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區縣教研機構現狀如何?怎樣破解難題激發活力?


為了改革和加強基礎教育教研工作,教育部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見》,提出了新時代基礎教育教研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及加強改進的系列重大舉措,在教育界引起強烈反響。

教育教學研究對基礎教育改革發展、學校辦學育人、教師專業成長、教育質量提升等所發揮的重要功能不言而喻。儘管基礎教育教研工作受到多方關注與重視,且取得了不少重要突破性成果。但目前教育教學研究工作在實際推進中確實存在不少問題,尤其是農村區縣級教研機構的運轉面臨許多新的挑戰和困難。如何面對現狀與困難,激發區縣教研機構的活力,是當前必須重視和研究的重要課題。

農村 區縣教研機構存在那些問題?

1.建制不統一不規範。現在作為區縣教研機構獨立建制的已經不多,相當部分區縣將教研室與教師進修學校整合,教研室只成為其中內部的組成部分。原有形成的國家省市區縣教研體系,在區縣已被分解分散,原有的獨立主體性已不復存在。


農村區縣教研機構現狀如何?怎樣破解難題激發活力?

中小學教師渴望教研指導。圖片來自網絡

2.教研人員嚴重缺編。區縣教研機構教研人員存在結構性失衡和缺編。從人事管理關係來看,人數不少,但有相當部分是教育行政部門借調到機關的人員,人事關係存放在教研機構。真正從事教育教學研究的專業人員數量嚴重不足,不少區縣學科教研員不全,且年齡普遍偏大,研究工作難以開展。

3.教研隊伍整體素質不高。由於多種人為因素,區縣教研機構機構組成人員來源渠道單一,能教善研的人數不夠。加之,國家近些年來對教研員培訓研修重視不夠,教研員參加能力提升的機遇機會很少。導致教研隊伍整體研究水平能力難以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形勢需要。

4,.教研經費嚴重短缺。“等米下鍋”應該是相當一部分區縣教研機構經費運轉現狀的寫照。據調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主動按政策比例給教研機構撥付經費的為數不多,絕大部分教研機構靠自我“造血”或者想其他辦法來維繫運轉,經常發生因經費短缺,無法參與上級項目研究、培訓、學術會議等。區縣教研員待遇也明顯低於學校。

5.教研職能弱化分化。“研究、指導、服務、管理”是教研機構的基本職能。現實中區縣教研機構的“研究”職能被嚴重擠壓弱化,“服務”教育管理部門的職能被人為放大擴大,出現“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地“”的現象。“不務正業”已司空見慣。

如何 激發區縣教研工作活力?

要破解區縣教研機構目前存在的問題、困難,發揮其在區域教育教學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依照並貫徹落實教育部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教育科學研究工作的意見》,轉變對教育科研工作的認識觀念,動真的、來實的,制定出臺支持教研機構發揮職能的措施。


農村區縣教研機構現狀如何?怎樣破解難題激發活力?


一是“增加編制”。即增加西部農村區縣教研機構的專業教研人員編制數量。現在一些農村區縣教研機構編制嚴重不足,專業教研人員不夠,一些學科教研員缺配。建議教育主管部門應嚴格落實國家有關區縣教研機構人員編制的政策文件,堅持嚴格選拔教研員的標準,通過多元化形式渠道,為教研機構增加編制,配齊學科教研員。

二是“增加經費”。即增加對區縣教研機構必用經費的投入與撥付。目前西部農村區縣教研機構中有不少是“等米下鍋”,辦公、教研經費沒有保證,影響正常教研工作的開展。建議當地教育管理部門應嚴格落實教育部有關教研經費保障支持政策文件,把區縣基本教研經費納入教育經費保障支付體系之中,並儘可能增加投入,確保教研機構正常運行及教研教改活動的正常開展。

三是“增強能力”。即增強區縣教研機構的研究能力。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當前西部農村區縣教研機構中,教研員隊伍培訓提升的機遇較少,研究能力普遍較低,研究的職能範圍較為狹小,難以適應教育改革、課程改革、評價改革等新形勢要求。建議重視加強區縣教研員的能力培訓、提升工作,建立科學機制,多提供機遇,促進教研員專業發展,儘快提升教研員隊伍的整體研究能力水平。


農村區縣教研機構現狀如何?怎樣破解難題激發活力?

四是“增強實效”。即增強西部農村區縣教研機構教研工作的實效性。作為區縣教研機構應轉變職能,增強研究、指導、服務意識,改變傳統的只重教、忽視學,只抓考試、忽視其他領域研究的弊端,加強對新時期教育教學全要素、學校全面育人、學生學習、課程開發、教育評價等任務內容的研究,真正發揮教研工作的綜合性、整體性及促進區域教育工作全面發展的功能,不斷提高增強區縣教研工作的實效性。

你對區縣教研機構的改革發展還有那些建議?歡迎大家共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