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本文共計6633字,“充分利用邊際效應”。

這是智遠的第072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邊際效應

決定著自己的財富增長”。

好久沒見面的朋友回到了北京,昨天約在了商場裡面的一家星巴克聊天,在星巴克的時候,智遠碰到了這樣一件常見的事情,相信你也遇到過。

我明明點的是中杯的“檸檬茶”,但是服務員卻跟我再三確認:“先生”,你確定要中杯是嗎?

中杯是我們這邊最小的杯子,你只需要加4塊錢,就可以升級為大杯,如果加5塊錢,就可以升級為超大杯。

服務員又說:“坐著談事情,消耗的時間肯定很久”,我給您推薦超大杯比較合適。

當我再三考慮後,最後選擇了“超大杯”。

這個時候服務員又跟我說,推薦你買這塊蛋糕,可以一起享受折扣的優惠,原本加5塊,如果買這個蛋糕,整單還可以減6塊。

朋友還沒有來,我在等他的同時,是服務員激發了我的思考:

為什麼星巴克不斷的向消費者升級杯子和套餐組合呢?這裡面就涉及到一個經濟學上的名詞,叫做“邊際成本”。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01.什麼是邊際成本

何為邊際成本呢?智遠經過網絡的查詢得知: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的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是有關的。

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某一產品的生產量越大,形成單個產品的成本就會越低”,可能這樣你不太容易理解,我這樣給讀者朋友解釋。

  • 舉一個汽車的例子:

比如我們要生產第一輛汽車,所耗費的成本本質是巨大的,因為第一輛車所用到的原材料是最新的,然後又沒有充分被利用好。

其次就是人工成本也是最大的,因為不可能一個人完成所有的生產作業,需要很多人共同協同創作。

而如果同時生產第100輛所用的成本則低很多,那如果生產10000輛呢,成本則會更低,因為之前用的生產汽車平臺設備已經成型了,只需要自動化,流水化去生產即可。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一個產品或者服務,從0-1被開發出來,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精力是巨大的,因為前期需要不斷的試錯,要知道試錯是有成本的。

而一旦產品被開發出來,被確定可行性高的,那麼從1到N的過程,就是隨著規模和平臺的不斷擴大,成本是逐漸下降的。

特別是現在處於互聯網時代,假如自己要做一個APP,服務1萬個用戶和服務100萬個用戶的成本是差不多的。

在中間涉及到APP開發成本,人力成本,房租水電,用餐等,其實本質是固定的,浮動不會太大,

而市場規模越大,相對來說APP平臺的營收就會越高,用戶增長也會幾何式翻倍,但固定的邊際成本就趨向於零或者“更少”了。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 喝檸檬茶的問題:

在回到我和朋友約會喝咖啡的問題,現在各種線下門店咖啡廳遍地都是,從規模和數量上看是非常極大的。

那麼店面不管是做一杯中杯檸檬茶,還是做一杯超大的檸檬茶,對於咖啡店來說,它所花費的人力成本,店鋪成本,運營成本幾乎是不變的。

而驅動員工主動去引導客戶消費大杯的行為,就屬於員工績效考核的設定部分了。

當然,在飲料製作的過程中,超大杯檸檬茶的物料,可能成本會有所增加,但是僅僅只是多了一個檸檬,幾個冰糖而已。

如果把多出的利潤也算進去,其實它的邊際成本還是下降的。

所以你看,為何咖啡廳的服務員樂此不彼的願意不斷推銷升杯的服務,因為隨著邊際成本的降低,升杯的越多,利潤也就越高。

而配套的蛋糕,本質也是這樣。捆綁銷售,不僅僅在咖啡廳有這樣的套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些奶茶店也是這種熟悉的套路。

有的奶茶店,大杯奶茶看起來比中杯大很多,但實際只貴了2塊錢,成本可能也就幾毛錢。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邊際成本圖拋物線走勢圖)

如上圖,C(cost)成本的意思,Q(quality)質量的意思。如果在Q的橫軸上面再加一個時間軸的話。

這張圖可以理解為:“隨著 C成本數量的增加,質量不變的情況下,一個成本相對應的幾條線是增加還是減少了。

再者就是拋物線,每一個不同的拋物線代表著隨著數量的增加減少,對應的成本的變化是什麼樣的。

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可行。

邊際收入—邊際成本=邊際利潤<0時,方案不可行。

  • 借用薛兆豐老師的一個例子:

我們手上有兩個方案,A和B。

A方案說,如果我們投入100元,就能得到150元的回報,B方案說,

如果我們投入100元,就能獲得200元的回報。

這個時候,兩個方案都還沒有開始投入,都擺在你面前,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哪個,我想肯定是B方案。

如果情況發生改變,我們在A方案上面已經投入了50元,同樣在B方案裡面也投入了50元,你會在哪個方案上面繼續投入?

