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王玄策是怎樣的牛人?

唐僧是王子

王玄策,唐貞觀年間官員,曾任融州黃水縣令。曾是唐朝外交官,做出“一人滅一國”的壯舉。

因玄奘西行到印度時,佛法高深,在加上當時的大唐國力強盛,在印度掀起了“中國熱”。印度雄主戒日王也對大唐心有好感,於是在貞觀15年向唐朝派出遣唐使,同時向唐朝示好。唐太宗頗為欣喜,於是在貞觀17年3月,派遣王玄策作為副時,護送使節回國。

貞觀21年,唐太宗派王玄策作為正使、蔣師仁作為副使,總共30人出使印度。不料到達印度時,戒日王竟已死亡,印度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印度一片混亂。而阿羅那順不知出於什麼心理,半路伏擊了王玄策一行人,除王玄策、蔣師仁外之外其餘人全部遇害。

後來王玄策、蔣師仁趁亂逃了出來(一說是在戒日王之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身為當時“天可汗”下的臣子,竟被一小國的亂臣賊子俘虜,還有同伴被殺害,本應向大唐彙報,但因路途過遠,王玄策又是個驕傲的人,他決定借兵。向誰借呢?原來當時的印度周圍有吐蕃還有其他的一些藩屬國,而且他們也對阿羅那順的做法不滿,於是都答應借兵給王玄策。王玄策借來了8千人,號稱1萬大軍,殺向印度。不知到是印度兵太弱還是聯軍太強,王玄策從印度的北邊一直打到南邊的都城----阿羅那順的老巢。

阿娜羅順也算有點本事,在甘地斯河畔集結6萬兵馬防禦,還以印度的特殊部隊---象兵作為前鋒。大象的力量何其可怕,豈料王玄策對印度的象兵早有耳聞,他早有準備---效仿田單的火牛陣,利用大象行動緩慢的缺點和動物大多怕火的特點,讓火牛快速衝進象群,大象驚慌不已,紛紛往後跑,印度軍大亂,王玄策也趁機掩殺,印度軍一敗塗地。

阿羅那順大驚,死守都城不出,王玄策也發狠了,叫各國軍隊唐朝的攻城手段,圍攻一個多月。最終城破,阿羅那順逃往東印度求援,企圖反攻。怎奈王玄策和蔣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所在,活捉了阿羅順那。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整個印度震驚!

由於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挾大勝之勢攻打東印度。東印度王尸鳩摩嚇得早被嚇怕了,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王玄策謝罪,表示臣服大唐,王玄策方才罷休,阿羅那順、俘虜以及無數財寶帶回長安。唐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作為一名外交官,非軍事出身,在國外只有2人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帶兵滅了中印度,也算是驚才豔豔了!


千御

王玄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之神話級的英雄人物,他是大唐帝國著名使節,以八千番兵,橫掃中天竺,俘其國王,威震南亞,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

自大唐玄奘孤身前往天竺取經後,唐與天竺的交往漸多。天竺當時分為五部,號稱五天竺,即東、西、南、北、中五部,其中以中天竺最為強大。

貞觀十五年(641年),中天竺的戒日王派遣使者出使大唐帝國;不久後,唐太宗派李義表回訪中天竺,在李義表的使節團中,有一位副使,就是王玄策,這時的王玄策還是個無名小輩。

數年後,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時任右衛率長史的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天竺。這時他已經是正使,與他同行的還有副使蔣師仁以及隨行護衛三十餘人。

次年(648年)大唐使團抵達天竺。然而,由於戒日王去世,中天竺的政局陷入混亂之中,幾方勢力為了爭奪王位大打出手。最後,戒日王的部下阿羅那順篡奪王位。阿羅那順是個有野心、見識淺的人,認為大唐帝國雖然強大,但遠在萬里之外,無論如何,大唐軍隊不可能打到恆河流域,便打起王玄策使團的主意。

