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唐朝之後的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了?

高涼士子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簡單說來,唐朝以後的少數民族之所以越來越難打,主要是因為兩點:

一是少數民族進行了制度和技術的全面革新;

二是中原王朝進行了自我閹割式的制度創新。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

1、制度革新,後來居上

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再次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此時的北方,契丹則建立了統一而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

這是自西晉滅亡後,中原地區再次出現的大分裂。

此時的中原各軍閥,為了取得優勢,紛紛放棄自己的底線,尤其是石敬塘,936年,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地區割讓給契丹,從此中原地區屏障盡失。

而對於契丹而言,燕雲十六州則成為其封建化改革的平臺,契丹根據自身的特點,創造了“二元制”的帝國,從此遼國成為帶有鮮明封建特色的遊牧民族帝國。

遼國之後的金國、西夏、蒙古和滿清,也基本沿襲了這樣的套路。

有著遊牧民族的強悍戰鬥力,又有中原王朝制度的強大組織能力,這樣的政權,絕對是中原王朝的強勁對手!和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漢化不同,遼金蒙古的漢化只是學習中原文明,並沒有完全放棄自己的民族特色。這裡需要指出的是金國,在金世宗完顏雍時期,金國才開始了全盤漢化的過程,在此之前,特別是海陵王遷都燕京之前,金國實施的,也是二元制的政體。

其後的蒙古,則是對漢文化淺嘗輒止,更多地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而到了明末,努爾哈赤建立的後金吸取了遼金夏蒙的不足,在漢化上做到了張弛有度,所以享國時間最長!

正是在制度上完成了革新,使得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在制度上沒有了代差,甚至還有優勢,所以中原王朝難以招架!

2、技術轉讓,鳥槍換炮

說起制度的輸出,和唐朝有很大的關係,唐朝一度征服了包括漠北在內的遼闊疆域,這使得唐朝的先進制度得以源源不斷地向被征服地輸出。不僅如此,哪些曾經臣服於大唐的政權,也得到了唐朝的福澤,最典型的就是吐蕃。通過文成公主、金城公主等幾次和親,為吐蕃帶來了很多先進的技術,包括糧食種子,這些幫助吐蕃成為更加強大的政權,當然,對唐朝的威脅也更大!

到唐朝後期,曾經臣服於大唐的少數民族政權要麼滅亡,要麼自立山頭,成為一個又一個的割據勢力。

大唐除了進行制度的輸出之外,在技術上也進行了大量的轉讓。要知道,要開疆拓土就要打仗,打仗就有勝有敗,敗了就有可能損失人才,比如工匠,怛羅斯之戰失敗後,唐朝的造紙術就是被俘虜的工匠帶到阿拉伯的!

而對於少數民族,特別是漠北的民族,騎兵是橫掃天下的根本,所以馬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從今天的考古結果來看,最早的馬鐙出現於漢朝時期的中原,在南北朝時期趨於完善,而在唐朝對外戰爭中,馬鐙的使用更加普遍。

在不斷的戰爭中,馬鐙伴隨著戰爭的進行輸入北方,幫助遊牧民族造就更加強大的騎兵!

除了馬鐙,火藥也是著名的大殺器。最早關於火藥應用於軍事的記載是904年楊行密攻打南昌城時用火箭燒燬龍沙門,史稱“豫章飛火”(當時的南昌叫豫章)。

而後,火藥開始隨著少數民族的不斷南下成為遊牧民族的重要火力來源。

13世紀初,蒙古大軍大舉西征,當時的蒙古軍隊中大量裝備火銃等火炮類武器。隨之黑火藥技術傳入阿拉伯,被稱為“中國雪”!

正是由於技術上的巨大進步,少數民族同樣和中原王朝沒有武器代差,加上他們有強大的騎兵等,戰鬥力自然兇悍!