在A方案裡面,你再投入50元就能得到150元,在B方案裡面,同樣再投入50元,自己能得到200元回報,這個時候,我想,你肯定還會選擇B方案。

但是,如果情況不是這樣,如果自己在A方案裡面已經投入了90元,也就是說你再投入10元,就能獲得150元的回報了。

而B方案你還沒有開始投,也就是說,你得投入100元,才能得到200元的回報。

那麼這個時候A方案就比B方案更有吸引力了,因為A方案的邊際回報要比B方案的邊際回報更高。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所以說A方案和B方案比較,兩者不是絕對的,它取決於我們在兩者之間還要投入多少,才能夠獲得多少回報。可見真正能夠指導我們決策的,是在當前的時點下,未來的投資回報率。

所以說,邊際成本才是自己當下要盯著的要點,不要讓沉沒成本影響了自己的決策。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02.人生的“邊際成本”

任何的一個事物都是有邊際成本的,作為職場上班者也是一樣的,但是上班族的邊際成本,來自於個人對於“人生拋物線”的趨勢掌握如何做出不同的判斷。

  • 何以人生拋物線:

我們都知道,當自己拿出一個石頭,從身邊使勁的向空中去扔出。

然後石頭從另一端落地,從而在空中形成了一個半圓潤的弧形線,在物理學中,這種無形的弧形線叫做“拋物線”。

  • 人生拋物線有兩種:

第一種:

有的時候自己就好像一個“皮球”,拋出去,經過地面的碰撞,低谷期後,而二次反彈,成為昂揚向上的曲線。

第二種:

就是上面所說,像是“石頭”,拋出去,只有拋的一刻階段性的上升後,就慢慢的落下,在接觸地面,低谷後,無法反彈,成為了下行的曲線。

學歷,認知,出生背景,後天塑造,生活習慣,見識,人脈

等這些因素都是印象拋物線最重要的因素。

物體的拋向空中,終歸要落回地面,這叫躍於地而歸於地,屬於地球引力,大自然現象。

人生也是如此,從生命孕育出生,就象徵著它已經像生命的另一端去飛躍,這就是人生拋物線的開始。

人生的拋物線的前半個弧也就是35歲前,是我們學習,奮鬥,創業的黃金期。

具體來說,是生命力旺盛的時代,青春年少時候是人生最具有創造力和最富有意義的時期,當然智力,精力,勞動力也是最充沛的黃金時期。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人生成長軌跡圖)

  • 人生軌跡圖的成長週期:

在35歲之前,可以說,我們每個人的拋物線都是半個弧的上升的,它不斷上升的動力來自於拋物者本身一甩手的力度與強度。

自己本身的能力,將決定拋物線的高度,廣度和長度,有的人拋到35歲,遇到職場瓶頸了就再也起不來,一直到50歲,70歲,都是走低狀態。

而有的人卻只是劃了一個弧,在35歲遇到瓶頸之後,經過大量的學習,認知的提升,重新塑造,獲得再次彈跳的機會,從此50歲到70歲,持續走高的狀態。

人生拋物線的高度,是整個人生的巔峰時期。

這個高度就是衡量人生的一個高度,越高產生的魅力影響就越恆久,當然也印證著人生的艱辛和努力與事業的成功高度是相一致的。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圖片來源內容創意)

  • 40歲人生拋物線下降的因素:

40歲之前多半人的選擇是在企業邊上班掙錢,邊創業,這個階段來說邊際成本是正比例的,因為這個階段能力,精力,體力,學習能力,折騰能力正是旺盛的時刻。

40歲之後一個方面是自身身體因素的下降,二者是學習能力的下降,越來越跟不上時代,其次再選擇打工,

以頭部BAT這樣的企業來看,淘汰的幾率也比較大。

看不懂年輕人的需求,這個時候再去二次創業,儘可能在人脈,資源相對廣泛,但本質風險機會更大些。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厲害的人物,40歲之後白手起家,比如褚橙的創始人褚時健聯想的柳傳志華為的任正非橫店集團的徐文榮肯德基的創始人山德士等。

他們除了有敢想敢做的勇氣,還有不安於現狀的心,不斷驅使他們去攀爬人生的山峰,一路風雨,無論什麼時候都“年輕氣盛”的狀態,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圖片來源內容創意)

  • 40歲前的邊際成本:

我先舉一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把自己25歲到35歲這10年的時間全身心投入到一個商品上,這個商品就是“工作”那麼可能就是做著邊際成本遞增的事情。

如果一直這樣下去,自己會發現,打工這件事情消耗著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投入過大,回報率卻不高,呈固定狀態,這是為什麼呢?

