很快进入角色。两天内隔离病房16张病床满员收治。“我们科的隔离病房是武汉市四大家医院(同济医院、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中,第一处专门收治新冠病人的重症隔离病房。”杨晓回忆说,新冠肺炎在最初发现的那段时间尚不可明确诊断,原因在于只有疾控中心才能进行核酸检测,医院在向疾控中心通报疑似病人后,经核酸检测方能明确诊断。


“疫情来袭,不恐慌是不可能的。”杨晓后怕地说,恐惧源自未知,我们不知道谁被感染谁没被感染。病人如此,医生如此,城市大众亦是。


从1月份至今,杨晓一直在前线抗疫,她说这段特殊的经历让她感触颇多:“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活在当下很重要。经历疫情后我觉得我们还需多一份警惕,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


疫情照射下的闪光点


“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有的人平时勤勤勉勉,如今阴险狡诈,大发国难财;也有很多普通人,闪光点被平凡的生活掩盖,却在疫情中闪现了出来,光辉无比,让人惊奇”。


ICU的95后男护士曹阳鑫,上班刚满一年,平日里总是萌萌的、懵懵的。对杨晓而言,他就像个“小朋友”。之前有个自杀未遂的小女孩住进ICU,病情好转但小女孩却很抑郁。某天夜班时,杨晓见他在哄小姑娘睡觉。病床之旁,他用极温柔的声音轻声说:“想不想睡觉呀,我把灯光调暗一点好不好,喝点水睡觉好不好。”此情此景,让杨晓十分动容,两个年轻的生命在这一刻如此温暖。


疫情发生后,科里部分护士很害怕,护士长也不勉强大家必须坚守岗位,有特殊需求可提出调离。曹阳鑫却申请坚决不离岗,问他原因,他只说:“我觉得我应该做点什么,我想扛起这份责任。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后顾之忧,我必须要留下来。”杨晓彻底被他打动,也彻底改变了对他的印象:这个“小朋友”不仅温柔、体贴,而且成熟有担当。


新冠病毒就如六亲不认的利器,无论是谁,见到了总要扎一下,医生感染也不在少数。在杨晓眼中,医院门诊办公室曹主任,是位很温柔的女强人。在此次疫情中,中南医院承担了武汉市第七医院、雷神山和方舱医院的救治任务,曹主任冲在一线。每天接诊发热病人六七百人,压力和风险巨大,不幸在强暴露下感染新冠病毒,病情危重。“住进我们医院ICU时,曹主任的病情已进展到重度呼吸衰竭。”杨晓说,即使到了如此危险的时刻,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曹主任坚持不把病情告知家人,她就独自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次日,病情加剧,常规治疗方式已不能满足曹主任的病情治疗需要,必须进行气管插管。没有与新冠病毒战斗过,就无法体会它给人带来的身心折磨。面对主管医生提出的治疗方案,曹主任只是抓过主管医生的手,轻轻说了一句“好”。她闭上了眼,摆好相应的体位,眼泪却流了下来。“我能感受到曹主任内心的恐惧,那时大家对新冠肺炎的具体情况并不十分清楚,插管意味着什么无人知晓,只能做最坏的打算。”杨晓说,好在治疗有效及时,曹主任恢复很快,后来她又一次在ICU落泪,我想那应该是庆幸,是感动,更是喜悦。


一位29岁的女医生被感染,按当时的防控办法她不得不在所在辖区隔离治疗。后来病情加重,送到中南医院ICU时已经心跳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机,仍旧没能挽回这个年轻的生命。她还是个两岁孩子的妈妈,孩子到现在还以为妈妈只是上班去了。这让同为妈妈的杨晓很难受:“我的孩子一岁五个月,封城时送到爷爷奶奶家去了。那时我对老公说,‘你要好好带孩子,万一我没撑住,你就只能见到我的骨灰盒了’,我真希望能早点看到孩子。得了新冠肺炎就是命,没得就是幸运。大难若不死,我们要好好活下去,好好保护自己和家人”。



