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遊玩鳳慶青龍橋已有一段時間了,對青龍橋的印象還是那麼的清晰可見,青龍橋靜靜的橫臥在迎春河上,安詳的陪伴在文筆塔的身旁,它有過非常輝煌的歷史,有過無數傳奇的故事。

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關注恆春之都臨滄拍攝

青龍橋距今已有258年,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它是如何走過來的?它能告訴我們什麼?這些問號盤旋在我的腦海裡。試想在當年交通非常不便的條件下,全靠人挑馬馱,在大山深處,在鳳慶瀾滄江最狹窄的地方修建青龍橋,不說江面波濤洶湧,單憑江岸刀削般的懸崖峭壁就讓人膽戰心驚,這是一個多麼浩大的工程啊!

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關注恆春之都臨滄拍攝

古代的臨滄、瀾滄江通往內地沒有一座橋樑,只能用竹筏擺渡運送兩岸的貨物與人員,不僅費時費力還很危險。青龍橋的建成使南北天塹變通途,臨滄的茶葉和物資可以運往下關、麗江,內地的人員和物資也能順利的到達臨滄。

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關注恆春之都臨滄拍攝

有了青龍橋後臨滄人走得更遠了,臨滄不再封閉了,當年鳳慶的趙又新將軍從青龍橋上走過,踏上了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參加靖國護法運動,立下了赫赫戰功;雲縣的葉荃將軍也從青龍橋上走過,也立下了赫赫戰功;茶葉專家馮紹裘也從青龍橋上走過,在鳳慶創建了享譽世界的“滇紅茶”;我國著名翻譯家羅稷南也從青龍橋上走過,翻譯了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20多部世界名著,影響了一代中國人;還有許多的臨滄仁人志士從青龍橋上走過,他們為國家、為家鄉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關注恆春之都臨滄拍攝

青龍橋創建了橋樑史上的三大奇觀,奇觀一:橋樓江關;奇觀二:高橋飛虹;奇觀三:牛鼻子洞。

思緒又把我拉回到當時的建橋環境,回想當年的建橋環境和條件,現在的年輕人是很難想象到的。

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關注恆春之都臨滄拍攝

記得小時候街上還看到有人穿草鞋,街上人們穿的衣服都很樸素,許多衣服還打了補丁,有的衣服可以說縫縫補補,大哥穿了給二哥,吃的食物也簡單,而這些只是距離現在四、五十年的時間。

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關注恆春之都臨滄拍攝

在二百多年前的深山老林,挑著建橋的物資,腳上穿著草鞋,身上穿著單薄的衣服,迎著寒風,吃力的走在崎嶇的山路上,生活條件又差,這是一個怎樣的建橋環境啊!

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關注恆春之都臨滄拍攝

奇觀之一的牛鼻子洞,是在江的兩岸懸崖上鑿出U形洞,再用16根鐵鏈把江兩岸的U形洞連接在一起,16根鐵鏈中14根鋪上木板,讓行人和騾馬行走在上面,兩根鐵鏈做為左右護欄,防止行人和騾馬掉入江中,整個橋的承重由江兩岸的U形洞內的天然石柱承接,而石柱連著懸崖,再怎麼用力都不可能壓垮橋面,這就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

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關注恆春之都臨滄拍攝

奇觀之一的橋樓江關,就是在橋的兩邊建造白牆青瓦飛簷翹角的橋樓,出行的人們可以在橋樓或橋廊內休息,可以擋風遮雨,可以在橋樓上憑欄眺望兩岸美景,這才留下“橫亙水中央,垂虹百丈長;鐵索飛碧落,石壁破青滄;浪急蛟龍吼,山深猿穴藏;臨流憑眺望,天塹壯遐方”的有名詩句,更不用說“一夫當江,萬夫莫開”的氣勢了。

遊玩鳳慶青龍橋後的感想

關注恆春之都臨滄拍攝

青龍橋讓我想到是建橋時的艱苦條件和惡劣環境,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環境下能夠建造出中國橋樑史上的又一個奇蹟,這不得不說臨滄人的偉大,臨滄人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只要想去做,下決心去做,相信一個又一個的人間奇蹟都會在臨滄大地上誕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