當中的原因就是這10年精力,時間是最旺盛的,應該做更多值得挑戰的事情,如果侷限於一個方面,邊際成本就會遞增,投入大量的精力,換來的卻不是倍增。

另一種幾率就是:這10年在一家公司奮鬥,將所有的精力,體力,學習力全部放到這家公司了,結果該公司IPO了。

自己又是老員工,創業初期就跟著老闆,同時又獲得了股票,期權,分紅等,那本質就是做著“邊際成本遞減”的事情。

中間涉及到的核心因素就是:“投入的時間”“眼光”,”決策力“,才是反饋邊際成本最重要的東西。

所以努力也是要有方向的,財富自由,時間自由,不是靠著一份時間和一份勞力換得一份的彙報,而是靠著一份時間和一份勞力換得N份的彙報。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03.規避35歲“邊際成本”上升

就好比做一款APP,尋找天使投資,招聘人才,做產品定位,推出市場,獲客投放,尋找供應鏈,尋找商業模式,初期的6個月基本都是在“燒錢”的狀態。

而6個月後不同的則是,邊際成本高了,用戶規模和GMV也大了,平均固定成本就低了,就會出現“複利式”的倍增狀態。

要麼是6個月項目後起不來了,中間可能涉及到競爭對手的打壓,試錯成本彎路太多,市場飽和,最後團隊解散,不了了之。

這也好比我們35歲以內人的人生,我們必須要在25歲-35歲大步的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商業模式”。

讓自己除了在工作上面的精力投入外,還有一部分額外的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並且堅持下去,能越做越大。

在未來的時間上,這件事情雖然消耗著自己的時間,精力會越來越少,但是回報率確實很高的。

或者消耗自己的那部分時間,可以用來僱傭別人完成,而自己只需要做好分紅,分權,部分管理的事情,就可以讓這件事情“複利”“收入倍增”,這才是安全的。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圖片來源內容創意)

  • 先學會離經叛道:

亞當·格蘭特寫過一本書叫做《離經叛道》,智遠認為看完後在適合不過想35歲前改變自己“邊際成本”的人了。

作者是一個傑出的研究者,他充滿熱情地探索能夠激勵他人的方法論,打破了常規的錯誤觀念,並向人們揭示真相。

書中有一個觀點是這樣說的,創業的本質是創新,尋找可以激發的市場,抓住機會,如果你想要去創業,首先作為一個創新者應該具備“腳踏兩隻船”的能力。

  • 這裡的腳踏兩隻船指的是

一份是穩定的收入工作。

一份是可以讓自己愛好或者專注的那個“事情“發光”,無後顧之憂的成就一份創新。

  • 早期創業者辭職創業的人:

要知道,在目前整個中國部分市場飽和的情況下,創業成功幾率很小的。

辭職後全身心投入,項目也沒有成,最後工作可能沒有而兩敗俱傷,到那個時候,自己的時間也浪費了,自己因為年齡的增長,甚至於找工作都成了困難。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圖片來源內容創意)

  • 邊工作邊創業的人:

我們都不想拿自己在30歲,35歲的積蓄去完全投入做一款產品。

邊工作邊創業的人,首先解決的就是“現金流”的問題,不管自己想創新的產品最後成功與否,至少有一份工作,可以保證養家餬口,穩定的收入。

對於素人創業者而講,因為只有了後方穩定收入的保障,才有碎片化的時間或者六日讓自己甩開膀子大膽嘗試。

而去那些辭職去創業的人相比較,一邊工作一邊創業者的失敗率要低33%。

最好的企業家不是那個追求風險的人,是有能力將風險降低到最低的人。

不管是技術開發,還是素人做APP,創業的本質都是為了過上好的生活,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而邊工作,變創業中間其實減少了一部分的“負風險”。

等自己將“愛好”或者碎片化時間專注的事情做到7成熟,能夠有基礎的用戶數據,可以持續的增長穩定的收入的時,

這個時候可以考慮招聘,合作,乃至於在辭職去全身心投入,才是最佳選擇。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04“利用複利思維”

如果說我們的人生是一筆運算的話,那麼有些人在人生中兢兢業業的做加法,他們35歲前是這樣的,1+2+3+4+5=15的過程。

而有的人是在努力做乘法1*2*3*4*5=120的成長過程,這中間的差距是什麼呢?智遠總結稱之為:“幾何式倍增”。

但有些人不僅於此,他們學會運用複利,為自己人生做最大化的乘法,創造人生奇蹟,這就是人掙錢的思維差距懸殊所在。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圖片來源內容創意)