3、自我閹割,自毀長城

和少數民族大跨步的進步不同的是,中原王朝不僅沒有進行相應的升級改造,而且進行了自我閹割式的社會改良。

有感於武將當國的混亂,960年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決定將這股風氣扼殺在自己這裡,具體就是進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

在收回武將權力的同時,趙匡胤大力推行分權,導致兵不識將,將不知兵。

不僅如此,趙匡胤還改革科舉,擴大科舉的錄取人數,導致文官勢力空前龐大,北宋中期以後甚至可以影響皇權。在文官制度的籠罩下,北宋軍事主官居然是文官來擔任,宦官來監軍,至於武將,基本就是個幹活打雜的角色。

這樣的設定是把武將割據造反的根子給斷了,但是卻也斬斷了中原王朝的血性!從此北宋的戰鬥力越來越感人,除了對陣西夏的西軍,北宋的整體軍力簡直就是戰五渣的存在。

而可怕的是,這種以文制武和分權的思想,被朱元璋拿來就用,這導致明朝後期戰鬥力更加感人。

文人誤國,在宋明兩朝絕對不是一句玩笑話!
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僅宋明兩朝難以崛起,而且對領土觀念大淡薄超乎想象。面對大理,趙匡胤一個“宋揮玉斧”就徹底告別了雲南。從明宣宗開始,明朝大量放棄邊疆土地,包括奴兒干都司、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等。

沒有領土就意味著沒有戰略縱深,意味著在遊牧民族的衝擊下生存力更弱,所以宋明兩朝最後全部被遊牧民族徹底消滅!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唐朝之後遊牧民族越來越強,而中原農耕民族越來越弱,契丹、女真、蒙古、滿人(女真後裔)都可以胖揍中原王朝,甚至可以屠其城,滅其國,居其地!我認真思考後得出如下幾條原因,大家共同探討!


其一、漢人文興武衰,文弱有餘而陽剛不足。可以看出宋之前漢人文武並重、剛柔並濟,打不贏可以和親,打得贏的時候也主動出擊。唐之後由於程朱理學的興起,武人地位的降低,導致國家無可戰之兵,大臣無主戰之心,皇帝無擴地之能!中原王朝就如同步入了老年期一樣奄奄待斃,而遊牧民族如同進入了壯年期一樣意氣風發!

其二、遊牧民族文武並重,社會活力大於中原王朝。我們可以看出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蒙古、女真族的文化水平呈上升趨勢,文化的上升代表了生產力的進步。儘管文化不及中原王朝,但是武力明顯強於中原王朝。文武相濟之下,遊牧民族的綜合實力強於中原王朝。可以這樣理解,中原王朝就好比由一隻老虎退化成了一頭肥牛,勤肯創造財富卻缺少了攻擊性;遊牧民族好比一群狼進化成了一群豹,不僅戰鬥力提升了,智力也提高了!



其三、中原王朝內部鬥爭過於酷烈,而遊牧民族相對而言比較團結。從宋朝開始文人集團掌控國家政權,宋朝有黨爭,明朝的黨爭更加厲害。王安石要變法,司馬光就出來反對;岳飛要北伐,秦儈就來拖後退;明朝的黨爭更加厲害,文人與官宦之爭,文人內部不同集團之爭。豪格與多爾袞為了穩定後金都可以妥協讓小娃娃福臨當皇帝,而南明卻在亡國之際分成好幾個派系相互攻伐!


大秦鐵鷹劍士


漢唐之後,漢族為主的國家面對非漢族的所謂少數民族的戰爭,越來越處於弱勢,甚至多次被滅國。

首先從漢唐之前說起,漢朝是在秦國統一基礎上重新建立的國家。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根本沒有什麼漢族的稱謂和觀念。中原主要是以原周朝領地和後來的韓國國土為主,中央上國的觀念已經失去。當時的秦國,雖然有後來的史記記載是和姬姓有著某種聯繫,其實秦國當時被函谷關內國家視為蠻夷,或稱西秦虎狼之國。據文化西來說的專家和學者論述,秦族有可能是從西方中亞和羅馬所在地的流民移動到中國西部,成立的政權。秦嬴政據歷史記載,隆準而深目,鷹鼻而卷鬚,完全是西方人的面目特點,再加上秦兵馬俑出土,有著大量的西方人或者中亞人的生理特點。因此秦族是否為後來的漢族都不能確定,如是秦國統一中國,沒準就是少數民族第一次打敗了炎黃子孫,而統一華夏。

