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和南京,安徽人到底愛哪一座城市?

安徽省的省會是南京?據說這個梗已經流傳了好多年。安徽人更願意有意無意地忽視“合肥”的存在。

甚至人們不願意拿合肥和南京比較,若要損合肥,必是要說安慶和徽州(黃山)。

若是說愛南京是因為嫌貧愛富,那麼用安慶和徽州損合肥則是總要給自己找幾分藉口。

就像江蘇人愛上海一樣,在經濟嚮導決定生活水平的時代裡,在2007年大建設剛開始的合肥甚至未必比得上阜陽、蕪湖、馬鞍山,嫌棄有嫌棄的理由。

時過境遷,新步入二線行列的合肥和原地踏步的南京之間,誰才是輻射安徽的中心城市,該是重新計較的時候了。

合肥和南京,安徽人到底愛哪一座城市?

南京到為何有那麼多安徽人?

安徽人不愛合肥愛南京,這是不爭的事實。安徽人到底有多愛南京?作為第三方城市大數據分析機構——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喜歡用數據來說話。

鑑於政府信息公開的現狀,最新的數據沒找到,但找到了2010年南京外來人口來源數據。

根據當年的實有暫住人口統計顯示,在2010年南京總共150.9萬的暫住人口登記數中,來自江蘇省省外市、縣的有93.8萬人,佔總數的62.2%;來自江蘇省其他市、縣的有57.1萬人,僅佔總數的37.8%。

這一數據說明,本省人的確不如外省人愛南京。

而從流動人口來源省份看,南京外來人口中以安徽省人口流入佔絕大多數。

流動人口來源省份前10位的分別是安徽、河南、四川、山東、湖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和陝西。

其中來自安徽省的有42.8萬人,超過其他9省之和,佔總外來人口的28.36%。

在南京,你身邊一定有個安徽人,或許,你自己就是安徽人。不管是學校的老師同學,辦公室裡的同事,樓下超市的收銀員,早餐店的老闆……

南京的各行各業裡總能見到安徽人。

據《首都志》記載,1934年6月南京人口中南京本籍佔28.10%,安徽籍佔11.79%。1995年,南京市2%人口抽樣調查中,安徽佔了南京流動人口省外來源的60.5%。

如今,安徽每年向外輸出的千萬人口中,有四分之一選擇來到南京。

很多人感嘆南京的安徽人怎麼這麼多?當然是因為……南京和安徽離得近唄!

南京從清朝起就是華東地區重要的行政和經濟中心,這個近在咫尺的大城市,自然而然地成了地緣相近的安徽人就近發展的最佳選擇。

所以,南京的安徽人不多那才真是奇怪了,除非是南京不行了,安徽人只能到更遠的地方發展。

火遍南京城的安慶小籠包,江蘇首富、蘇寧的創始人張氏兄弟...

但形成流動人口最重要的原因,經濟。經濟水平決定著了大多數的安徽人遷移到南京這座靠近安徽的城市。

從地緣角度來說,南京這座城市從明朝就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城市圈。隨著經濟的發展,南京是不受江蘇人待見的,蘇南人更喜歡上海、蘇北人更喜歡徐州。

這個原因,讓南京的輻射能力,不得已往西延伸,除了溧水等江蘇城市外,沿長江的蕪湖、滁州、安慶,甚至包括馬鞍山、合肥。

這種輻射能力的存在,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來,南京對東邊的輻射減弱,是因為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那麼南京吸引安徽人的原因同樣是經濟發展的不均衡。

一個偌大的安徽省,連一個屬於自己的中心城市都沒有,也就無怪乎江蘇人嘲笑南京是“徽京”了。

而現在,南京地鐵一連幾條線都可勁往安徽方向修。

S3號線高家衝站、S8號線金牛湖站離安徽都才5公里,S9(寧高)明覺站到馬鞍山博望區,騎個電瓶車都能到。

未來,南京地鐵S2(寧馬)、S4(寧滁)2條城際線都往安徽開去。寧滁城際開通後,從滁州到南京主城只要20分鐘。

合肥和南京,安徽人到底愛哪一座城市?

合肥為何不受待見?

