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善”,何為“善”?

陽光折射出最美的顏色


借用老子的話,[祈禱]誰能夠把善說清楚,那就不是真的善。善只能自己去體會。和道一樣,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善的理解方式,沒有統一的。我知道的善,是一定要對自己好,就是善待自己。吃飽喝好保養身體,提高智商情商,提高能力更好的生存。

接下來的善就是對別人好,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幫助別人。

更大的善是對這個社會,愛護國家,擁護國家。

並列的善,就是尊敬這個世界的一花一草一生物。

萬物皆有靈,存著一顆敬畏的心就能夠善始善終。



河北卡行


善者,老子道德經有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就是說,上善的德行和水一般,水的善德就是可以有利益萬物,是萬物都需要的,水有利於萬物的同時又從來不與之相爭。水處在的地位是眾人厭惡的地方,在低處,世間的好壞冷暖情感都在此處,因此也是最接近道的地方。

因此,人如果要培養上善的德行,

居善地,這是講的是環境,分成二個方面內部和外部環境,第一,內部環境的居住空間的善德就是要居住在有一個良好的內部格局環境的居室,同時要培養自己良好的規律生活的習慣。第二,外部環境的居住空間的善德,就是你居住的房子的外部環境格局要良好,不能有醜惡的形態,同時外部的鄰居,周邊的人文環境也一樣要好。

心靈的善德,一樣分成兩方面,第一,是對自己的己心,就是要培養自己的心態,要沉穩,安靜,處事不驚,臨深淵而面不改色。第二,是對人的心態,面對是非不起波瀾,要有容人之量,不可義氣用事破壞自身素質涵養。

與人相處交往的善德,一樣分成兩方面分別是對人和對事,第一自身與人相處要有仁愛,仁義的品質,對人有愛心,對朋友有仁義。第二,對於具體的事情來說,要以仁為出發點,你做的事情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是不是仁義的。

對於自己的言行的善德,一樣也分成兩方面,第一是對自己的,對於自己制定的目標,任務,要執行,不能因為偷懶,懈怠,拖延,這是對自己的無信,自己都對自己都沒有信用更不要說是別人了。第二,對別人的,也一樣要守信用,信乃人立身之本,人無信,也事不成,前途盡毀。

政善治,對於國而言是治理地方事務,對於家庭來說是治理家庭事務,對於個人來說就是治理個人的品行。是治理就要其規矩,無規矩則不成方圓,因此,通過制定有利於善的規矩法則用善的出發點來治理實施,就是善政,是善政的前提下,因此治理也分兩種,因為行政的推行一定會遇到一些阻力,因此就會觸犯一部分人的利益,因此,治理就要有強制性,因此手上要有武力,不然,推行不了,談何治理。

除了武力之外,宣傳輿論導向也一樣要緊跟上,要注重教化引導。

事善能,一樣也分成兩方面,第一,事情是善的,有利於自己,有利於社會大眾的,有利於發展,有利於促進效率的。第二,事情有實施的可能性,能夠將事情辦好,做成,大家都可以獲利。

動善時,就是行動要有好的時間點,時機很重要,時機的把握很重要,沒有時機,要想辦法成就時機,之所以用成就而不用創造,因為,時機對每個人都不一樣,對你不好,對另外一個人也許就是非常好時機,因此就要借別人來成就這時機,取得好的行動效果。

做到以上這些,按照自己制定的目標進取,前行,一往無前,一切都是好的,又何必和一些無聊的人爭幹嘛呢?只要堅定自己就是了,無謂的爭,不過是浪費自己的自己,降低自己接近達成目標的速度,是多麼的愚蠢的行為。


正說風水


何為善?何為惡?有善人為惡而不愧的嗎?有惡人為善而欣喜的嗎?別人所謂的善人,他自己認為自己是善人嗎?別人所謂的惡人,他自己認為自己是惡人嗎?這幾個問題,我們暫且放下不表,且看看老子這句話的意思,以及他為什麼提出這個內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天地是不仁慈的,把萬物當做任人擺弄的木偶,萬物的衰敗於天地而言,身不關己。聖人呢?聖人跟天地一樣,他們高高在上,鼓吹宣傳著“人性本善,百姓應該忠君愛國、仁者愛人”,而老百姓生活的疾苦,內心的不安,卻很少拂心。

可是老子為什麼會發出以上的感慨呢?

要想更好的理解老子的思想,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義”。我們常常聽到“仁義”、“禮義”、“道義”等等以“義”結尾的古代聖人提倡的為人做事的要求典範,然何為“義”呢?“義”者“宜”也!那麼,什麼叫合適呢?人應該怎麼做,才是合適呢?合適的標準既在於聖人的定“義”,又在於我們普普通通眾人的選擇和考量。人就好比水,我們生活的社會就好比各種形狀的容器,水倒入了容器,會根據容器的形狀特點而呈現。水哪有形狀?水又哪知道形狀?水只不過在一種特殊的“力”的引誘下去完成了自己形狀的“定義”。

聖人教化眾生,告訴眾生要為孝為仁,老百姓遵照聖人的教誨,就努力剋制自己,讓自己按著聖人制定的標準去做。可是聖人又真正瞭解每個人的真實想法和實際情況嗎?如果百姓覺得自己的做法與聖人的教義不符合,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和愧疚中;如果百姓嚴格按著聖人的教誨去做,就會變成一個“書呆子”。三國時期,一次戰役中,劉備落荒而逃至一個百姓的家中,這個百姓知道來人是大名鼎鼎的劉皇叔,欣喜若狂,為了心中的道義,盡然“殺妻”招待劉備,聽後令人髮指。

那麼什麼是善呢?我到覺得於人性而言,無所謂的善。我們做的所謂的“善事”是源自於自己的“惻隱之心”。既然心有所向,就欣然為之,這也算是修身。何為修身,修身非滅身。古人云“仁者無憂”,仁者的第一特點不是愛人,而是無憂,己有憂,何以全心愛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修身亦如此,我們於事而“切”自己的那份情,去“磋”自己的那顆“心”,守得雲開見月明,方能有孟子的浩然之氣,才能去不為做事是否為善、是否為惡而心有所憂了。若存了“為善有憂”的心,則又陷入了聖人所定義的“義”了。

關於二十一世紀新文化運動,你有什麼想法嗎?何為古文化的糟粕,何為古文化的精華,你覺得應該怎麼區分呢?關注我,瞭解更多二十一新文化運動的反思和探索,讓我們共同成長。



江湖行腳生


哈哈哈。昨天剛看到這個“善”字的起源:上為“羊”,下為“口”。中間用“草”即可隔斷,它就不咬人啦。說明“羊”是一種極其善良的動物,從而遠古以來,“羊”就作為一種善良的動物,被人類所馴養。現在以此隱喻人類之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