再說漢朝,劉邦與項羽都是原楚國人,楚國據說是有熊氏創立,也和姬性有著無可證明的血緣關係,其實楚國初建,就直接自封為楚王,根本沒有經過周王朝的任命。楚國經過兼併吳越等國後,從領土上已經發展成為當時最大的國家,因此秦在滅六國時,把楚國放在最後攻打,就是因為他國土面積過於強大,也過於分碎,最後舉全國之力才勉強佔領。因此後來的反抗秦國也是以楚國人為主,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直是對原楚國領地是不放心的,他大多數出巡就是為了預防原楚國舊勢利東山再起。結果怕什麼就來什麼,最後還是楚國人劉邦等滅了大秦,參考秦制建立了漢朝,後來就講漢朝所統治之下的民族為漢族。

唐替隋而立朝時,隋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已經充分融合的基礎上建立。原漢族已經不具備純粹性,已經被融入新鮮血液。唐朝人因此還具備英武尚戰之風,與漢朝人具有著相似性,再加上強大的經濟基礎,所謂少數民族根本不是對手。

唐朝以後,大量的少數民族已經融入中華文明,融入漢族生活習慣。未融合的少數民族政權主動學習甚至複製中原文化,加快自己民族的轉型,有的直接從原始部落以及奴隸制轉型為漢人的所謂封建王朝政權組織形式。因為他們是後發展民族,一旦學習了當時較為先進的漢民族文化和技術,再加上他們原有的軍國主義組織模式,產生了高效的戰鬥隊伍,發展速度非常快。

再有一個自我發展起來的文明和文化,發展到一定的極限時,如果沒有外來文化的衝擊,靠自生的力量來自我更新和完善,是不容易達到的。文明文化發展到極限,就成為厚重的包袱。所謂當時少數民族政權具有著一定的野蠻性,他們沒有固化的文明文化的歷史包袱,他們的目標明確而達成高效。

基於以上歷史分析,其實漢民族真正戰勝所謂少數民族而成立統一政權,是沒有幾個的,能確定的只有漢朝和明朝,因為漢朝是創立了漢民族的始祖,明朝最早提出驅除韃虜,恢復漢民族政權。以外任何統一王朝其實都不是真真意義的漢族政權來完成的。


喜歡廣泛的


不是少數民族越來難打了,是民族的血性沒了。

今天不談周邊少數民族在這幾千年的改變,只談談民族的血性。

漢唐雄風,不是說說而已啊。


“寇可往,我亦可往。”這種豪氣後面的王朝有嘛?

班超只有36個人能縱橫西域,這種底氣和勇氣大漢能給他,宋和大明能給嗎?

唐朝最盛時軍隊不過60餘萬,每每都是以少戰多而不退。

民族血性的退化,原因有很多:

元清的少數民族統治,將國家階層不停割裂,階級之間矛盾巨大。

儒家的盛行,儒家宗旨並非教出一堆文弱書生,而後世儒生越來越曲解孔孟本意,文風愈盛而繁文縟節愈多,宋之理學更是限制民族的思想,明清時變本加厲。

再就是唐亡于軍閥藩鎮割據,唐後的五代十國十五名開國者皆是擁兵自重而為王,就連宋太祖也是兵變上位,教訓太重,於是宋重文抑武,強幹弱枝。

有人說北宋對外勝率百分之七十以上,可惜,剩下那百分之二十多敗仗哪一次不是大潰敗,亡國之戰?