舉個案例:

  • 先說下吳曉波老師,智遠經過資料查證:

從1996年開始,吳曉波老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叫做《農民創世紀》,之後他通過網絡給自己下了一個命令說:“從今年開始,我要每年寫一本書,每年買一套房。

直到今天回頭發現,這個計劃,他堅持了20多年。

就這樣,吳曉波老師以自己非常驚人的毅力,自律,和魄力,每年寫一本書,拿來的稿費,每年可以買一套房。

當然,在那個年代中國的房產還沒有開始騰飛,買房其實並不是很難的事情。

網絡資料記載,1999年的時候,他還買下了千島湖上的一座小島,租賃期限是50年,當初花了50萬元,現在這座小島的估值已經是千萬元的級別。

吳曉波老師說:“我挺喜歡錢的”,智遠認為,我也是。

如今的他也是中國稿費最高的作家之一,在杭州市中心西湖辦公,號稱“一億也買不動”的獨立經濟家。

智遠為什麼要分析吳曉波老師的故事,因為他具有非常典型的“複利思維”。

看幾個標籤,在有限的時間(20年),把有限的精力和財富,持續而反覆地投入到某一個領域(房地產投資)(寫作),長期堅持(20年)。

最終財富的雪球越來越大,實現財務自由,這就是經濟學中典型的“複利思維”。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圖片來源內容創意)

  • 複利思維本質像是裂變:

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假設一張紙0.04mm的普通紙足夠大,將其對摺,在對摺,如此重複對摺64次,大概會有多高?

很多人可能會想,一張紙才多厚呀?薄薄一層,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對摺64次,撐死了也就是幾層樓那麼高,10米,20米,這已經算是極限了。

而事實上,如果自己算一下,一張薄薄的紙,對摺64次,其高度約等於1.66億萬公里,這個長度是什麼概念?地球到月球的距離,才38.4萬公里,這就是複利思維。

  • 個人成長中的複利效應:

複利的奇蹟,對個人的成長和進步本質有同樣的啟發。

查理·芒格說過,

“要爭取每天睡覺前,都比醒來要聰明一點點”,這句話太重要了,這就是個人成長中的複利效應。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假設現在自己的水平是1,每天進步1%,則1年後,每天毫無長進的結果是:1.00,如果每天不斷進步0.1,1.01*365=37.78。

所以,對於每天努力一點點的人來說,一年後將比以前的自己優秀38倍,而每天退步的人,將自己的才華消耗殆盡,這是多麼可怕的一件事情。

對自己嚴格要求,假以時日,個人能力的進步上將也將超過自己的想象,這就是複利的力量。

會賺錢的人,善於利用“邊際成本”思考問題

(圖片來源內容創意)

回頭看別人的精力和過往,對照著自己,其實時間真的很快,尤其是25歲-35歲,如果我們能從一個單一的興趣出發,用碎片化時間AII-In,在利用邊際成本的思維,會是樣子呢?

你可以每天投入1個小時去堅持碼1000字,365天則是36.5萬字,一本標準的書籍是20萬字左右,也就是自己一年完全可以輕鬆的寫一本書。

而書在出版後又屬於“固定資產”,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如果加以曝光和推廣不斷的增加,邊際成本就會減少,是不是收益也會“倍增呢”。

當然上面智遠只是簡單的舉例了寫作方面,像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

比如做直播的網紅,每天下班堅持播一小時,隨著粉絲不斷的增加,帶貨,做MCN,也是一種複利思維,但是有的人卻把它做成了1+2+3+4,而不是乘法。

你也可以做付費有聲讀物,每天錄5分鐘讀書,一年也就投入3個小時,可以做成一檔專欄了,後期只需要維護,就能帶來倍增複利。

前期這些都是“投入成本”過少,能讓自己“資產”倍增,利用複利思維,邊際成本減少的方法。

某種意義上,前期“刻意投入”的多少,決定了後期自己的邊際成本可能降低到多接近於零。

如果自己所做的這個事情,可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相信幾十年後,自己也能成為百萬級的人,以上這些方法,智遠也在不斷嘗試,與您共勉。



寫在最後:

對於普通人來說,在25-35歲,儘可能多試探“自己要找到一個興趣”“商業模式”並長期利用碎片化時間投入驗證。

而財富爆發的拐點,就在於邊際成本最後為零,而睡後收入的倍增,當然中間也涉及到“機會成本”“拋物線邏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