唐朝使團剛進入中天竺,遭到阿羅那順軍隊的伏擊,三十餘人全部被俘虜,使團所攜帶的財物都落入國王阿羅那順之手。然而,第二天王玄策就越獄逃跑了。王玄策是怎麼逃跑的,史書上沒有詳細的紀錄,但是能在敵軍嚴密看防的情況下,成功地越獄,足見王玄策有過人的智慧與膽量。

王玄策逃出來後,一路跋涉到天竺與吐蕃的邊界處,天地蒼茫,他要何去何從呢?此時吐蕃與大唐和親,到了吐蕃,意味著王玄策已經安全了。然而,倘若他只是拍拍屁股,慶幸自己脫險,然後逃回國去,那他就不是一位英雄了。作為大唐使節,他還要去營救落難的兄弟,搶回被奪去的財物。這既是責任所在,也是大義所在。

要怎麼辦呢?王玄策想到了一個主意:借兵。怎麼借呢?他寫了一份文書,複寫多份,以大唐使節的身份,差人送抵各國政府,要求徵調軍隊。印度半島上雖然國家林立,但以中天竺的勢力最為強大,多數國家不敢得罪阿羅那順,紛紛以委婉語氣拒絕王玄策。

王玄策惟一的希望,就是高原上崛起的吐蕃政權了。


吐蕃贊普棄宗弄贊自從娶了文成公主之後,與大唐關係極好,他也想借此機會表達對唐太宗慷慨許配公主的感激之心。棄宗弄贊是個有信用,有義氣之人,他表明態度,願意出兵相助,徵發一千二百名精悍戰士,交給王玄策。

中天竺北部的泥婆羅國,國王那陵提婆是吐蕃一手扶植的。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天竺時,行經泥婆羅國時,與那陵提婆有過交往,那陵提婆對吐蕃的義舉迅速作出回應,慷慨地派出七千名騎兵,交給王玄策指揮。

王玄策大喜過望,這樣他手上便有八千二百名戰士,他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了。就在這個時候,使團的副使蔣師仁前來跟他會合。蔣師仁從哪冒出來呢?史書上沒有記清楚,大約有兩種可能性,一是他也在戰鬥中被俘,但成功地越獄;二是在王玄策以及衛隊被俘之時,蔣師仁正好出使他國,並沒有被中天竺所俘虜。

王玄策率著八千多人馬殺奔中天竺國,直抵國王阿羅那順所在的茶餺和羅城。

國王阿羅那順派出數萬大軍,迎戰王玄策率領的吐番、泥婆羅的聯軍,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王玄策沉著冷靜,指揮軍隊排兵佈陣。從戰場的情況來看,中天竺軍隊的戰鬥力似乎並不太強,戰鬥持續了三天,阿羅那順不僅未能夠憑藉優勢兵力擊敗王玄策,反而被打得一敗塗地。吐蕃派出的軍隊雖然不是很多,只有一千二百人,但是這些都是百裡挑一的勇士,戰鬥力非常強悍,泥婆羅的騎兵也有上佳的表現,這些勇士們在恆河平原上創造驚人的奇蹟。

在戰鬥過程中,中天竺的士兵被殺死三千多人。阿羅那順一看打不贏,趕緊渡河向南撤退,王玄策趁機大反擊,中天竺軍隊陣腳大亂,在渡河南撤的過程中,軍隊擁擠不堪,許多人上不了船,跳入河中,溺水而亡的達到一萬餘人,寬闊的江面上,漂滿中天竺士兵的屍體,令人慘不忍睹。

慘敗之後,國王阿羅那順急急忙忙返回茶餺和羅城。王玄策揮師渡過桓河,阿羅那順心中大恐,覺得茶餺和羅城也守不住了,乾脆棄城而走。

王玄策兵不血刃,奪取茶餺和羅城,從監牢中救出被俘的唐使團三十名成員,編入軍中,繼續追擊。

由於王玄策旗開得勝,一些印度小邦鼓起勇氣,派軍支援王玄策。根據史書的記載,有一個小國叫章求拔國,是東天竺的屬國,派出軍隊加入對阿羅那順的戰鬥,這可能只是象徵性的一支軍隊,因為章求拔國總共只有兩千名戰士;東天竺也宣佈支持王玄策,討伐阿羅那順。