北宋勝的那些有又多少全是戰略性大勝?唐時12萬登陸日軍全數被唐軍趕下海,浮屍無數,突厥人自白馬之盟後一敗再敗,敗者入長安投降,餘者一路向西而逃。

恆羅斯一敗,被記為大唐敗給阿拉伯帝國,可是人家擅自出戰的高仙芝只帶一萬餘唐軍,兩萬餘臨時拼湊的外國人,在長安萬里之外作戰,就讓十數萬阿拉伯士兵無可奈何留下一半屍體。

白登之圍,幾十萬漢軍,劉邦只有幾萬人廝殺過於興奮,突擊太遠才被包圍,而匈奴退兵一是收了賄賂,二是漢軍主力已至。


漢朝兩位冠軍侯創下的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的兵家最大成就後世幾乎無人達成。

漢末三國動亂,曹操徵烏桓,公孫徵遼東,孔明平南蠻,孫吳鎮嶺南,難道不是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敢死戰,不怯戰,漢唐時期,對於周邊國家,我們只有八個字字:順者昌,逆者亡。

一個國家的血性在於,能今天做的事情絕不放在明天,恥辱一定要用血洗。

後世的詩詞也不錯,但我不喜歡什麼“醉裡挑燈看劍”,也不喜歡什麼“鐵馬冰河入夢來”,更不喜歡“怒髮衝冠憑欄處”,太悲壯了,這是國家受制於人,我不喜歡悲壯,我就喜歡“金樽清酒鬥十千”就喜歡“雲想衣裳花想容”!

岳飛,韓世忠,辛棄疾都是英雄,可是悲壯英雄,有志難伸,李白?不過是個風流詩人,可這世間只有一個真正的盛世才能養出李白這樣的人物。

世人言漢唐盛世,可還有人言康乾盛世,對於後者,我不多言,既然你的辮子還綁在心裡,那又何需我浪費口舌?


看看宋朝,後面的皇帝和大臣就知道徐徐圖之,等等等,永遠不知道收回燕雲,收回西北,收回中原,慢慢的謀算青塘和南疆,殊不知一敗即失所有,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宋明不好嗎?不是的,每個大一統朝代,都有其可取之處,都值得大書特書,但是漢唐在我心裡,一直是不一樣的。


文武並濟,方為長久之道,我們國家現在終於重新覺醒了,但是,中庸之道雖然不錯,但是睥睨世界的豪氣已經不在。

畢竟時代也不同了,畢竟平平安安最好,欣慰的是我們的民族在關鍵時刻,仍有血性。


歷史區的哈士奇


首先容我提個疑問唐以前的少數民族好打嗎?漢初被匈奴人修理成那樣,多虧幾代君王的勵精圖治才有了漢武帝大敗匈奴的事情,周邊少數民族相對不構成大威脅了,後來到了晉朝時直接五胡亂華了。隋煬帝百萬大軍打高麗都敗了,就強如唐朝突厥好對付嗎?一打就是百年。唐朝時的奚 契丹 南詔哪個是好相與的唐朝吃了多少敗仗?吐蕃就更不用說了多次奪取安西四鎮,後期徹底取了西域,兼併四川部分地區,並打入長安。

唐朝亡後我們最大的對手便是遼國人家統一了各部使用漢人為輔臣,重點放在發展上主張因俗而治,開創了兩院制的政治體質,經濟文化大發展。元朝重用了郭寶玉和耶律楚材這樣的漢人或者有著深厚漢文化的的一批人,清朝重用了范文程等人,可以說中國人自己抬升了周邊的競爭水平,如同現在的乒乓一樣


