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鳥瞰佛光寺

1

被梁思成譽為“中國第一國寶”的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於唐武宗會昌五年滅佛時寺宇被毀。現存的佛光寺東大殿重建於唐大中十一年,距今1162年,寺內的唐代建築、雕塑、壁畫、題記被梁思成、林徽因譽為“四絕”。

這四絕之中,儘管唐代建築、雕塑、題記在國內寥若星辰,但畢竟可以找到同類。而唐代寺觀壁畫,卻只有佛光寺一寺留存,煢煢孑立,為世間孤品。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畫《五臺山全圖》描繪的大佛光之寺

大唐是中國古代最輝煌的時代,唐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光輝奪目,不僅詩歌發展攀上巔峰,美術也步入昌隆。盛唐時期的繪畫、雕塑在中國美術史上佔據著絕對重要的地位。

隨著佛教的繁榮,唐代的寺觀壁畫皆規模宏偉,色彩富麗,藝術水平大大超越往代。據《歷代名畫論》《兩京耆舊傳》和《記兩京外州寺觀壁畫》記載,當時繪製寺觀壁畫的著名畫師有八十多人。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唐傳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僅吳道子一人,在兩京的寺觀作壁畫300餘堵,吳道子的宗教壁畫,不僅在當時就已成為一種格式,對宋元壁畫也產生了里程碑式的影響;而周昉所創的《水月觀音》、尉遲乙僧的宗教壁畫,都對中國壁畫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敦煌壁畫裡的《水月觀音》周家樣

在兩京寺觀壁畫的影響下,全國各地寺廟紛紛仿照兩京寺廟壁畫的粉本請畫師畫壁。可惜經過一千多年的風雲變幻,這些名噪一時的壁畫早已蕩然無存。特別是唐武宗的會昌法難,令皇皇大唐寺廟幾近毀絕,反而成就了大中年間重建的佛光寺東大殿壁畫,使其成為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2

據《歷代名畫論》、《寺塔記》以及《圖畫見聞志》等唐、宋時的繪畫史籍記載,唐代佛寺多有壁畫。

大唐兩京的佛寺是唐代繪畫與雕塑藝術最主要的集中地,一如西方的大教堂,融建築、繪畫、雕刻於一身。唐長安城幾乎所有著名寺觀皆有大量壁畫塑像充斥其間,且大都出自隋唐第一流的藝術家之手。如果在開元時的長安裡坊寺觀之間流連,唐代名家繪畫俯拾皆是。但今天這些畫作已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我們只能用唐代名家的存世畫作作為配圖,與時空家國的讀者,一起遙想當年榮光。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吳道子《天王送子圖》局部

以唐長安城平康坊的菩提寺為例。相傳菩提寺的住持會覺上人曾釀酒百石,引得嗜酒如命的吳道子留下諸多傑作,使得該寺堪稱吳道子的專題美術館。該寺大殿內東、西、北壁皆有吳道子壁畫,東壁所繪《菩薩》“轉目視人”。在寺內食堂前東壁上,有吳道子所繪《智度論色偈變圖》,“筆跡遒勁,如磔鬼神毛髮”;又有《禮骨仙人圖》“天衣飛揚,滿壁風動”。

平康坊中的萬安觀,原為玄宗之女永穆公主宅,後公主出家,舍宅為觀,其內公主影堂東北小院有大畫家李昭道所繪《山水》。李昭道與其父李思訓同為唐代著名畫家,世稱大李將軍和小李將軍。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李昭道《明皇幸蜀圖》

在道政坊的寶應寺,原為王維之弟門下省侍郎王縉宅,後舍宅為寺,內多大畫家韓幹的白描畫,佛殿東西壁二菩薩皆韓幹作品。院南門外韓幹繪《側坐毗沙門天王》,西南院小堂北壁有張璪繪《山水》,西塔院有邊鸞繪《牡丹》。韓幹年輕學畫時曾受到王縉資助,故成名後為此寺繪製許多傑作、韓幹以畫馬著稱於世,有傑作《照夜白圖》等傳世。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韓幹《照夜白圖》

據《歷代名畫記》《寺塔記》所載,長安擁有名家繪畫之寺觀不下數十座,而佚名畫家之作品估計遍佈每個裡坊的寺觀之中。因此,長安的善男信女們足不出坊,即可在各自居住的坊間寺觀進行禮佛、拜神等宗教活動,並且順便欣賞當時最傑出的繪畫與雕塑,何其幸福。

3

佛光寺作為五臺山名剎,又是京都女弟子寧公遇佈施重建,便可推測當時主殿四壁都是繪有壁畫的。但後來因歷代修葺簷牆,明代曾依壁塑造五百羅漢像,致使殿內壁畫大部分被毀。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東大殿佛壇之上供奉的寧公遇等身像

佛光寺東大殿現存的唐代壁畫有七處,共61.68平米。繪製在殿內拱眼壁上和明間佛座背面壁畫,是其中的精品。

拱眼壁是兩個柱頭斗拱之間的空檔。東大殿拱眼壁長度為4.5米,高度為0.69米。前兩梢間拱眼壁外側繪的是綠色卷草紋。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栱眼壁綠色卷草紋壁畫

前簷北次間拱眼壁外側繪《阿彌陀佛說法圖》,其左右兩側分別為觀音、大勢至二菩薩,呈現“西方三聖”的陳列方式。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阿彌陀佛說法圖》(整體)

