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感受中外防疫力度差異

本報記者 範凌志 趙覺珵 倪 浩

編者按:國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效果,國際疫情蔓延形勢卻不容樂觀,如何防止疫情由境外客傳入,民航和口岸的防控檢疫工作尤為重要。8日,赴歐洲採訪的《環球時報》記者從日內瓦中轉法蘭克福飛抵北京,親歷了這一嚴密的防控流程。相比之下,記者在歐洲國際航空樞紐感受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氛圍。本報記者根據自身經歷從幾個典型場景來看看中外防控境外疫情輸入的力度與氛圍有哪些不同。

場景一:空中防疫

從國外飛回國內,能明顯感受到兩邊疫情防控措施力度的巨大差別。《環球時報》記者2月中旬從北京飛往日內瓦的航班上,機組成員讓乘客每人填寫了聯繫人跟蹤卡。不過,在抵達日內瓦時,記者發現入境處只是提供了免費領取的洗手液,並沒看到體溫檢測設施,很多中外旅客在用過洗手液後便摘下口罩,舒緩長途旅行中全程佩戴口罩的“煎熬”。

3月7日,《環球時報》記者從日內瓦出發,經法蘭克福飛回北京途中發現雖然機場內戴不戴口罩由個人意願決定,但登機前,國航機組成員就通過廣播要求此班飛機所有中外乘客全程佩戴口罩。為減少摘口罩次數,飛行途中航班只供應瓶裝礦泉水和每人一個餐盒。飛行的另一項疫情管控措施是填寫出入境健康申明卡,需要申報的信息包括個人身份、聯繫方式、前後14天的居住地以及是否有相關症狀等。飛行過程中,空服人員會密切關注每名乘客口罩佩戴是否正確,如發現露出口鼻,會立刻提醒糾正。

8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相關人士在回答記者詢問時表示,根據民航局相關規定,飛機上的防控方式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嚴格按照要求做好工作人員的防護措施,二是按規定做好航空器的消毒工作,三是根據不同風險等級分別在旅客登機前和飛行過程中對旅客進行測溫,四是在飛機上預留一定數量的座位作為應對突發情況的隔離區。

場景二:下機前檢疫

近日,網絡流傳一些國際航班落地後由於檢疫原因導致“乘客下機等待時間變長”的說法,《環球時報》記者親身體驗發現,此事基本屬實。記者乘坐的國際航班抵達首都機場後,機組先是點到十幾位乘客下機接受檢測,約一個小時後,其他乘客再五排五排有序離開機艙。

賈先生從紐約返回上海的航班下機流程也是如此。他對記者說,從落地、滑行至登機口,加上之後坐在機艙等待放行下機,再到進入候機樓衛星廳,一共大約25分鐘左右,比平時甚至還要快一些。也有的航班存在乘客下機出關等待時間過長的情況。3月6日,一位從俄羅斯飛往浦東的SU208航班旅客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當天上午9時降落後,直到下午2時左右才完成檢疫出關。

另一家國內航空公司工作人員8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上海、杭州等地機場已開始嚴格檢查“疫情航班”。機場要求航空公司提前提供旅客名單,不管是直飛還是中轉入境,一旦飛機上有發熱或從敏感地區入境的,就很可能被按照“疫情航班”處理。“疫情航班”會被要求停靠在遠機位,檢疫人員上機排查完畢後才可以下客,下客後飛機需要進行全面消毒。一些從意大利返回國內的乘客的行程會受到更明顯影響。由於意大利已暫停與中國直飛航班,身在意大利的林彤彤(化名)選擇由羅馬菲烏米奇諾機場經德國法蘭克福轉機到北京,再由北京飛廈門。8日,她抵達廈門,當晚已在隔離酒店的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說,她到達廈門後還要在住所轄區工作人員陪護下進行核酸檢測,然後乘坐專門的大巴到達指定的酒店進行為期14天的隔離觀察。林彤彤還接到一份《告知書》,上面標明核酸檢測免費,檢測結果預計在2天內電話方式告知本人。在檢測結果出來前,她需要嚴格落實隔離醫學觀察措施。

《環球時報》記者赴日內瓦採訪以及在德國轉機時,均沒有遇到需要較長時間等待下機的情況,這可能也和歐洲疫情防控力度沒有國內嚴格有關。

在談到乘客下飛機等待時間過長的問題時,某國內航空公司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涉及進出港旅客的檢疫工作均由各地機場檢疫部門執行,航空公司按照檢疫部門要求組織旅客配合檢查,“也就是說,下飛機需要等待多久,完全是按照檢疫部門根據實際情況的評估來判斷”。

場景三:機場辦手續

《環球時報》記者3月7日從日內瓦出發經法蘭克福飛回北京途中發現,只有飛往中國的航班登機櫃臺前有各種防疫相關提示。記者當天在日內瓦機場和歐洲航空樞紐法蘭克福機場看到,西方面孔的乘客基本沒人戴口罩,但記者與同行中國乘客戴口罩出現在機場時,也並未引來過多詫異目光。

在首都機場下飛機後,記者經歷了三道檢疫“關卡”:海關紅外測溫系統、在通道遞交健康申明卡、辦理入境手續。由於在法蘭克福轉機時填寫了“京心相助”小程序,記者在抵京等待行李期間就接到社區電話,提示需要進行14天自我隔離。

嚴格的檢疫措施必然會影響乘客下機速度。《環球時報》記者在北京機場海關附近發現,多個醒目位置能看到溫馨提示,除要求乘客配合體溫檢測、主動進行健康申報外,還建議排隊保持一米以上間隔。所有乘客都對相關檢疫措施積極配合。

近日,民航局修訂了《運輸航空公司和運輸機場疫情防控技術指南》,將運輸航空航班防疫分為高風險、中風險和低風險三級,實施差異化防控。風險應根據疫情發展動態實時調整。《環球時報》記者查閱相關表格發現,一架航班的風險等級,是根據各分級因素的評分總和來確定的,以歐洲某國飛往國內航班為例,如果該國確診數已經超1000例,那麼其確診病例數的得分即為最高的“5分”(大於1000例),從歐洲飛往北京的時長普遍超過8小時,該項得分即為最高的“3分”,如果該航班客座率大於80%,那麼該項相應得分為“3分”,得分總和即為11分,屬於“高風險”(8-11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