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玄策是誰?做過什麼?

瘋顛吾痴


王玄策是大唐一牛人,以一人之力滅了一國。

王玄策是貞觀時期人,早年做過縣令,後來曾經三次出使天竺。故事發生的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期間。

當時,天竺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天竺國,其中,又以中天竺實力最強,其他四國都臣服中天竺。在王玄策出使天竺的時候,恰逢中天竺國王去世,國內大亂,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就在其他四國紛紛向王玄策進獻貢品的時候,不知天高地厚的阿羅那順竟然打起唐朝貢品的主意。他派遣軍隊襲擊了王玄策使團隊伍。當時,王玄策帶領的隊伍僅30多人,雖然經過頑強抵抗,但最終寡不敵眾,全部被俘虜了,貢品也被阿羅那順搶掠了乾淨。王玄策趁夜間逃了出來。

敵不犯我,我不犯人。敵若犯我,我必犯人。面對敵人的無理侵犯,王玄策沒有逃回國內,向朝廷請求救兵。他在逃到吐蕃西部邊境的時候,開始向鄰國發文書,徵調兵馬。向吐蕃借來了1200人,向泥婆國借到7000多名騎兵,泥婆國就是現在的尼泊爾,那時是吐蕃的屬國。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就帶著這不到一萬人,直接進軍中天竺的茶和羅城。大戰三日,大敗中天竺,斬首三千餘級,敗兵溺水而死的有僅萬人。阿羅那順棄城逃走,又收攏殘兵,與蔣師仁交戰,最終兵敗被擒。之後,阿羅那順的妃子、王子們又在乾陀衛江阻截唐軍,又被擊潰。並俘虜了阿羅那順的妃子、王子以及其他人有一萬兩千多人。

這一戰,讓天竺國舉國震驚。五百八十多個城邑和部落投降唐朝。王玄策押解阿羅那順順利班師回朝。這一戰真正打出了大唐的聲威、打出了大唐的氣象,也只有朝氣蓬勃的大唐人才會有此魄力,以一人之力,對抗舉國之師。後來,大唐乘機加強與天竺聯繫,東、南、西、北、中五國國王一同到唐朝的首都長安入朝進獻,臣服大唐。


但是,此戰也有一些副作用。就是在此戰中的主力是吐蕃和泥婆國軍隊。雖然王玄策攻滅中天竺,但由於大唐與天竺相距較遠,所以,能夠獲得更多領土和勢力擴張利益的是這兩個國家,而不是大唐。在前期和中期吐蕃一直是大唐的勁敵,兩國交戰要比和好時間長得多。


一壺清茗品春秋


王玄策,據《資治通鑑》、《舊唐書》、《新唐書》等史料記載,生卒年不詳的王玄策,是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曾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次)。因一人滅一國成為中國古代最牛的外交家,也是大唐貞觀最傳奇人物之一。另外,小說《擇天記》裡也提到了他。

生平事蹟

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王玄策將自己出使經歷寫成了《中天竺行記》(已丟失),這是和玄奘法師《大唐西域記》相匹配的印度要聞紀要。

大唐與印度的摩擦

大唐貞觀年間,國力強盛,四周邦國競相排使節出使大唐。貞觀十年天竺國(今天印度北部)戒日王朝的國王戒日王也於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派使節訪問唐朝。作為回禮,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命令李義表為正使,王玄策為副使出使天竺,從此王玄策就和印度結下了不解之緣。期間,玄奘與貞觀二年求學印度,貞觀十九年回國。戒日王(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曾於首都曲女城以玄奘為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大唐也因此和天竺有了20多年的友好關係,直到貞觀21年,戒日王去世,王玄策的傳奇開始了。

傳奇來了

王玄策最傳奇的事情莫過於第二次出使印度時一人滅一國的故事,這也是王玄策走入公眾網友眼中最吸引眼球的大事了。宋代歐陽修主編的《新唐書》和後晉劉眴《後唐書》都記載了這事。

  1. 印度內亂,波及使團

二十二年, 遣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其國,以蔣師仁為副;未至,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人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發兵拒玄策。時從騎才數十,戰不勝,皆沒,遂剽諸國貢物。

公元647年,王玄策被唐太宗任命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一起,率30多人再次出使印度,這次出使主要目的有:再次和戒日王重申兩國友好關係,順道去吐蕃訪問松贊干布,另外替太宗看望文成公主。

不料,戒日王死了,臣下阿羅那順謀反,印度人鬧內訌,整個印度幾乎全陷入戰亂,使團除正副使者,其他人全部被殺,王玄策和蔣師仁被關了起來,後來得到戒日王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才逃了出去。