逃出茶餺和羅城的阿羅那順兵力不足,他一邊召集各地軍隊,一邊收羅遊兵散勇,準備殺個回頭槍。此時蔣師仁率軍追來,雙方再度展開激戰,這一仗中天竺軍隊陣亡數千人,國王阿羅那順被俘。

真沒想到,在南亞次大陸號稱最強大的中天竺,竟是如此不堪一擊,實在難以想象。

國王被擒之後,他的部將仍然繼續抵抗,帶著阿羅那順的王妃們與王子們,在乾陀衛江一帶構築防線。群龍無首的一群烏合之眾,怎麼有堅強的戰鬥力呢?乾陀衛江無法阻止王玄策的攻勢,吐番、泥婆羅聯軍渡河強攻,毫無鬥氣的中天竺軍隊剛一交鋒,馬上崩潰,逃的逃,散的散,王妃太子們都悉數淪為俘虜,同時被俘的還有一萬二千人,以及牛馬三萬多頭匹。

中天竺就以這種窩囊的方式戰敗了。

整個印度半島震動了!

東天竺國王尸鳩摩送來三萬頭牛馬,以犒勞王玄策的軍隊,還時還送來弓、刀等武器;伽沒路國獻上了奇珍異寶,還有本國的地圖,同時向王玄策求取老子的畫像以及《道德經》。後來玄奘大師把《道德經》一書翻譯為梵文,傳到印度,大約是與這件事有些關聯。

中天竺兵敗後,向王玄策投降的城邑與村落總計達五百八十餘個!

這簡直是世界歷史上的奇蹟。王玄策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憑藉自己的膽略與勇氣,借來吐蕃、泥婆羅八千援兵,以這支微不足道的力量,橫掃中天竺,威震南亞。印度是一個誕生許多神話故事的國家,王玄策在充滿奇幻色彩的神話之鄉,寫下真實的神話。

王玄策的偉大,亦是貞觀時代的偉大。

時勢造英雄,同時英雄亦造時勢。

王玄策及其使團,踏上光榮的回國之路,隊伍中多了一個特殊的人物,便是作為俘虜的中天竺國王阿羅那順。

使團一行人抵達長安後,唐太宗大為欣喜,以祭告宗廟的隆重方式歡迎英雄的歸來。當皇帝見到阿羅那順時,顯然把他當作反面教材以告誡群臣:“一個人如果沉溺於聲色之中,便是道德敗壞的根源。中天竺國王如果不是貪圖諸國向我所獻的貢品,又怎麼會淪為階下之囚呢?”

對王玄策的傑出表現,唐太宗給予高度評價,並提拔為朝散大夫,官秩從正七品擢升為從五品。可惜的是,英明的唐太宗第二年就去世,否則以王玄策超凡的才華,一定可以有更多用武之地,創造更偉大的勳業。

王玄策晚年時,曾經寫了一本書,名為《中天竺行紀》,總共有十卷,還包括三捲圖,非常可惜的是,這本書並沒有留下來。俄羅斯保存有一敦煌文獻,名為《聖地遊記述》,殘缺嚴重,據史學家研究,這很可能是《中天竺行紀》的殘本。倘若有一天他的著作可以重見天日,那麼我們對這位偉大的人物將會有更深更多的瞭解。




君山話史

唐朝有兩個牛人,一個是戰神李靖,李靖是一人滅掉突厥國的牛人,另一個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王玄策,他是一人滅掉天竺國(古印度)的牛人。

王玄策是唐朝外交家,按照現在的稱呼,應該是印度外交大使,因為他至少出使了三次印度。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右率府長史王玄策出使印度,順道看望一下嫁到吐蕃的文成公主。王玄策擇吉日帶上禮品和三十多隨從,經過長途跋涉,先到吐蕃看了文成公主,稍事休息,經過吐藩進入了印度。

