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學:疫情中,學生在家鄉“尋變”

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吳奕 記者 潘玉嬌)“鼠年第一天的清晨,一輛‘皮卡’停在我家門前,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下了車,將宣傳防疫的橫幅釘在了對面的牆上。這橫幅也拉開了我們這邊農村疫情阻擊戰的序幕。”這段話出自江蘇大學制藥工程專業2017級學生田波的“尋變報告”。疫情期間,來自貴州農村的他用文字和圖片記錄下了自己眼中家鄉的變化。

日前,江蘇大學藥學院開展了一場“尋變記”主題調研活動,大學生們用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記錄疫情籠罩下家鄉的點滴變化,表現優秀的學生還能憑藉自己的作品獲得創新學分認定。

藥學專業2018級學生張依揚的家鄉在廣西柳州,父母、叔叔、姐姐都從事醫務工作,姐姐還作為廣西第四批援鄂抗疫醫療隊的一員馳援武漢。這段時間,張依揚的內心五味雜陳。“從小生活在醫務工作者家庭,我理解醫務人員的責任,真希望自己能早日投入這一行列。”她把這些心裡話寫進了“尋變報告”。

“宜賓戰‘疫’”“回到桐梓的日子”“全國戰‘疫’,雲南蒙自也在行動”……藥學院不少學生創新“尋變報告”形式,不侷限於傳統的文字與圖片,還用手機拍攝剪輯短視頻,上傳到抖音、朋友圈等,和大家分享家鄉的抗疫行動以及自己的所尋、所思、所感。

“‘尋變記’實踐活動相當於我們在第二課堂上的一堂社會思政課。”活動組織者、江蘇大學藥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正欣要求學生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結合防疫大勢來完成作業,這項作業也被納入學院創新學分考核體系,符合考核要求可以給予學生學分認定。

在閱讀近500份“尋變報告”的過程中,劉正欣驚喜地感受到了大學生身上的家國情懷:“他們在認真記錄疫情之下家鄉和家庭變化的同時,也能行動起來,或參加志願服務,或通過舉手之勞承擔起一份大學生的責任擔當。”

全國交通逐步恢復後,田波所在的村子裡,常年在外務工的人們準備返程上班。他們不懂怎樣用手機填寫信息登記表,不懂怎樣截圖健康碼,田波就幫忙指導,還把自家購買的口罩留下幾個備用後全部送給了踏上長途的鄉親。田波在“尋變報告”裡說,這些人一走,村裡更靜了,“疫情還沒結束,我們都在靜候曙光”。

身處湖北天門的丁雪通過“尋變報告”,向時時刻刻關心著她的老師和同學們報平安:“我挺好,不必擔心!家鄉受到疫情影響比較小,我也在第一時間收到了學校發放的專項補貼。”同時,她也表達了自己的期望:“真想能早點回到學校,再次見到想念已久的同學,在教室等待上課鈴聲響起,開啟忙碌而充實的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