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我們來聊聊一個複雜的話題:「婚姻」。

今天感嘆婚姻的點在於,有些人根本就不該在一起。

生活中,完美是不可能的,不悅也是經常發生的。和錯誤的人結婚,是我們每個人都容易犯的錯,這也可能是這輩子最昂貴的錯誤。婚姻裡,伴侶之間那些摩擦,明顯的不匹配,會讓我們對長期關係產生失望。

有意思的是,我們選錯伴的原因,其實很簡單。

分享的這篇文章,把原因分成了9類,答應黛西,認真看完,這對你以後決定人生大事,會有很大幫助。

01.

我們不瞭解自己

更傾向於指責對方

我們找伴侶時的要求其實很模糊,而且加了很多個人情緒,比如:

「我想找個在一起很舒服的人」、「有魅力」、「膽子大」。

我不是說這些情緒是錯的,而是說情緒不夠精確。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想得到一段親密關係,第一件事,是去發現自己身上那些惹人不爽的點。

你要找到這些缺點,更重要的是,弄清楚什麼樣的人會刺激你,讓你暴露缺陷,而什麼樣的人能緩和它們。

一個良好的伴侶關係,是兩個人在不健全的心智中,找到一處能夠溫和共存的避風港。

如果你想的是「我們在一起應該不會太糟吧」,這時候你就要敲響警鐘了。

很多時候,問題就出現在這裡:

在別人不附和自己觀點的時候,有生氣的傾向;

我們只能在專心投入工作的時候,才能放鬆;

我們傷心時,不太會表達自己……

這些看似不大的問題,經過數十載的發酵後,會造成大災難。

我們要提前知道這些問題,然後去尋找能承受這些問題的人。

所以在剛開始約會的飯桌上,你就應該問一下對方,“你有什麼讓人不爽的點?”

難就難在這,對於自己的問題,我們是很難全面瞭解的。這往往需要花很多年的時間,需要你體驗不同的經歷。

而們身邊的朋友可能不會有動力,去幫你瞭解深層次的自己,很多時候,他們就是想有個伴,一起吃喝玩樂而已。

所以,我們常常看不到自己本性中糟糕的一面。

我們對於自己人格都缺乏瞭解,也就難怪不知道自己想要找怎樣的人。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02.

我們更不瞭解別人

不知道伴侶的內心是如何運作的

這類情況就更嚴重,別人也和我們一樣,對自己人格缺乏瞭解。

就算對方坦蕩善良,同樣沒辦法讓別人清楚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點會讓人不爽。

我們會試著瞭解他:去拜訪他的父母,參觀小時候上學的地方,看他們以前的照片,見他們的朋友。

這一切讓心裡有了一絲安慰,好像我們努力去了解過了他們。而這一切的效果,就好像一個在屋裡飛過紙飛機的人,覺得自己能夠開飛機一樣。

一個更理智的社會,潛在伴侶會給對方做詳細的心理問卷,並且讓自己接受心理學家的長時間評測。

也許到22世紀的時候,這一切不會再是笑話,真正的笑話是為什麼人類花了這麼久才開始這麼做。

我們需要去了解,將要結婚的那個人的內心是如何運作的。

需要知道對方對於權威、羞辱、內省、性親密、心理投射、錢、孩子、衰老、忠誠等等數百樣事物的觀點和態度。

這樣的瞭解,不是簡單的問答能夠提供的。

在不知道這一切前,我們更多時候會被外表所迷惑。

我們會從一些小的細節上,腦補對方的整個人格,就好像下面這幅馬蒂斯的畫一樣: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你看到這幅畫的時候,不會把她理解為一個沒有鼻孔,只有八根頭髮,沒有睫毛的女人。

我們的腦結構天生就具備把些微的視覺信息,整合成完整圖像的能力。在我們都沒意識到的時候,大腦就完成了人像的腦補。

可惜的是,我們觀察潛在伴侶的人格時也是如此。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根深蒂固的腦補藝術家,導致對婚姻的社會實踐,有很多根深蒂固的錯誤。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03.

我們不習慣真正的快樂

無法把被愛與滿足聯繫起來

有些時候,我們尋找的不是快樂,而是熟悉感。我們在成年人的關係中,常會去創造兒時的感覺。

在孩童時期,我們初步理解愛的含義。可兒時對於愛的瞭解往往是不對的。

兒時對於愛的瞭解,可能會與不那麼愉悅情緒糾纏:被控制、被羞辱、被拋棄、缺少交流等等,簡而言之——痛苦。

於是長大的我們,會因此拒絕一些優質的潛在伴侶。

不是因為他們不好,而恰恰是因為他們太好(太成熟、太善解人意、太可靠等),而這種「太好」的感覺太陌生,給人壓迫感。

於是我們會選擇潛意識更想接近的人,不是因為他們能夠讓我們快樂,而恰恰是因為他們能讓我們遭受「熟悉」的痛苦。

我們沒有體會過健全的愛,所以沒法把被愛與滿足聯繫起來。那些正確的人會讓我們不適應——覺得自己不配。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04.

單身是個很糟糕的體驗

我們總會逃避孤獨

當覺得單身很糟糕時,我們很難理智地去選擇伴侶。

到了一定年紀之後,單身身份會受到額外關注,單身人士獨自去看電影也會開始感覺怪怪的。

如果我們能把社會結構改造成大學一樣(食堂聚餐,設施共享,參加不完的聚會和充分的親密關係的機會),我們在做婚姻決策的時候,就會更關注於那些兩人為伴的正面性,而不是為了逃避單身身份的負面性。

拋開因為結婚而結婚的想法,才能做出更好的婚姻選擇。

千萬不要將就去戀愛,否則我們愛的只是「不再單身」,而不是「我愛那個人」。

05.