一行人在路上行走了一個多月,之間印度發生了一些事,但王玄策他們並不知道,當時沒有先進的通訊設備。

原來印度發生了政變,西拉迪提亞國王已經被大臣阿爾裘殺死、並且阿爾裘篡位當了國王。不過這一變化王玄策一點都不清楚。但阿爾裘卻知道大唐使者正趕往印度,於是派兩千多人在路上伏擊了王玄策一行。王玄策所帶的三十多號人全都被阿爾裘的人殺死,禮品也被搶走了。王玄策被扣押了起來。

當時印度亂做了一鍋粥。很多小諸侯國都不服,紛紛判亂。阿爾裘忙的焦頭爛額沒時間管王玄策的事。於是王玄策找準機會,趁看守不注意,悄悄從阿爾裘的大牢跑了出來。



王玄策逃出來後,孤零零的隻身一人,感到很悲傷。要是換做別人,早就快馬加鞭跑回大唐了,在這裡等於送死。

但是王玄策並沒有回大唐,而是向著喜馬拉雅山方向的尼泊爾策馬跑去,經過千辛萬苦的跋涉終於到了尼泊爾並見到了國王。王玄策以唐朝大使文成公主的孃家人的名義,向尼泊爾國王借了七千多兵,同時還檄召臨近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七湊八斂的湊了一萬多人,準備返回印度報仇。

王玄策帶著雜七雜八總共一萬多人殺向了印度,王玄策本來是文官,誰也沒想到他的軍事才能也十分厲害。他領著這幫“雜牌軍”很快攻到了天竺首都。他運用大唐的軍事戰術——拋石車、火攻攻下了城池,而後用火牛陣打敗了天竺國王派去的大象軍。王玄策這些烏合之眾居然打的順風順水,很快攻入中天竺,活捉了阿爾裘而且順便也把東天竺也滅了。國王尸鳩摩嚇得向王玄策投降,並向唐朝送了很多金銀財寶,其他附屬小國一看印度都亡了,我們也別找不自在了,乖乖投降了。



王玄策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再次鑄就了大唐威名。他是文武雙全的外交官,能夠在異國他鄉帶著很少的人滅掉一國,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事,王玄策做到了,並且後來安全的回到了大唐。

撰文/秉燭讀春秋


秉燭讀春秋

王玄策,生卒年不詳,洛陽人,唐朝官員、外交家,官至朝散大夫。

王玄策一生只當到了不到五品的官職,但在歷史上卻是創下了,不費大唐一兵一卒,統領了一萬人的“多國部隊”,橫掃印度半島,書寫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這可不是瞎吹,《唐會要》、《通典》、新舊唐書等史籍記錄得真真的。

話說大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派遣王玄策出使天竺五國,蔣師仁為副使。當時印度半島分為中天竺、東天竺、南天竺、西天竺、北天竺五國。其中中天竺統一了北印度,建立了摩揭陀帝國,與唐朝建立了友好關係。王玄策剛到中天竺,正好遇上中天竺國中大亂,老國王屍羅逸多新喪,大臣阿羅那順發動政變,篡位稱王,竟派兵伏擊王玄策的大唐來訪使團。王玄策當時只帶30多人,奮力苦戰後被擒,各國的貢品也被阿羅那順搶跑了。

王玄策和蔣師仁乘機越獄逃到泥婆羅(現尼泊爾王國),向泥婆羅借得7000騎兵,又檄召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出兵,加上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1200兵,共召集兵馬萬餘,自為總管,蔣師仁為先鋒,直奔中天竺茶餺和羅城,與阿羅那順大軍展開激戰。僅三天,王玄策巧用地勢,佈下背水一戰的陣勢,殺死敵軍三千、溺斃萬餘、俘虜一萬多人。阿羅那順逃走,收攏散兵再次交戰,蔣師仁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後蔣師仁攻破阿羅順那妻子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俘獲其妃、王子,及餘眾12000人,各種牲畜三萬,580座城邑投降。王玄策準備順勢滅掉幫助中天竺的東天竺國,國王尸鳩摩連忙獻出牛馬萬頭,弓、刀、寶纓絡等寶物,向唐稱臣謝罪,王玄策方才罷兵。

貞觀二十二年五月,王玄策把俘獲的阿羅那順及王妃、子等,俘虜12000人、牛馬20000餘送到長安獻俘。唐太宗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

大漠狼峰孤煙直,天蒼地茫嘯西番。鐵騎踏破極樂土,揚鞭異域蔑沙場。開疆自有王朝散,何必不忘驃騎郎。

一個大唐使節,臨危不懼,不輸氣節,不辱使命,憑三寸不爛之舌,徵兵萬餘,機智勇敢,指揮若定,滅強國於域外,真不是一般的“牛”,當然,這背後更“牛”的是當時大唐王朝的強盛,大唐王朝強國的底蘊。壯哉王玄策!壯哉大唐帝國!