安徽人愛減“肥”?據說這個梗也流傳了好多年。

沒錯,此處的“肥”指的就是安徽省現實的省會合肥。合肥在安徽省的地位其實也很尷尬。

1952年,合肥才成為安徽省的省會。此前,安徽的牛B城市是人文歷史更悠久的安慶和徽州。

沒有安慶和徽州(黃山市),就不會有安徽。

合肥總被認為是安徽省最不適合做省會的城市。安徽其它城市的內心OS經常是,要不是合肥是省會……

安徽東部緊靠南京的幾個城市如滁州、蕪湖、馬鞍山等等都是安徽經濟發達的城市。

但是有很明顯的是,在2007年左右的合肥們無論是經濟指標還是其他,在全省都算不上最佳。

正是因為省會的原因,省政府的扶持力度也是最大的,所以也就不怪很多人指責合肥是一座吸血的城市。

吸血也罷,關鍵還像個扶不起的阿斗,省內人的怨恨自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然而,如今的合肥已經要刮目相看了。

2018年,合肥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開幕時,市長凌雲做工作報告,描繪了未來五年合肥發展的美好藍圖。

2017年GDP破7000億元,未來5年GDP還將超過1.1萬億元,會將合肥建設成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中國製造強市。

這個口號喊出來就讓人吃驚,因為南京在2017年的南京GDP是11715億元。

這個數值的出現,說明合肥的目標,很明顯,超越南京。

合肥要想發展,第一個首要的目標就是南京。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合肥經濟總量增長3.7倍,財政收入增長4.2倍,已經成為全國省會排行榜上最大的“攪局者”——經濟總量先後趕超太原、南昌、昆明、石家莊、長春、福州、哈爾濱和西安,擠入十強。

而其轄區面積因為合併了巢湖之後,已達11445平方公里,超過了南京市的6597平方公里。

但是想趕超南京,在很多人眼中是在有些擔心,要知道南京是中國少有的幾個全轄區去縣市化的城市。

合肥和南京,安徽人到底愛哪一座城市?

合肥是安徽家的老大哥

南京比合肥好,本來喜歡南京是一件正常的事。

但是對於安徽來說,無論是上海黑也好、深圳黑也罷,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安徽是人口大省,經濟發展落後才會讓自己的人口福利為外省所用,用了也罷,還遭受歧視。

安徽要發展經濟,首先就是優化產業,消化人口福利,所以安徽必須要有一箇中心城市的帶動。

這個中心城市可以不是合肥,安慶、蕪湖都行,就是不能是南京。

打個比方:你們來合肥消費,合肥財政增加200,合肥100用於城市建設,剩下100財政轉移補貼,給安徽其他城市,受益的還是安徽。

你們去南京呢,為南京貢獻GDP,貢獻財政。南京財政轉移補貼給江蘇城市 一分錢都不會用到安徽人身上!

這是區域化的必然,雖然說得有點絕對,拿出來,並不顯得突兀。

以六安作為例子。

合肥通了高鐵以後第二年六安就通了,而且走的線路和合肥一樣多而順暢,直通全國,很少轉車。

如今,合肥在打造交通米字型結構,作為一個安徽最中間的城市,四通八達後,最有力的的還是安徽其他城市的連帶性。

六安、淮南、巢湖、馬鞍山是最受力的四個城市,再逐漸鏈接皖北、皖西、皖南。

這樣,合肥的搭建的皖江城市圈就明朗了,發展合肥,目的是發展安徽。

雖然中國喊著要控制大城市,但是,無論是美國的紐約都會區、英國的都市圈,還是日本的東京都市圈,都表明一個事實:

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一切資源只會越來越向大城市集中,然後由中心城市向周邊“二次分配”。

霸都崛起,至少能夠與周邊的上海、南京、杭州、蘇州等強市抗衡,將部分“肥水”截流在自家“田裡”。

這就是合肥最重要的作用,因為作為省會的合肥,是安徽的老大哥,沒有支撐家庭的頂樑柱,其他城市不會有好的發展。

我們可以愛南京、可以愛北上廣。

但是我們必須明白,誰才是最親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