本能被過譽了

我們不該去思考為什麼要結婚

過去,婚姻是筆理性的生意,你家有多少地,對方家有多少地,門當戶對就行。

冰冷無情,一切計算與婚姻雙方幸福根本扯不上關係。這樣的理性生意,我們至今心有餘悸。

取代「理性婚姻」的是「本能婚姻」,也就是羅曼蒂克的婚姻。

這種新理念告訴我們,一個人對於另一個人的感覺,才是婚姻的唯一指引。如果你愛對方,那就夠了,不該再問更多的問題,感覺勝過一切。

父母可能會不滿,但是他們必須承認,也許只有情侶自己才能真正瞭解自己想要的。

「本能婚姻」最重要特色就是,我們不該去思考我們為什麼要結婚。

對於婚姻決策的分析,本身是“不浪漫”的;做一個列表來列舉婚姻的好處和壞處,是荒謬和冷漠的。

最浪漫的事情是,在熱情衝擊幾個星期後,就快快地求婚,在雙方還來不及開始糟糕的“理性思考”的時候就完成婚姻決定,避免重蹈之前幾千年的理性婚姻的覆轍。

但是羅曼蒂克的魯莽,真的會帶來順利的婚姻嗎?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06.

學校裡不教愛情

我們婚前對婚姻瞭解甚少

是時候走入婚姻的新紀元了,也就是第三種婚姻——心理學婚姻。

我們不該為了土地或者單憑“感覺”結婚,而是要讓這種“感覺”經過成熟的心理檢驗,再做出決策。

我們結婚前對於婚姻的信息是很少的,看看婚姻時代的變化吧。

理性婚姻時代,結婚考慮:

——對方的父母是誰

——對方有多少土地

——我們的文化有多相似

羅曼蒂克婚姻時代,考慮的是這些東西:

——我無法停止思念對方

——我對對方的肉體存在渴望

——對方太棒了

——我時刻想和對方說話

心理學婚姻時代,新的規則是這些:

——對方有哪些讓人不爽的點

——我會如何與對方養育小孩

——我們是否會共同成長

——我們是否能繼續做朋友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07.

我們希望快樂永駐

婚姻和快樂之間卻沒有必然聯繫

對於美好的事物,我們希望它們永遠存在。

我們想擁有喜歡的車;想在旅過遊的地方長久生活;想和在一起很開心的人結婚。

我們以為婚姻是快樂的保障;以為婚姻能讓稍縱即逝的快樂變得永恆;以為婚姻就是一個瓶子,能把我們的快樂裝起來。

當你回想起你第一次想求婚的時候:

你們在威尼斯旅遊,坐在河道中的小船上,金色的夕陽在海面上灑下粼粼波光,等一會兒要去小餐館享受晚餐,而此刻你的愛人穿著毛衣,依偎在你懷裡。

多麼美好的感覺啊,只有結婚才能讓這種感覺永駐。

然而,婚姻和這種快樂的感覺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婚姻不會讓那個時刻永駐。

婚姻會把這份關係帶入另一個階段,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房貸,每天上下班通勤,養育小孩。

唯一能保證被裝入婚姻的瓶子中的,是你的伴侶,但是可能這是個錯誤的伴侶。

19世紀的印象派畫家認為,快樂的稍縱即逝是存在的特質之一,而這一特質能夠幫我們更好地與快樂共處:西斯萊的一副法國冬日景,描繪的就是一組美好卻稍縱即逝的事物。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在這幅畫裡,雪顯得可愛,但終會融化;那一刻的天空很美麗,但即將進入黑夜。

我們最愛的東西是會改變的,並且只會存在一小段時間,然後就消失。

生命的巔峰往往是短暫的,快樂不會整年整年地出現。

我們應該要學會欣賞,每一天生活中的美好時刻。當快樂來臨時,大度去面對它們,但不要誤以為這些時刻會永恆,更不要想著把這些時刻變成“婚姻”。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08.

我們錯誤地以為自己很特殊

覺得自己不會遇上糟糕的婚姻

我們都見過不幸福的婚姻,也知道婚姻要面對很多挑戰。

但我們不會把這些見識延展到自己婚姻上,好像這些規律只對別人有效。

熱戀中的人,感覺自己都是萬中無一的幸運兒,才能遇上眼前人,運勢如此之好,結婚後離婚的風險實在是小到可以忽略。

我們默默地把自己從人群裡抽離開來。

這不是什麼嚴重的錯誤,但是如果能把自己也放入人群中,考慮一樣的風險,在心態上會更加有益。

09.

我們想要停止為愛情操心

便想通過結婚來終止愛情的消耗

在我們結婚之前,感情生活通常會有幾年的動盪。

我們嘗試過和不愛我們的人在一起;

我們可能開始同居然後分手;

我們曾經參加無數的聚會,希望能夠結識新人;

我們也嚐遍興奮和苦楚。

我們想結婚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終止愛情對我們心智的不斷消耗。

我們因為愛情中那些無果的戲劇和驚險而感覺疲憊。我們希望婚姻能夠終止愛情給生活帶來的痛苦。

但是這種希望是虛無的,婚姻不能也不會終止這些痛苦,婚後的猜疑、希望、恐懼、拒絕、背叛,並不比婚前的要少。

哪怕在外面看來,婚姻是歲月靜好。

婚姻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經歷的人生大事,當想結婚時,停下來,冷靜下來全面分析這九個原因,千萬不要衝動行事,搭上自己的幸福,讓錯誤延續一生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