掌心讀歷史

貞觀十七年(643年)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奉命作為副使,跟隨李義表出使天竺。當年12月唐朝使團到達摩揭陀國的王舍城,互申兩國之好。公元647年唐太宗命時任右率府長史的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率30餘人再次出使印度,同時拜會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看望遠嫁吐蕃的文成公主。然而大唐王朝並不知道此時天竺國內剛發生了一場動亂:稱霸中印度的戒日王屍邏逸多已死,隨即那些原本被戒日王屍邏逸多征服的地方割據勢力在進行了新一輪的角逐,最終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篡位。阿羅那順不知是貪圖唐朝使團的財物,還是聽信讒言以為唐朝將對自己不利,總之他派兵劫殺唐使,王玄策和副使蔣師仁成為了天竺人的俘虜,而使團其他成員則直接被殺死。

按說王玄策和蔣師仁兩個人再怎麼著也拿身為一國之君的阿羅那順沒轍,現在連小命都捏在人家手裡還能翻得起什麼浪?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一幕實在是充滿戲劇性:在戒日王的妹妹拉迦室利公主的幫助下二人成功脫身。如果此說屬實,那就證明儘管阿羅那順篡位成功,但戒日王的家族依然在天竺有相當的權勢,甚至不排除這種可能:戒日王家族打算藉助唐使的力量對付阿羅那順以便自己重新上位。遺憾的是印度古代對修史並不太重視,今天關於印度的很多歷史資料其實都是來自當時絲綢之路上西行求法的中國僧侶的記載,所以現在已很難說清阿羅那順篡位後和戒日王家族之間是怎樣一種關係。我們唯一能肯定的是王玄策和蔣師仁逃了出來是不爭的事實。

對大難不死的王玄策和蔣師仁而言擺在眼前的有兩條道路可供選擇:其一是逃回大唐將自己的遭遇如實上奏,請朝廷定奪,然而他們卻並沒有選擇這條道路,而是選擇了另一條看似走不通的道路——二人翻越喜馬拉雅山來到吐蕃以大唐使節的名義求見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事實上這本身也是他們一開始的出使任務之一,不過現在除了看望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並轉達唐朝方面睦鄰友好之意外,王玄策正式以大唐使節的名義向松贊干布借兵。松贊干布借給了他千餘人馬,此時位於喜馬拉雅山麓的泥婆羅國(今尼泊爾)正與吐蕃友善,於是也提供了7000人馬。王玄策和蔣師仁再以大唐的名義傳檄附近的大唐藩屬國,最終得到萬餘人馬。

王玄策與蔣仁師合兵一處,遂自命為行軍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大張旗鼓地直撲天竺。在經過三天的戰鬥後茶鎛和羅城被攻破,天竺兵被斬首三千餘級,另有大約萬人落水溺斃,被俘者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到東天竺,請求東天竺王尸鳩摩派兵增援。王玄策、蔣仁師絲毫不給他喘息之機——再次擊敗阿羅順那殘部。阿羅順那逃至恆河邊,蔣師仁率軍追到並擒獲阿羅那順,俘斬敵人數以千計。隨後阿羅那順餘部跟隨阿羅那順的妻子在乾陀衛江抵抗,蔣師仁擊敗他們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天竺至此滅亡。由於東天竺曾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滅東天竺。東天竺王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王玄策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迦沒路國也獻異物並送上地圖,請求得到老子像。就這樣王玄策這個原本一個區區七品縣令、文官出身之人成功實現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上演了一出大唐版的《戰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