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近日為保障企業復工復餐和用餐安全,山東主管部門發佈“在全省餐飲企業推行堂食分餐制的通知”,要求酒店餐飲業推行“公筷制”“雙筷制”“分餐制”。此舉獲得行業協會,酒店餐飲業的積極響應,次日山東省烹飪協會等六家涉餐行業社團組織即聯合發出《關於發起設立“山東省餐飲行業公筷日”的倡議書》,希望藉此契機改良傳統飲食陋習,提高公共衛生水平。同時山東55家行業協會和重點餐飲企業、千家旅遊飯店也聯名發佈“共同承諾,務實推進,共創齊魯大地餐桌文明責任書”,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重構中華餐桌文明,從筷子開始

此次疫情給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巨大影響,也留下許多深刻的教訓。尤其一些不健康的飲食觀念和行為,使人覺悟進而引發了群體思考,值得欣慰。

此前在改良傳統飲食陋習,重構中華餐桌文明方面,許多有識之士曾有過不懈努力。去年也是春暖花開這個季節,亞洲食學論壇主席趙榮光教授有一堂以筷子為主題的講座,即“千名幼兒家庭食育課堂”在西子湖畔杭州開講,我作為山東媒體被邀請參加。那天的講座規模挺大,現場有1200餘人。由於聽眾是家長和幼兒一起,不同於以往的小、中、大學生以及其他成人社會群體,趙教授這位國內外食學界泰斗級的人物,為此準備了近一個月,重新設計了課程和授課方式。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趙教授說,3000年前中國的父母就開始教孩子如何使用筷子。中國筷子文化影響了世界,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筷子。

倡導中餐宴會使用雙筷,不僅是就餐禮儀和文明的體現,更為保障進餐的衛生。這是因為幽門螺桿菌的傳播,主要就是通過吃飯時交換唾液感染的。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陶行知等有識之士為代表的教育家就在小學、中學倡導和推行雙筷。

我們祖先創造的這個“仁”字,就是兩個人,人和人的關係。意思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當想到別人,不能僅僅想到自己。中國的孩子今天和未來,將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餐桌社交,與世界對話。他相信,中華餐桌文明,關乎公民自覺、自尊、自強的行為變革,未來也將成為社會的自覺行動。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25年前趙榮光教授在高校開始第一次“中華餐桌儀禮”演講,每場演講都是責任在驅動。無數次下來到今天,他完成了從幼兒到老人,從學校到社會,向所有年齡段宣講的歷程。

參加本次講座的老師和業界權威人士,高度評價趙教授以筷子為支點,以此改變中國人餐飲習慣,進而推動中華餐桌文明的學術思考和成功實踐。

上午的主題講座結束後,當天下午筆者重點圍繞“如何通過公筷、雙筷、分餐等就餐形式,重構中華餐桌文明”方面的問題,對趙榮光教授進行了深度採訪——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對話趙榮光教授

四十年專注食學,為何對筷子如此執著?

趙榮光,亞洲食學論壇主席、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所所長。他從事中國飲食史與食學研究及教學工作40餘年,是中國大陸飲食文化與食學研究的開拓人,食學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者,被國際食學界公認為“中華飲食文化的對外代言人”。

除了他對食學獨創性研究,從SARS發生前發佈泰山宣言,倡導百萬廚師拒烹瀕危動植物;2003年“國際中餐日”的倡議與推行;到“中國新飲食運動”2009年蒙自宣言;更有堅持了30年的“傳統中餐公宴雙筷制”的理論與行動。《中華飲食文化概論》作為大學教科書20多年裡已發行近20萬冊,書中最早有了筷子文化與餐桌禮儀的內容。倡導餐桌文明,重構中華餐桌禮儀,趙先生既是佈道者也是踐行者。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趙老師好!作為中國飲食文化首席專家,對筷子文化有獨到的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並有一系列發人深省的觀點引業界關注。首先想請您概括一下對筷子文化的研究。

趙榮光:我對中國人以筷子助食的發展歷史比較關注,有數篇文章在國內外發表。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箸文化研究所、中國箸文化博物館的建立,《中國箸文化大觀》《中國箸文化史》兩部書的撰寫,我都是主力。

以筷子為助食具,是華夏祖先的發明。“舊只用匙,今皆用箸矣。”市肆餐飲業菜餚“細物料”的特徵與各類熱羹面的流行,使筷子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助食具。但是“筷”字見於文獻記載的時間則晚了許多(明·陸容《菽園雜記》、明·李豫亨《推篷寤語》)。因為當時江、浙一帶的運河兩岸是人口密度集中區。大運河上行船盼的是快,忌的是住,中國人求吉祈禱心理強,一日三餐不停地呼“箸”(箸、住同音),心理無法接受,於是改“箸”為“快”,以求快行船,多獲利,於是“筷子”之稱逐漸流行了起來。