竟然欺負上邦,這事不能忍,他的辦法是借兵。

於是,他們二人一路北上,渡過甘地斯河,越過新都斯坦平原,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尼泊爾,向其借兵。

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鄰國兵。吐蕃以兵千人騎兵來泥婆羅以七千騎來

那時的尼泊爾已臣服吐蕃,而自從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后,吐蕃的關係與唐朝不錯,再加上吐蕃早已想染指印度,王玄策因此向尼泊爾借得七千騎兵,又向吐蕃借了精銳騎兵1200人(舊唐書有明確記載),加上傳檄附近唐朝的藩屬國,讓他們出了一些援兵,總共弄到手的,大概有萬把人,王玄策自任行軍總管,任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報仇去了。

2.玄策復仇滅中天竺

玄策部分進戰茶鎛和羅城,三日破之,斬首三千級,溺水死萬人。阿羅那順委國走,合散兵復陣,師仁禽之,俘斬千計。餘眾奉王妻息阻乾陀衛江,師仁擊之,大潰,獲其妃、王子,虜男女萬二千人,雜畜三萬,降城邑五百八十所。
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及弓、刀、寶纓絡。

拼湊起來的軍隊雖然是烏合之眾,但在王玄策手裡,個個成了虎狼之輩。

王玄策採用“火牛陣”,在阿羅那順(天竺叛臣,中天竺王)的都城茶博和羅城外旗開得勝,擊潰對方數萬大象兵,然後使用雲梯、拋石車、火攻等所有能用的手段,對守城不出的阿羅那順發動猛攻,幾天後,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阿羅那順棄城而逃,王玄策率軍猛追,阿羅順那逃入中印度。

王玄策繼續追擊,發誓“盡滅印度”,阿羅順那逃向東印度,被分兵而至的蔣師仁活捉。

3.榮耀歸來,獻俘長安,受封朝散大夫

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穩定天竺局勢。因功被李二受封朝散大夫。官不高,從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階。後來又出使了1次(有說2次的)。因為天竺並非唐朝戰略國,所以即使王玄策這麼厲害,(搬救兵滅中天竺,就是沒用大唐一兵,當然大唐的盛威還是得借),依然沒有單獨為他列傳,生卒年也不可考。這件大事,在繁榮的貞觀年間甚至都只是個小事,只是滿足了下李二的虛榮心了。

另一傳奇,無意中終結李二

後晉劉眴《舊唐書·太宗本紀》:(二十二年)五月庚子,右衛率長史王玄策擊帝那伏帝國,大破之,獲其王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虜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以詣闕。使方土那羅邇娑婆於金飈門造延年之藥。吐蕃贊普擊破中天竺國,遣使獻捷。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收穫不小,這次他還從印度引進了一個人才,帶回了一位印度高僧——那邏邇娑婆。那邏邇娑婆自稱活了200歲了,有長生不老之術。王玄策心想:“我要是把這牛人推薦給皇上,到時皇上能虧待我嗎?”“聽說皇上身體不好,整天煉丹求長生不老,現在需要的就是這樣的人才,”這就是王玄策帶回印度高僧的初衷。

這術士一忽悠,李世民信了,命令兵部尚書崔敦禮全權負責此事。按這忽悠王給的藥單湊齊藥物,有些甚至要到天竺去收集。《新唐書·天竺國列傳》記載,這個天竺方士確實與眾不同,他煉丹所用的水,不是一般的水,而是“法水”,是從一個石臼中流出來的,出水的地方有石象人守護,而且水有七種顏色,或冷或熱,能熔化草木金鐵,至於人手,更不在話下,入水即爛,要用死人的頭骨,才能把水舀起來。

但據其他史料記載,這個天竺方士給李世民煉的丹,主要原料是水銀、硫磺、砒霜等,每一種都有劇毒。這樣的東西誰吃誰死啊。

仙丹吃了八十二天,李世民感覺沒什麼效果。高僧說是劑量不夠,第三天李世民一下子吃了四粒。還別說,這次身體有了變化,只見李世民眼直往上翻,手腳抽搐,這是人臨死前的徵兆。王玄策急忙叫來高僧,高僧也嚇壞了,只見他從兜裡掏出一個小瓶,倒出兩粒藥丸趕緊送到了李世民的口中,過了一刻鐘,李世民才緩了過來。醒過來的李世民,命令王玄策把高僧遣送回國(就這也能全身而退,忽悠王太厲害了),說,“我再不敢吃長生不老藥了”。

