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件乃當世罕見古幣之一

乾封泉寶”錢為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唐代稀見錢幣之中的“乾封泉寶”,背面天府二字,直徑,3.7CM,重,12.7G,亦為中緣細郭,穿孔適中。面文“乾封泉寶”亦為隸書旋讀,書法與前面介紹錢幣看似相同,實則也有細節差異。例如“泉”字下面一豎這枚錢幣寫得短粗,而前面介紹錢幣寫得細長。錢背穿孔上下亦加鑄楷書“天府”二字。錢幣鑄制異常精整,為用失蠟法鑄制的鍮石大錢無疑。該錢為唐高宗李治乾封年間所鑄,鑄時僅八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這就是乾封泉寶存世不多的緣由。

乾封泉寶錢文之意,乾封,意為曬乾新築的的祭臺。乾;即“幹“字的繁體;封,即封禪時所見的祭臺,後泛指天旱。錢文”乾封“二字筆畫中蘊含楷書的意味,“泉”字則完全為楷書,唯“寶”字乃作隸書。以此而言,乾封泉寶錢文,當為楷書入錢文之始。

乾封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個年號,在封泰山後,改麟德為乾封。李治在母舅長孫無忌的幫助下,被立太子,於公元649年即皇位。李治性格昏懦,毫無主見,恭聽長孫無忌輔政。尤其是在娶唐太宗李世民幼妾武則天入宮後,唐朝生死大權逐漸操縱在武則天手中。乾封元年,武則天涉理朝政,在泰山舉行規模空前的封禪盛典,參加者竟排數百里,在中國歷史上是絕對的罕聞。同年改元乾封,在泰山立“雙束碑”,意旨武則天與高宗共創天地。並鑄乾封泉寶錢行用於市,帶來的卻是“谷帛騰貴,商賈不行……”。

次年便廢止停鑄,鑄時僅八個月,新錢不但未能達到目的,反而造成了不良後果,這是統治者始料未及的。在此期間,李治下詔自批:“採乾封之號,改鑄新錢。靜而思之,將為不可”。李治認為,唐高祖鑄開元錢,在太宗貞觀鼎盛之時都未更改,自己卻鑄新錢取而代之,恐違天意,便即令收回新錢復行開元,予以儲存以作萬代之法。可見造成乾封短暫的直接原因是改鑄虛值錢導致通貨膨脹,造成經濟動盪,儘管迅急而停,但利益驅使,不法之徒仍私鑄牟利,使錢幣更趨氾濫。

唐朝開元之初,在貨幣方面主要是私鑄問題。儘管法律規定“盜鑄者死,沒其家屬”,但是“私錢犯法日蕃”,“盜鑄漸起,而所在用錢濫惡”。“則天長安中……自是盜鑄蜂起,濫惡益眾。江淮之南,盜鑄者或就陂湖、巨海、深山之中,波濤險峻,人跡罕到,州縣莫能禁約……亦堪行用”。錢幣私鑄並非唐代特有,唐以前有之,漢代為重。可是唐前期私鑄的緣由與前代不同,以前發生私鑄、濫鑄情況,均是由於封建帝王遇到財政危機時實施貨幣貶值政策,官府首先鑄造不足值惡錢所致。民間仿鑄牟利,造成“錢益薄小,百物踴貴”。自唐高祖鑄開元以後,直到唐玄宗光天之際,只有高宗鑄“乾封泉寶”提高名價,變相貶值,其名義價值並沒有高於實際價值。“私錢”和“法錢”相比,不具備無限法償的權力。在“法錢”輕小的情況下,大量的“私錢”能在流通中被人們接受,而且未造成“物價踴貴”的後果,這個事實說明了在唐前期私鑄的背後,早已孕育著錢幣匱乏的萌芽,只不過還沒有成為嚴重的經濟危機。

從史籍文獻中可知乾封泉寶從乾封元年(666)四月鑄,到乾封二年(667)正月罷鑄並回收停用,該錢正式行用僅八個月,因鑄造時間短鑄量有限又被很快詔令收回,故流通地域不廣,加之行用時間不長,又因以一當十屬於大錢,商民留於手中為免遭損失,亦積極兌換小錢而被官方回爐銷燬,這就是造成該錢今日難得一見的重要原因。

圖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