願艾露恩和你同在


我們不妨先談談為什麼唐之前的少數民族相對好打——這可不僅僅只是因為人少導致的兵力相對缺少,同時也是由於中原漢地開化較早所帶來的制度文明優勢:戰爭從來就不僅僅只是簡單的兩軍對壘,而是雙方綜合實力的全面較量——相比脆弱的遊牧經濟而言中原農耕民族的定居農業能支撐起更為龐大的軍隊,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的諸侯爭霸中中原文明就已係統總結出各種兵法謀略,與此同時也對部隊進行了一系列正規化訓練,在武器裝備方面較早掌握金屬冶煉技術的中原文明相比遊牧民族也具有極大的優勢;反觀遊牧民族在這一時期並未進入成熟的國家形態,往往是由諸多互不隸屬的部族拼湊起來的雜牌部隊:前軍得勝則後軍跟進,前軍若有失利則作鳥獸散,並沒嚴明的軍紀作為部隊戰鬥力的支撐。正是中原文明在制度、技術層面的巨大優勢抵消了遊牧民族精於騎射的優勢,所以在唐之前儘管匈奴、突厥等族也曾盛極一時,但總體而言:北方遊牧民族在和中原文明持續上千年的交鋒過程中大體上是處於下風的。

然而這一切在唐朝之後出現了改變:宋代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和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相比之前的匈奴、突厥有一個極大的不同——匈奴、突厥更多隻是由草原各部族形成的部落聯盟體系;而遼、金卻已過渡到成熟的文明國家形態。這就抵消了中原文明在制度文明上的優勢,從此以後中原有的先進事物遼、金、西夏、蒙古以及後來的滿洲也有,儘管可能相比中原而言在某些具體的技術層面上仍有差距,但並無本質的制度性差異,而與此同時遊牧民族精於騎射、彪悍善戰的優勢則得到了充分發揮。當少數民族從原始部族迅速向成熟的國家形態演變之際中原文明的發展卻已觸及天花板——從某種意義上而言:從秦漢到隋唐中華民族已完成了建立一個大一統帝國的全部制度性建設,從宋代開始幾乎就是一再延續前朝的歷史,再沒什麼改革創新可言,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前的中國歷史基本上處於停滯狀態。僅僅只是觸及到天花板還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從宋代開始已發展到頂峰的中華文明失去了過去開放進取的奮鬥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內部彼此制約的強幹弱枝之策。雖遠必誅的尚武精神逐漸失落了,取而代之的卻是愈演愈烈的窩裡橫。當然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否認即使在此之後中華民族仍不缺乏像岳飛、文天祥、于謙、史可法、鄧世昌這樣的血性男兒,中國人並沒失卻自己的血性,但在統治階級的閹割之下中國人的血性的確有所失落卻是不爭的事實。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應該說不是唐朝之後,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了,而是說中原地區的漢民們,被逐漸的馴化。唐朝之後,中原地區的統治階級普遍進行奴化教育。通過一系列的教育,是中原地區的人民放棄,反抗的精神,同時又因為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相對比較發達,所以是很多人變得非常順從!

同時因為中原地區主要是農耕文化,所以大部分的人屬於農民,平時很少接觸到,所謂的武器,弓箭,戰馬的。而少數民族,他們日常生活中就離不開,弓箭,武器和戰馬,他們就需要去通過,大量的,打仗,獲取他們需要的資源。一方面是少數民族長年,生活在馬背上運用武器狩獵,另外方面,中原地區大部分時間都在耕種,所以很少有軍事訓練。

此消彼長中,所以,後來的少數民族,會給人的感覺更加強大。

中原地區的人更多的是改進武器裝備,來對抗遊牧民族的攻擊。


躺著看驢


不是少數民族越來越難打了。而是漢民族越來越不會打了。

儒家學說提倡的是學儒至上。整個社會體系都是利於儒家發展。至於尚武精神,那是個什麼玩意兒?軍人的社會地位非常低的。將軍的官場地位遠遠不如同時期的文官。這種形勢下,社會的精英怎麼會去學武呢?


老九門177605940


因為技術擴散,而中原的技術沒有與遊牧民族形成代差,就只能被壓制了。

其實遊牧民族的很多技術、制度、文化來自中原,是中原帶起了他們。你看看同事期其他地區的遊牧民族有這麼厲害嗎?沒有。但是中原的技術又沒有得到快速發展,導致技術不能壓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