兩個月以後,也就是649年7月10日,李世民駕崩。如果王玄策不帶回印度高僧,李世民也許會活的久一些。


煙塵淚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1],唐朝官員、外交家,數次出使印度。[2]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3]

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時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的新國王,派軍隊劫掠使團。王玄策調吐蕃兵、泥婆羅兵擊敗中天竺。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蹟,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而立之年負債累累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河南洛陽人,唐朝外交家。貞觀17年至龍朔元年間三次出使印度(北部地區),王玄策本是文官,但其軍事才能很高,因其一人滅一國的豐功偉績而留名青史。

貞觀21年(公元647年),太宗遣右衛長史王玄策出使印度,未至印度,統一印度北部的戒日王已死,其大臣阿羅那順篡位,並抓捕王玄策等人,劫掠進貢禮品。王玄策夜逃吐蕃,徵集吐蕃和尼婆羅國精騎8200人,進攻恆河流域,連戰3日,大敗敵人。俘獲啊羅那順及其王妃等人送往長安獻俘。太宗封王玄策為散朝大夫。

王玄策後來又兩次出使印度,但因其官位不高,史書中少有記載。



歷史搬磚匠


王玄策,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數次出使印度。代表作品有《中天竺行記》《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 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從貞觀十七年(643年)到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至於是否存在第四次出使,學術界則意見分歧。有學者認為王玄策出使印度只有三次,有學者認為還有第四次,從龍朔二年(662年)到麟德二年(665年),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印度。

王玄策發檄文徵召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指揮這些軍隊進攻到中天竺的茶鎛和羅城,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餘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驚、害怕。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


戰鬥大黃蜂


王玄策,唐朝官員,外交家,洛陽人。曾數次出使印度。代表作有《中天竺行記》,《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貞觀十七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貞歡二十一年,王玄策以正使身份再次出使印度。顯慶二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

王玄策的另一個成就就是“一人滅一國”,早在貞歡二十一年,王玄策,蔣師仁等使團30餘人第二次出使印度,恰逢中天竺發生叛亂,使團中除王玄策,蔣師仁逃走後,使團中其餘人皆被擒俘。王玄策逃往吐蕃後,發檄文聲討叛賊,向吐蕃借得1200餘人的吐蕃兵,另有7000餘人的泥婆羅騎兵,由王玄策與蔣師仁率領平定了中天竺叛亂,俘獲叛賊阿羅那順及妃嬪,子孫等男女共約1萬二千餘人到長安獻俘,唐太宗封其為朝散大夫。

在經濟上,王玄策是西藏到印度道路交通的開拓者。

在製糖業上,王玄策改進了製糖業,使當時製糖工藝遠勝於印度。


指點知史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數次出使印度。曾任融州黃水縣令,後升任朝散大夫。

貞觀十五年(641年)印度的中天竺送使節來唐。貞觀十七年(643年),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印度)。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以正使的身份再度前往印度,此時阿羅那順成為中天竺的新國王,派軍隊劫掠使團。王玄策調吐蕃兵、泥婆羅兵擊敗中天竺。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王玄策在各地訪問之間,還曾前往摩河菩提寺參拜。關於這些印度旅行的事蹟,他雖記錄有《中天竺行記》一書,惟完本早已失卻,只餘下《法苑珠林》、《解迦方誌》等散逸殘篇。

主要成就:三次出使印度、借兵大勝中印度。





且聽風吟617


王玄策早年事蹟不詳,初任融州黃水縣令。貞觀十七年(643年)三月,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婆羅門國使節回國。同年十二月,到達摩伽陀國。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七日,李義表、王玄策到王舍城,登耆署崛山,立碑,同年二月十一日,在摩河菩提寺立碑。

擊潰印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唐朝又派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天竺(印度),四天竺國王多派使者帶著財物來,準備與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貢。恰逢中天竺王屍羅逸多死,國中大亂,其大臣那伏帝阿羅那順篡位,於是發動所有軍隊以拒王玄策。跟隨王玄策的30騎兵與敵人交戰,失敗被擒獲,敵人趁機劫掠諸國貢獻的財物。王玄策逃離,到達吐蕃。王玄策發檄文徵召軍隊,得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率吐蕃、泥婆羅的軍隊進攻到中天竺的茶鎛和羅城,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餘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驚、害怕。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唐太宗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王玄策帶回了天竺方土那邇娑婆寐,自稱壽命兩百歲,有長生之術。經過數月,那邇娑婆寐造出延年之藥。當時唐太宗病重,吃了其他的藥沒有效果,於是吃那邇娑婆寐造的藥,但是沒有任何效果(既沒有好的效果,也沒有壞的效果)。後來唐太宗是因為病而死。那邇娑婆寐被放還回國。唐太宗葬於昭陵。

