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湖北按順時針方向走,分別與陝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重慶6省市相接。


在疫情剛剛爆發的時期,從疫情地圖看,陝西比河南淺一個色號。在更外圍的省份中,貴州淺了兩個色號;而廣東、浙江與湖北並非直接相鄰,反而疫情較為嚴峻。


疫情反映了人口流動與往來,也間接是經濟、交通、歷史等因素的反映。浙江如此,廣東也是如此。


拆開來看,廣東大城市多,病例出現在許多城市,深圳、廣州、珠海、佛山、東莞等都有疫情通報,居於廣東最西側的湛江,東側的潮汕也有病例。


根據深圳衛健委發佈的較為詳細的病例通報,可以知道深圳的早期輸入性病例來源有幾大類:探親往來、旅遊往來、出差往來。東莞的疫情通報也存在此種情況。


廣東,可以說是湖北人的第二故鄉。


part.1

廣東,湖北人的淘金聖地


在深圳、東莞這樣的廣東城市,湖北人往往都會有那麼一兩個親戚。


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無非兩點:


在過去,湖北人跑去深圳淘金留了下來,但和湖北老家還有聯繫;


而在現在,更年輕的湖北人依然往廣東跑,有些人常住在深圳。


20世紀80年代,珠三角地區就像是“淘金熱”的加利福尼亞。珠三角提供了無數就業機會,自然也吸引了無數移民到來。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在1995-2000年人口流入高峰期,廣東人口淨流入可以佔全國跨省人口流入的1/3。


哪怕在2000-2005年間,中國跨省移民流入最多的省份依然是廣東,大約有1213萬移民進入廣東。相比之下,排名第二的浙江只有512萬。


與之對應,在2000-2005年間,國內的移民輸出大省主要是安徽、江西、湖南、貴州、湖北等中西部省份。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只要時機成熟,跨省移民就會相對穩定地停留下來。


就像許多浙商外出到其他城市形成“浙江村”,湖北人也有許多外出到其他市鎮形成“湖北村”。


廣東廣州的海珠區東風村聚集了兩千多家制衣廠,老闆和工人大多是湖北人(主要是湖北天門人)。


在製衣業之外,配套的餐館、零售業等也有湖北人從事。當地本地人僅有5千多,外來人口約12萬,是本地人20多倍。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廣東中山也有“湖北村”。20世紀90年代,一個僅有3600多本地人口的大岑村,方圓10多公里範圍內,積聚了六七百家湖北人創辦的家電類企業,並招致大量湖北人在此打工,三四萬湖北人在此扎堆[5]。


有的湖北人成群結隊到同一個地方去打工,也有湖北人是單槍匹馬去廣東闖蕩的。張彤禾所著的《打工女孩》中描寫的打工人物之一呂清敏就是湖北人,2005年前後在東莞打工。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當然除此之外,新一代高學歷年輕人也有很多去廣東發展。武漢大學雲集,是重要的人才輸出城市。


廣東有數個城市深圳、廣州、東莞、佛山等,都吸收各類勞動力。正如張彤禾《打工女孩》中描述的那樣:

我來東莞好多個月,沒見過一個本地人。


大量移民湧入為廣東本地人帶來了租金,也使得工業繁榮,發展迅速。


東莞從最初的衣服、玩具和鞋子等簡單製造業做起,到90年代,就已經轉向電器和電腦部件[6]。


大量製造業成績不菲的城市,讓廣東有“世界工廠”之稱(在較小的程度上,浙江也是)。

如果東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車,全球將會有70%的電腦產品缺貨。

——IBM一位副總裁語


part.2

湖北給不了的,廣東給


那麼問題來了,湖北人為什麼要前赴後繼跑去廣東打工、做生意呢?


原因就在於:未來。


農村剩餘人口大量外出打工,這是湖北也是其他省份的現象。


湖北是農業大省,洪湖蓮藕、恩施土豆、秭歸臍橙、羅田板栗等特產多樣。但農業大省一般勞動力過剩。例如湖北天門,就是勞動力長期外流。


不是沒有人嘗試在湖北建工廠,但是比起廣東來,湖北的工廠開不了那麼高的工資,自然招工也更困難。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湖北黃石市陽新縣曾引進全球聞名的鞋業代工廠——臺灣寶成集團,投資建立鞋廠。


陽新外出務工人數長年達26萬,有9萬是鞋匠,許多人都去溫州製鞋。原本以為當地建立鞋廠後,很容易招到工人。


但建廠之後,2010年計劃招到10300人,實際只招到2500餘人。到2011年2月,鞋廠工人也只有7560人。


根據《南方都市報》的報道,富士康內遷的武漢、成都、鄭州等地,同樣面臨過招工難的問題。


當地鞋廠的工資只有1500元左右,而在溫州普遍能拿到3000的工資。此外,只有顧及小孩的中年人願意留在當地,年輕人還是願意出去,因為“在外面肯定好玩一些”。


陽新人還是大量接著去溫州和東莞等城市打工。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陽新是沿海工廠早期內遷時面對的困境的一個縮影。隨著中部城市武漢、鄭州等的發展,出現了更多企業,更多配套二、三產業,也能招到員工,但能吸收的就業人口有限。