下圖:中央電視臺《文明之旅》欄目,趙榮光教授40分鐘專訪節目“小筷子大智慧”。(2015年3月16日播出)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記正義·禮運第九》。餐桌是人生的第一課堂,餐桌儀禮是讓一個人順利進入社會的“安檢門”。探討中國飲食不能離開筷子。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我始終認為,沒有什麼社交場合能像公共宴會那樣,對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準確測評的了。多年來,我在這方面的主題演講,從小學、中學、大學直到中央黨校的研究生院,從政府機關幹部到高級知識分子群,從黑龍江到海南、浙江到陝西的大半個中國,演講幾近百場。

2018年12月 ,我還應邀在央視《國家寶藏》欄目,對山東省臨淄張家莊出土的“戰國青銅套裝酒宴具”為觀眾進行解讀,也特別強調了餐具與餐桌禮儀、社會制度的關係。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探討中國飲食不能離開筷子。您主張傳統中餐宴會使用公筷和雙筷近三十年了。2003年SARS剛過,您曾經在山東齊魯電視臺的《齊魯開講》欄目,和知名飲食文化學者王賽時先生圍繞“雙筷制”有過精彩探討,引起強烈反響。請問您這些年倡導雙筷制的初衷和依據是什麼,目前這一進食方式的實踐效果如何?

趙榮光:這裡首先要明確,不是說任何情況下都提倡雙筷進食。快餐、便餐、自助餐等進餐場景固然無須雙筷。我們強調的只是傳統中餐宴會的特定語境,特別主題的宴會、特別的餚饌品種建議使用雙筷。

為什麼用雙筷?因為傳統中餐宴會場合每人一筷,相識不相識的人圍聚在一起,在公共器皿裡戳來戳去的進食方式既不衛生,也不文明。怎麼改?有過多種建議和實驗,呼聲最高的是“中餐西吃”。

下圖:2017年米其林食想峰會以中華筷為主題做主旨發言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我們知道,中國烹飪富有民族特色,中國菜、中華筷、傳統中餐宴會三要素不會輕易改變,至少不能變得面目全非。那麼,更改的只有筷子的使用方法,於是又有了“服務員分配法”。但是這種分配法只適宜於特定主題、一定檔次、個別品種的有限空間,而任何服務都不宜過多介入進餐環境,於是又有了“公筷制”。但公筷制在實行過程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我逐漸明確,用“兩雙筷子吃飯”取代“一雙筷子吃飯”是最理想的解決方法。

我倡導“雙筷進餐”有近三十年時間,我堅定地相信,當傳統中餐宴會進食方式成為社會關注的痛點時,“取食筷” “進食筷”銜接交替並用的“雙筷制”就成了不二的選擇。迄今“公筷制”“雙筷制”正在中餐宴會逐步實行,全國許多城市不少酒店餐飲業在嘗試雙筷服務,其中普及和實行最好的當屬香港。

下圖:2019年亞洲美食節(廣州)開幕式主旨發言推廣中華筷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雙筷制”始於您學術方面的研究和倡導,讓許多酒店餐飲業提高了服務品質。尤其在浙江、山東等地,更讓許多消費者在您持之以恆的推廣宣傳中改變了觀念並受益匪淺。

趙榮光:這方面我做了一些有意義的工作,也有過不懈的努力。尤其在山東,孔孟之鄉,禮儀之邦,“食禮在魯”嘛。山東許多酒店實行雙筷已經近十年,如濟南的中豪大酒店,濰坊的東方大酒店,濟南索菲特大酒店,還有山東曲阜的許多酒店,餐桌上都擺有雙筷,並且堅持下來,反饋的效果也很好。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您剛才說到“雙筷制”始於我學術方面的研究,最初我也以為是我的心得,後來發現自己不過是拾先賢牙慧的後來者。偉大的“鼠疫鬥士”伍連德(1879~1960),臨危受任,歷盡艱辛終於遏制住了 1910 年 12 月流行於東北的鼠疫。在那場以4 萬生靈為代價的疫情中,伍連德以清政府任命的“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身份,創始了“雙筷制”進食方式,《申報》等媒體都對此有跟蹤報道。

“科學輸入垂五十年,國中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伍星聯(即伍連德)博士一人而已!”這是梁啟超的讚歎。當時社會精英階層高度認同伍連德,併力行他的雙筷進餐方式。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下圖:2019年11月,吉隆坡“第九屆亞洲食學論壇”正式將雙筷制定名為“伍連德雙筷制”,以此肯定他對亞洲和人類餐桌文明的貢獻。同時各國食學家還共同倡議,每年的11月11日為“世界筷子節”。以體現亞洲人對自然、食物、他人的謙恭和敬意,體現孔子仁義禮智信的內心修養和溫良恭儉讓的待人之道。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楊昌濟(1871~1920)先生任教湖南高師、北京大學的時間裡,在家裡堅持雙筷進餐。他的學生蕭子升、蔡和森、毛澤東及許多訪客都體驗過。