唐朝並沒有把天竺當做強大的對手,王玄策在天竺取得的勝利也因此不受重視。而且與當時其他唐朝將領的眾多對外大勝相比,王玄策所做的事也並不出眾。

雖為曾經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絕後奇功”的唐代使節,王玄策三度出使天竺的經歷卻在史書上鮮有記載。究其原因,田中芳樹不無幽默地表示,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奪目光彩淹沒了與之同時代的王玄策,而且他的官位比較低,在正史當中不可能單獨為他樹碑立傳。一個人出名是要靠宣傳的,在沒有任何宣傳的情況下,這位英雄最終為世人所遺忘。

三次出使

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天竺(印度)。[14] 顯慶五年(660年),菩提寺主為王玄策等人設大會,送給王玄策使團成員每人華氎十段,然後菩提寺主又獻上寶珠、大珍珠八箱、象牙佛塔一、舍利寶塔一、佛印四。

主要成就

外交

出使印度

從貞觀十七年(643年)到顯慶二年(657年),王玄策三次出使印度。至於是否存在第四次出使,學術界則意見分歧。有學者認為王玄策出使印度只有三次,有學者認為還有第四次,從龍朔二年(662年)到麟德二年(665年),王玄策第四次出使印度。

軍事

大勝印軍

王玄策發檄文徵召到1200吐蕃兵、7000泥婆羅(今尼泊爾)騎兵。王玄策與副使蔣師仁指揮這些軍隊進攻到中天竺的茶鎛和羅城,作戰三天,攻破茶鎛和羅城,斬首三千餘級,敵人被溺死的約1萬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餘眾跟隨國王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俘獲其妃、王子,又俘虜男女一萬兩千人,各種牲畜三萬,五百八十座城邑投降。東天竺王尸鳩摩送牛馬三萬饋軍,還送來了弓、刀、寶纓絡。迦沒路國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天竺震驚、害怕。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的男女萬二千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

經濟

開通道路

王玄策開拓了從西藏通向印度的路線。王玄策是西藏——印度路的主要開拓者。西藏——印度路的開通,促進了唐朝和五天竺國的友好往來及文化交流。

改進製糖

唐太宗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印度)。王玄策在印度摩伽陀(摩揭它)國取製糖法,並且帶回了製糖工匠,唐太宗下詔揚州送上諸蔗,用此法制作的糖,其顏色味道品質遠超過西域制的糖。

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王玄策奉唐朝皇帝的命令從印度帶來10位製糖專家,利用“竹甑法”製出了顏色較淺亮的精沙粒糖。這種印度沙粒糖的梵語名稱是“sarkarā”,時人音譯為“煞割令”。自此,天竺製糖法在中華神州落地生根,為當時的人們帶來了經濟收益,而印度的製糖技術也在新的環境、新的理念下獲得富有想象力的改進與完善,為中國在世界蔗糖文化中發揮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礎。


北極熊125067037


王玄策唐代官員,著名外交家王玄策。據說他“一人滅一國”,有些天方夜譚,但此事在歷史上真實存在,主人公是有玩王者榮耀的朋友聽這名肯定很熟悉,因為據說王玄策是百里玄策的原型。王玄策早些年記載不詳,只說他最開始擔任融州黃水縣令。等到貞觀十七年出使印度,才算是正式步入歷史舞臺。

 貞觀十五年,北印度的瑪卡達送使節來唐,作為回禮,唐太宗令人隨之訪問印度。此次訪問王玄策為副使,跟隨朝散大夫、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護送印度使節歸國。回國之後,升任右率府長史。 貞觀二十一年,王玄策又接受唐太宗命令出使印度,再次訪問與唐交好的瑪卡達國王西拉迪提亞。此次出行,王玄策為正使。王玄策帶著使節隊伍離開大唐之前,絕對想不到這一次出行如此的驚心動魄。但也正是這次出行,使得他創一生最大功績“一人滅一國”。王玄策等人到達印度之時,西拉迪提亞國王已死,皇位被大臣阿爾裘那篡奪。不僅是瑪卡達國混亂,當時整個印度都陷入戰亂之中。代表大唐出使印度的王玄策,不僅沒有受到歡迎,同時還受到襲擊。阿爾裘那派兵襲擊大唐使者一行,王玄策當時只帶了三十多位騎兵,根本無法與之對戰,很快就被抓住投入牢獄之中,只有王玄策僥倖逃脫。 一般人這個時候應該趕緊回國,上報皇帝,然後看皇帝怎麼處理此事吧!但是王玄策沒有,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 