而沿海的浙江、廣東,恰恰能給湖北人提供,更多湖北給不了的就業、工資、崗位、機會。


廣東本來二三產業發達,建廠的基礎更好。


20世紀80年代,廣州東風村第一代開廠的及廠內工人是當地人;


90年代,本地人退出製衣業,潮汕人經營,工人招募自全國各地;


2000年後,潮汕人退出經營,湖北人經營,並且喜歡招募同鄉來當工人,形成了湖北村[4]。


湖北人在東風村的經營及務工,是利用已有的產業集群基礎,逐漸形成的。


當地人之所以願意把經營讓給湖北人,是因為租金收入就吃到飽了。


一份2007年發表的對廣州三元里的統計顯示,廣州三元里有4萬農民工,三元里的年租金收入能達到一億元。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這麼看,湖北人不斷往廣東走,其實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結果。


經濟發達地區更具備吸引力,對人口遷移的擬合模型顯示,GDP和人口遷入率有著不可小覷的關係。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吸引大量人口。


而比起長三角,湖北人更鐘愛珠三角。2010年湖北流入珠三角城市群的人口是173.8萬,長三角則少了一百萬。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一個人如果要外出工作,總是傾向在家鄉周圍找工作。湖北人去廣東,要比去浙江更近,這樣離家更近、交通成本更少。這裡的近指的是交通距離的近,而不是直線距離。

人口遷移率與遷移距離成反比,大多數人口遷移都是短距離的遷移。

——英國學者拉文斯坦


在許多省份有剩餘勞動力,而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需要勞動力的情況下,它們由近及遠地吸引勞動力過來,最終實現了平衡。


這形成了湖北大量輸出人口到珠三角,中量輸出人口到長三角,少量到京津冀的局面。


part.3

湖北和廣東,聯繫比你想得還緊密


事實上,湖北從來都不是一箇中部普通的省份。


湖北和廣東之間的聯繫,和全國其他省市的聯繫,要比你想得多的多。


在測算了經濟、人口、交通等因素後,湖北和外省的經濟聯繫,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遠親強於近鄰”。


湖北與北上廣的經濟聯繫更強,與東邊省份的聯繫強於西邊;此外,南北向的聯繫強於東西向,即南北相鄰的省河南、湖南與湖北經濟聯繫強於東西相鄰的省份陝西等。


從交通運輸量來看,也能反映湖北與南方的廣東之間有大量往來。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2008年-2009年的航空客運量與貨運量,武漢與廣州之間的往來都比長沙與廣州之間大。本身因為武漢的經濟體量比廣州更大,克服了距離障礙。


2009年,武廣高鐵剛開通第一年,日均輸送客流56,000人,最高的時候達135,000人/天


武廣高鐵開通,既是因為之前的京廣鐵路運輸壓力大,是已有經濟聯繫的反映,也進一步加強了經濟聯繫。


開運後第二年,國內到湖北的客流達將近21億,比上一年增長39%;旅遊收入1409.48億,比上年增長45.4%;境外客流達181.74萬人,增長36.2%。湖南、廣東亦有大量客流及收入增長。


武廣高鐵是開通較早的高鐵線之一,之後經過大量高鐵線路的建設,2014年,武漢在城市交通網絡中的中心度提升。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作為大型中部交通節點以及中部省份中的特大城市武漢,而廣東的廣州、深圳都是大型交通節點與城市,武漢與之有往來十分正常。


在大型交通動脈線(北京-武漢-廣州,以及成都-武漢-上海)上的大大小小的市鎮,也都被帶動得往來密切。例如,居於武漢與鄭州兩大樞紐之間的河南信陽,也是一個不小的交通節點城市。


在純粹的旅遊出行上,剛好,冬季是去熱帶國家和地區旅遊的旺季。一些客流本來就去廣東旅遊;而另一些去東南亞等地的遊客也需要取道廣東。

湖北人為什麼都愛跑去廣東?

與廣東相比,一些地域,因為恰好沒有落在如棋盤線一樣的交叉網線上,也不位於熱帶,在疫情中受到的影響較小。


如湖北西北邊雖然與陝西有不短的交界線,但鄂西北沒有大交通幹線。


這裡有大別山東段,武俠小說中武當山位於此,而湖北西北的城市襄陽處於小型盆地中。鄂西北地形起伏很大,部分西安到武漢之間的火車(廣義上,包括動車和高鐵)不直穿陝鄂,還需取道河南。


這讓陝西受影響較小,而東邊處於大型南北交通動脈上的河南就是另一回事了。


最後,除了疫情期需要多加小心之外,有人口的流動往來,絕對利好經濟的繁榮。反對任何現在及以後對疫情嚴峻區人的歧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