陶行知先生則是另一位力行者。他在學生們的飯桌上放公筷,並帶頭使用雙筷,以防止“病從口入”,此後該校畢業的學生都有了用雙筷的習慣。

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國內越來越多的高中檔酒店、餐館相繼在實行公筷、雙筷服務。儘管就餐者未必普遍接受,但是隻要社會餐飲的外食空間逐漸被公筷、雙筷服務覆蓋,傳統中餐宴會進食方式就會逐步改變,由風尚最終成為習俗規範。從伍連德博士創始到現在,100多年過去了,雙筷制在被淡忘了半個世紀之後,又重新回到中國人的餐桌上來,令人感慨不已。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現在一般宴席都有公筷,推行雙筷制會不會造成就餐過程的繁瑣與負擔?雙筷制和公筷制的比較優勢在哪裡?您為何始終認為雙筷制是傳統中餐宴會最好的選擇?

趙榮光:這個問題,許多酒店餐飲人已經通過實踐給了我們回答:“最初我們是擺公筷的,客人們用起來總是不順,而且還經常把公筷當成了自己的筷子,鬧得很尷尬。後來,我們擺上雙筷就好了。”

雙筷是否會造成就餐過程的“繁瑣與負擔”?我曾做過廣泛調研與深入比較思考。首先應當明確何謂“繁瑣與負擔”。這種顧慮或設問,顯然是比照一雙筷子而來的。表面上看該說法似乎不無道理,但是傳統中餐不是匆忙打尖的快餐,而是相對悠閒節奏、斯文程序的禮食,而任何“禮”的場合,都不免有一些講究。有修養的食者不會因此感到負擔,相反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禮遇,是一種身份、修養和享受。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雙筷制和公筷制的比較優勢在哪裡呢?現在一般宴席都備有公筷,此做法是一種進步,也較為普及,但與雙筷相比尚有明顯的不足。

其一、每走一道菜,服務員都要配置一雙公筷。如果一二十道菜,就會讓檯面顯得繚亂不堪。中餐擺臺藝術與餚饌美形、器皿美態的視覺效果也會減損;

其二,公筷的交替使用,會在手持部位發生“交叉感染”的概率;

其三,公筷交替使用中,會使公筷在接觸食物的部位,一次次疊壓累積“視覺不潔”效應;

其四,如果只配置兩三雙公筷,每一位進餐者,都要等待放有公筷的餐盤轉到自己的餐位時才能取而進食,如此聚餐趣味何在?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有人可能會顧慮,“兩雙筷子吃飯會不會太麻煩?”說到麻煩,又回到人們常掛在嘴邊的國情上來了。兩雙筷子換來換去是有些麻煩,初習者也免不了有混用的尷尬。但是,我認為國民素養的陶冶與不斷昇華,是諸多積極要素長久教化涵養、內蓄積澱的結果。至少中國當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可公筷、雙筷,並在積極實踐著,前景是毋庸置疑的。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現代生活工作節奏越來越快,與餐桌禮儀,特別是推行公筷、雙筷會不會產生衝突?中餐共餐模式與西方分餐模式的相互影響體現在什麼方面?西方或日韓有什麼經驗可供借鑑?

趙榮光: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不意味著餐飲禮儀文化的淡化與弱化。如同車速提高與科技進步的關係,管理與規範會更加細密、精準、嚴格。除非傳統中餐宴會徹底廢棄,否則與之相適應並最能展示其文化魅力的進食方式就會存在。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要說生活節奏,中國算不上最快的。世界上許多比我們早就快起來的國家,餐飲禮儀不但沒有廢棄,相反更加講究。不斷優化的生活方式,讓人們更自尊、自愛。即便是快餐時代的街頭熱狗、外賣,也講究進食方式與修養禮節。東京午休時段的拉麵館,幾乎是接踵進出、擦肩鄰座的食客,也都表現的斯文有禮。日本、韓國都是非常注重文化傳統的國家,筷子文化分別被兩國政府認定為民族傳統文化,並在幾十年前就有嚴格規範的政府規定,並寫進教科書,列為考試科目。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近代以來,尤其是 20世紀 80 年代以來,中餐進食方式不斷受到西餐進食方式的影響。但是所有的外來影響,都會在國情、民情的“中國特色”社會文化生態中消化吸收。應該說相較於其他門類文化,飲食文化的滯後性是比較明顯的。

在“地球村”成為現實,個體行為越來越社會化的今天,重構中華餐桌文明,已成為越來越多的飲食文化學者、酒店餐飲人和大眾的共識。如果說,餐桌禮儀是“禮儀之邦”人類修養與進步的歷史標尺的話,那麼它同樣是21 世紀中華餐桌文明重構的支點——

下圖:2015年第五屆亞洲食學論壇為海內外學者示範中餐禮儀

這雙筷子舉重若輕!重構餐桌文明從這裡起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