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一位女醫生送來時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機也沒用,她的孩子到現在還以為媽媽只是上班去了

著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新冠肺炎)疫情的發展,提升危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已成為抗疫重點之一。資料顯示,大多數新冠肺炎死亡病例中曾出現“炎症風暴”類似反應,並引發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終危及患者生命。我國多名專家呼籲,抗擊疫情,要重視“炎症風暴”!


近日,為提高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由中國醫師協會重症醫學醫師分會指導,《醫師報》社主辦,廣東天普藥業支持的《阻斷炎症風暴 共同戰“疫”》項目啟動。該項目將採訪我國 30 位急診、危重症醫學科領域知名專家,分享疫情下,這些偉大醫者的人文思想,防治新冠肺炎的專業體會,以及抗疫下救治患者的感人故事,為廣大抗疫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提供臨床經驗,助力提高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早日實現抗疫的全面勝利!


本期採訪嘉賓: 楊曉醫生


楊曉:一位女醫生送來時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機也沒用,她的孩子到現在還以為媽媽只是上班去了

開闢最早的新冠肺炎隔離病房


武漢,一座歷經滄桑而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如今正在經歷又一次大的考驗。疫情爆發,牽動全國人民的心。


有這樣一群醫護人員,他們生活在這個城市,在危險來臨時,即使害怕、緊張、恐慌,他們仍義無反顧地留下。他們深知:在國家和人民需要他們時,他們就該衝在最前面。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楊曉醫生,便是這座城市的堅定守護者之一。


中南醫院早在去年年底便接受了一次“考驗”。歲末之晚,醫院收治了一名疑似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人,經過院內多位專家會診後排除新冠肺炎。楊曉說,“虛驚一場,但這也是一次情境演練,並讓科室所有人意識到:可能會有疫情的大面積爆發。”後來陸續獲得李文亮醫生關於新冠肺炎的消息,楊曉和同事們加強了專業防護,在診斷及治療上都保持著很高的警惕性。


楊曉:一位女醫生送來時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機也沒用,她的孩子到現在還以為媽媽只是上班去了

疫情開始時,同事幫楊曉醫生剪短髮

楊曉介紹,1月8日起,中南醫院ICU收治了第一例新冠肺炎病人,醫院醫護人員和院感辦公室很快進入角色。兩天內隔離病房16張病床滿員收治。“我們科的隔離病房是武漢市四大家醫院(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省人民醫院、中南醫院)中,第一處專門收治新冠病人的重症隔離病房。”楊曉回憶說,新冠肺炎在最初發現的那段時間尚不可明確診斷,原因在於只有疾控中心才能進行核酸檢測,醫院在向疾控中心通報疑似病人後,經核酸檢測方能明確診斷。


“疫情來襲,不恐慌是不可能的。”楊曉後怕地說,恐懼源自未知,我們不知道誰被感染誰沒被感染。病人如此,醫生如此,城市大眾亦是。


從1月份至今,楊曉一直在前線抗疫,她說這段特殊的經歷讓她感觸頗多:“我們要有憂患意識,人生充滿了不確定性,活在當下很重要。經歷疫情後我覺得我們還需多一份警惕,這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


疫情照射下的閃光點


“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鏡’,有的人平時勤勤勉勉,如今陰險狡詐,大發國難財;也有很多普通人,閃光點被平凡的生活掩蓋,卻在疫情中閃現了出來,光輝無比,讓人驚奇”。


ICU的95後男護士曹陽鑫,上班剛滿一年,平日裡總是萌萌的、懵懵的。對楊曉而言,他就像個“小朋友”。之前有個自殺未遂的小女孩住進ICU,病情好轉但小女孩卻很抑鬱。某天夜班時,楊曉見他在哄小姑娘睡覺。病床之旁,他用極溫柔的聲音輕聲說:“想不想睡覺呀,我把燈光調暗一點好不好,喝點水睡覺好不好。”此情此景,讓楊曉十分動容,兩個年輕的生命在這一刻如此溫暖。


疫情發生後,科裡部分護士很害怕,護士長也不勉強大家必須堅守崗位,有特殊需求可提出調離。曹陽鑫卻申請堅決不離崗,問他原因,他只說:“我覺得我應該做點什麼,我想扛起這份責任。我沒有結婚,也沒有後顧之憂,我必須要留下來。”楊曉徹底被他打動,也徹底改變了對他的印象:這個“小朋友”不僅溫柔、體貼,而且成熟有擔當。


新冠病毒就如六親不認的利器,無論是誰,見到了總要扎一下,醫生感染也不在少數。在楊曉眼中,醫院門診辦公室曹主任,是位很溫柔的女強人。在此次疫情中,中南醫院承擔了武漢市第七醫院、雷神山和方艙醫院的救治任務,曹主任衝在一線。每天接診發熱病人六七百人,壓力和風險巨大,不幸在強暴露下感染新冠病毒,病情危重。“住進我們醫院ICU時,曹主任的病情已進展到重度呼吸衰竭。”楊曉說,即使到了如此危險的時刻,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曹主任堅持不把病情告知家人,她就獨自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療。次日,病情加劇,常規治療方式已不能滿足曹主任的病情治療需要,必須進行氣管插管。沒有與新冠病毒戰鬥過,就無法體會它給人帶來的身心折磨。面對主管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曹主任只是抓過主管醫生的手,輕輕說了一句“好”。她閉上了眼,擺好相應的體位,眼淚卻流了下來。“我能感受到曹主任內心的恐懼,那時大家對新冠肺炎的具體情況並不十分清楚,插管意味著什麼無人知曉,只能做最壞的打算。”楊曉說,好在治療有效及時,曹主任恢復很快,後來她又一次在ICU落淚,我想那應該是慶幸,是感動,更是喜悅。