这两个月以来,杨晓和她的同事们每日戴着外形如椰子壳的N95-1860口罩工作。这种口罩质厚且硬,长期佩戴会在脸上压出印痕。杨晓被口罩“折磨”得不堪:脸太小口罩无法压实,会漏气。戴眼镜也给杨晓带来了不便,“眼睛特容易起雾,白茫茫一片,防起雾装置也不管用。”


据杨晓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她的排班既有8小时的日班,也会有实际耗时20小时以上的夜班。她说,我们医院ICU基本没有救援队的一线支援医生,虽然工作量大,但好在每四天能轮休一天,大大缓解了我们的疲倦。兢兢业业中,杨晓和同事们对新冠肺炎的治疗逐渐熟练起来。


“早治疗、早干预。”杨晓强调这是对新冠肺炎防治最重要的一点。面对新冠肺炎病人,杨晓会在给予呼吸支持治疗、炎症治疗的同时,注重病人的营养支持。她认为,所有患者都要制定个体化方案,并及时调整策略。例如,炎症风暴出现时,抗炎治疗要摆在首位。


杨晓介绍,早期新冠肺炎治疗方法并不明确时,医生都是按经验和普通病毒性肺炎去处理。早期以无创机械通气为主,若效果不太好,再考虑进行支气管插管甚至ECMO。而插管时机和无创机械通气的疗程,则一直存在争论。通过不断摸索,杨晓总结出经验:对于已经发生呼吸衰竭、呼吸窘迫、氧合指数低下的患者,越早插管预后会越好。氧合指数<100,呼吸频率>30次/分,CO2潴留,只要满足任意一条,都应尽快插管。“目前的观察性研究也支持这样的治疗方案,早期插管治疗的病人,无论是肺功能还是最后结局都会更好。”杨晓说。


杨晓:一位女医生送来时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机也没用,她的孩子到现在还以为妈妈只是上班去了

杨晓医生团队在上完ECMO后部分同事合影

插管(呼吸支持治疗)对重症病人非常重要。早期插管,虽不能逆转病毒的复制,但是可以抑制继发的因缺氧导致的肺损伤代偿,达到肺保护目的。如果病毒复制慢慢终止,并且此过程中得到良好肺保护,临床结局一般较好。反之,若延迟或不插管,肺代偿和肺组织的不均匀表现也会很明显,面临更高肺损伤风险,后期拔管会很困难,严重者甚至死亡。


杨晓:一位女医生送来时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机也没用,她的孩子到现在还以为妈妈只是上班去了

杨晓医生在给患者进行气管插管

“炎症治疗是新冠肺炎治疗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要特别注意的是约50%的病人会发生炎症风暴,进而危及生命。”杨晓指出,除控制原发病,改善缺氧外,必要时需使用激素或乌司他丁进行抗炎治疗。杨晓不建议推崇和依赖激素治疗,但对于已出现全身明显炎症反应的病人,如肺部出现明显毛玻璃浸润影,或突现心率增快、呼吸频率增快,氧饱和度剧烈下降者,结合炎症反应和脏器功能指标,应考虑激素治疗。对于前期氧合支持不足的病人,尤其是长期缺氧者,炎症指标会很高,同时会伴随心肌酶、肝肾指标的异常甚至是组织水肿、循环衰竭,此时乌司他丁在调节炎症反应、维持脏器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针对新冠肺炎的治疗,杨晓提出,营养支持治疗也应配套。研究发现,病情越重,淋巴细胞越低。病情好转时则表现为食欲好、血象淋巴细胞上升。病毒复制、缺氧、镇静镇痛药物,都会影响营养支持,进而致使淋巴细胞进一步降低,免疫相关的分类细胞也会降低。营养支持好的病人结局一般较好。病人若出现胃肠道不耐受,会致消瘦,全身情况恶化。只要能胃肠道能耐受营养,病人就还有希望。


对于一些专家强调的免疫支持治疗,杨晓认为亦有效果。


最后,杨晓谈到:“新冠肺炎治疗非常重要的两个命题就是气管插管时机和激素治疗。离开病人谈激素有用无用是不对的,其他治疗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