壁畫構圖分為三組,中間一組表現阿彌陀佛說法場面。阿彌陀佛身披袈裟,袒胸腹,露右臂,結跏趺坐於仰覆蓮佛座上,雙手交合,靜謐慈祥。佛身後身光、頭光俱全,其右側立脅侍菩薩3尊,左側立脅侍菩薩2尊,花髻綴頭,項佩瓔珞,身著青綠色衣裙,身姿微曲,飄帶自雙肩下垂,或兩手捧物,或雙手合十,或結“吉祥式”手印,均有頭光。蓮花座正前方繪博山香爐1只,香爐兩側繪供養菩薩各1尊,手執蓮花半蹲於蓮花座上。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阿彌陀佛說法圖》中間部分

左右兩組以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為中心,由脅侍菩薩、天王、飛天等相伴護持,作赴會行狀,場面壯闊,人物眾多。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頂部為騰雲的飛天和祥雲,祥雲內端坐眾菩薩及弟子。觀世音菩薩兩側繪脅侍菩薩5尊,前方繪持花天女2尊,後部繪護持天王。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阿彌陀佛說法圖》左邊部分

大勢至菩薩像兩側繪脅侍菩薩像8尊、供養菩薩像和聽經菩薩像3尊,前為高揚龍幡的天人像,後為身穿高冠廣袍的諸官拜辭菩薩圖。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阿彌陀佛說法圖》右邊部分

由於年深日久,且太陽直射,整組壁畫漫漶不清,繪畫時施用的鉛粉已經變為鐵青色,青、綠色不再豔麗而趨於淺淡,但仍能體現構圖敷色的筆法技巧,其風格及色澤與敦煌石窟現存唐代壁畫如出一轍。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釋迦牟尼佛座背面壁畫《鎮妖圖》(整體)

釋迦摩尼佛佛座背面壁畫是1964年拆除堵塞泥壁後發現的,由於此處光線幽暗,很難被人注意,所以歷代裝飾佛壇和彩塑時均未及此。又由於被土坯牆封護,發現時色澤如新,完整地保留了唐畫原貌。

畫上繪有天王、天女、神官、鬼怪妖猴、神龍等,俗稱《鎮妖圖》,高0.35米,長1米,雖然面積不大,但畫面清晰生動,色澤如新,保存完好,是除敦煌之外早期寺觀壁畫的僅存之物,異常珍貴。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鎮妖圖》左側

壁畫由左、中、右三部分組成。左側為毗沙門天王,頭戴金盔,身披甲冑,持利劍前奔,眉峰高聳,怒目圓睜,嘴唇眥裂英武勇猛,突出的肌肉、強健的體魄更顯雄猛無比的氣勢。其下部繪二鬼怪,赤身露體,面目猙獰,鼓筋張臂。側面繪一站立的女子,手託一香,眉清目秀,雙髻高梳,髮際簪花,寬袖長衣帶飄逸,衣紋流暢,為典型的唐代仕女裝。右手掌心託一花朵,左手託一香孟,孟內燃香,煙氣嫋嫋,似呈驚恐之狀,整體色調簡樸淡雅,線條流暢飄逸。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鎮妖圖》中部

中部為鎮妖圖,繪有一個神官,頭戴噗巾,身穿翻領貂皮長袍,鬚眉直豎,雙目圓睜,手擒馴服妖猴前行。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鎮妖圖》右側

右側為手執長杵之神官,上身袒露,腰繫貂皮裙,頭披長髮,青面獠牙,赤足向左,作追妖狀。一位小妖赤身裸體,惶恐萬狀,跌倒在地。右上角繪一三爪神龍,張牙舞爪。

此外,殿內北內槽前間狀眼壁外側繪3排58尊諸苦薩像,後間棋眼壁外側繪3排55尊諸菩薩像;南內槽前間棋眼壁外側繪4排78尊諸菩薩像,後間棋眼壁外側繪4排74尊諸普薩像,後槽北梢間眼壁外側繪4排102尊諸菩薩像,南梢間棋眼壁外側繪3排65尊諸菩薩像。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諸菩薩像》局部

這些普薩像總計432尊,海會雲集而,齊聚於此,高度在0.33~035米之間,大多頭戴花冠而身穿長衣,肩部繪帔巾飄帶,身後繪頭光罩頂,足履祥雲,由於太陽光線不能直射於畫面壁畫色彩豐富,靚麗鮮豔。

在北次間內槽後牆外側牆壁上繪有壁畫,內容為線描菩薩像,畫面四周殘缺,現能看到完整的菩薩像8尊,分上下兩排,每排4尊,各菩薩面相豐滿,線條簡潔流暢。壁畫畫面採用粗細二層黃土泥抹成,底層粗泥內摻麥秸作拉筋,壓抹牢固,與北魏、北齊做法相同。第二層則用麻筋細泥塗於壁面壓平抹光後在上作畫。在色彩設置上,以硃砂、石綠、土黃為主,有唐畫“焦墨淡彩”之風,臉和鬍鬚繪製筆法尚存漢畫之遺風,人物衣著線條飄逸流暢,有“衣帶當風”之筆意。

佛光鎮妖圖|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

《線描菩薩》

天女面頻上的紅色向四面漸趨暈散,正如展子虔“畫人物描法甚細,隨以色暈開”川的技法一樣。在表現人體輪廓和衣紋時,以硃紅、土黃色進行暈染,既強調了傳統勾線特點,又增加了衣紋線條的流暢感與立體感。所有這些技法與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畫相仿。

如今,大唐兩京的寺觀已不復存在,那些名家筆下繪就的壁畫均已湮滅。只有遠離都市繁華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歷經千年風霜,孤獨地佇立於斯,使我們得以在千年之後,藉著這最後的吉光片羽,遙想當日之盛況。

之所以說這幾幅壁畫是大唐寺觀壁畫最後的吉光片羽,是因為與公元七八世紀間的兩京佛寺的藝術水準比,佛光寺東大殿的唐代壁畫數量不多,篇幅不大,不能代表唐代壁畫藝術的全貌,但已然是國內絕無僅有的唐代寺觀壁畫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