一位29歲的女醫生被感染,按當時的防控辦法她不得不在所在轄區隔離治療。後來病情加重,送到中南醫院ICU時已經心跳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機,仍舊沒能挽回這個年輕的生命。她還是個兩歲孩子的媽媽,孩子到現在還以為媽媽只是上班去了。這讓同為媽媽的楊曉很難受:“我的孩子一歲五個月,封城時送到爺爺奶奶家去了。那時我對老公說,‘你要好好帶孩子,萬一我沒撐住,你就只能見到我的骨灰盒了’,我真希望能早點看到孩子。得了新冠肺炎就是命,沒得就是幸運。大難若不死,我們要好好活下去,好好保護自己和家人”。



這兩個月以來,楊曉和她的同事們每日戴著外形如椰子殼的N95-1860口罩工作。這種口罩質厚且硬,長期佩戴會在臉上壓出印痕。楊曉被口罩“折磨”得不堪:臉太小口罩無法壓實,會漏氣。戴眼鏡也給楊曉帶來了不便,“眼睛特容易起霧,白茫茫一片,防起霧裝置也不管用。”


據楊曉介紹,疫情發生以來她的排班既有8小時的日班,也會有實際耗時20小時以上的夜班。她說,我們醫院ICU基本沒有救援隊的一線支援醫生,雖然工作量大,但好在每四天能輪休一天,大大緩解了我們的疲倦。兢兢業業中,楊曉和同事們對新冠肺炎的治療逐漸熟練起來。


“早治療、早干預。”楊曉強調這是對新冠肺炎防治最重要的一點。面對新冠肺炎病人,楊曉會在給予呼吸支持治療、炎症治療的同時,注重病人的營養支持。她認為,所有患者都要制定個體化方案,並及時調整策略。例如,炎症風暴出現時,抗炎治療要擺在首位。


楊曉介紹,早期新冠肺炎治療方法並不明確時,醫生都是按經驗和普通病毒性肺炎去處理。早期以無創機械通氣為主,若效果不太好,再考慮進行支氣管插管甚至ECMO。而插管時機和無創機械通氣的療程,則一直存在爭論。通過不斷摸索,楊曉總結出經驗:對於已經發生呼吸衰竭、呼吸窘迫、氧合指數低下的患者,越早插管預後會越好。氧合指數<100,呼吸頻率>30次/分,CO2瀦留,只要滿足任意一條,都應儘快插管。“目前的觀察性研究也支持這樣的治療方案,早期插管治療的病人,無論是肺功能還是最後結局都會更好。”楊曉說。


楊曉:一位女醫生送來時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機也沒用,她的孩子到現在還以為媽媽只是上班去了

楊曉醫生團隊在上完ECMO後部分同事合影

插管(呼吸支持治療)對重症病人非常重要。早期插管,雖不能逆轉病毒的複製,但是可以抑制繼發的因缺氧導致的肺損傷代償,達到肺保護目的。如果病毒複製慢慢終止,並且此過程中得到良好肺保護,臨床結局一般較好。反之,若延遲或不插管,肺代償和肺組織的不均勻表現也會很明顯,面臨更高肺損傷風險,後期拔管會很困難,嚴重者甚至死亡。


楊曉:一位女醫生送來時心跳已停止,用上人工心肺機也沒用,她的孩子到現在還以為媽媽只是上班去了

楊曉醫生在給患者進行氣管插管

“炎症治療是新冠肺炎治療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要特別注意的是約50%的病人會發生炎症風暴,進而危及生命。”楊曉指出,除控制原發病,改善缺氧外,必要時需使用激素或烏司他丁進行抗炎治療。楊曉不建議推崇和依賴激素治療,但對於已出現全身明顯炎症反應的病人,如肺部出現明顯毛玻璃浸潤影,或突現心率增快、呼吸頻率增快,氧飽和度劇烈下降者,結合炎症反應和臟器功能指標,應考慮激素治療。對於前期氧合支持不足的病人,尤其是長期缺氧者,炎症指標會很高,同時會伴隨心肌酶、肝腎指標的異常甚至是組織水腫、循環衰竭,此時烏司他丁在調節炎症反應、維持臟器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針對新冠肺炎的治療,楊曉提出,營養支持治療也應配套。研究發現,病情越重,淋巴細胞越低。病情好轉時則表現為食慾好、血象淋巴細胞上升。病毒複製、缺氧、鎮靜鎮痛藥物,都會影響營養支持,進而致使淋巴細胞進一步降低,免疫相關的分類細胞也會降低。營養支持好的病人結局一般較好。病人若出現胃腸道不耐受,會致消瘦,全身情況惡化。只要能胃腸道能耐受營養,病人就還有希望。


對於一些專家強調的免疫支持治療,楊曉認為亦有效果。


最後,楊曉談到:“新冠肺炎治療非常重要的兩個命題就是氣管插管時機和激素治療。離開病人談激素有用無用是不對的,其他治療同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