他自印度大陸北上,以喜馬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以迎娶唐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朝具有友好關係的吐蕃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兵。就這樣他帶著七千尼泊爾起兵回到瑪卡達國,向阿爾裘那挑戰。當時阿爾裘那的兵力至少三萬,雙方實力懸殊,但是王玄策居然指揮外國士兵,以少勝多,戰勝了阿爾裘那軍隊。其中包含象部隊的阿爾裘那軍隊戰死三千,因為被追擊而落水溺死的有一萬2  士兵,俘虜了萬餘人。很難想象王玄策是怎麼做到的,畢竟兵力相差好幾倍呢!王玄策將阿爾裘那抓住後,把關押在監獄中的使者隊解救,然後帶領尼泊爾軍回到尼泊爾。唐貞觀二十二年,帶著阿爾裘那回到大唐,將阿爾裘那獻給了唐太宗。

唐太宗得知王玄策竟然立下如此大功十分高興,對其大加獎賞。王玄策後來升任朝散大夫,不過此後就沒有什麼大功績了。據說王玄策後來還再次出使了印度,不過只是去寺廟中拜祭一番,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王玄策回國之後,曾經將在印度的所見所聞,包括自己所做的事、印度的地理等都做了詳細的記錄,作《中天竺國行記》。不過此書後來四處散落,只《法苑珠林》、《解迦方誌》有些散碎記載。“一人滅一國”,經歷傳奇,但是王玄策此人在後世卻並不為大家所熟悉。有人分析可能是因為同時代的唐僧太過出彩,而且王玄策官位比之更低,沒有為他單獨作傳,所以隨著他本人所作著作都散失的情況,自己也被後人遺忘。


一半是火焰


王玄策是誰?王玄策,初唐時期著名的外交家、軍事家,歷史上關於王玄策的記載不是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的就是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戰績,那麼王玄策又是怎麼做到的呢?

  王玄策是中國唐朝時期的一代明將,王玄策出生日期不詳細,只知道是唐朝時期漢族人,出生於河南洛陽,任職驍衛長史,曾推翻摩揭陀國新王,生擒阿羅那順,曾三次出使印度,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就是他創造的。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個在歷史書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著有《中天竺國行記》一書。如今大家所知曉的唐朝著名將領有李靖、秦叔寶、徐茂公、李績等人,對於王玄策卻所知甚少,這是因為秦叔寶等人都是在國家內部的領土上馳騁疆場,而王玄策卻離開國土,與邊境其他國家對戰,保衛著國土不受侵犯,給唐朝樹立了威名。

  大唐周邊蔥嶺南有國名叫天竺,現在改叫印度,其國民我們親切的稱之為阿三,時分東西南北中五大塊。姑且分別叫東、西、南、北、中印度吧。唐初,印度半島最強大的中印度統一了印度半島建立了摩揭陀帝國,並很快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

  王玄策可說是個相當特異的人物,他所驅策的戰場並非中國本土,而是在遙遠的印度。公元647年,王玄策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第二次前往印度訪問與唐有友好關係之印度瑪卡達國的國王西拉迪提亞。在好不容易到了印度之後,王玄策卻發現西拉迪提亞王已死,王位被一個叫做 阿爾裘那的人所篡奪。同時,不光是瑪卡達國,當時全印度幾乎均陷入戰亂之中。王玄策等大唐使者一行人還受到阿爾裘那派兵襲擊,身陷牢獄之中。幸好後來王玄策安然脫困,逃離了瑪卡達。

  王玄策這樣就逃回了大唐嗎?沒有,他策馬自印度大陸北上,渡過了甘地斯河和辛都斯坦平原,以喜瑪拉雅山脈為目標,一路來到了尼泊爾王國。在這兒,他與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談判,王玄策就以迎娶太宗養女文成公主而與唐具友好關係的吐蕃(即今之西藏)的王中之王的名義,向尼泊爾的阿姆修瓦爾曼王借兵。借用了七千尼泊爾騎兵,再度帶兵回到瑪卡達國向篡奪者阿爾裘那挑戰。

  在激戰之後,王玄策終於獲得了勝利。於甘地斯河畔的決戰中,包含象部隊在內的阿爾裘那軍戰死三千, 而被追落至水中溺斃的則有一萬之數,被俘虜者至少一萬一千人,大大地慘敗。據推斷,其總兵力至少有三萬,王玄策以少數之兵獲得大勝,而且還是在異國、並以異國之兵得勝,實在是不容易。這個難度比常惠(經營了至少十年而且軍力佔優)用異國軍隊攻匈奴還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