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日记:只要您身心痊愈,我愿意做“垃圾桶”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很多医学人士对这句话都不陌生,却不知其来处,不知其寓意。这是19世纪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段铭言跨越时空,久久流传在人间,至今仍熠熠闪光。对于我这样一名长期面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内科医生来说已经算深有体会,但这次来到孝感,面对新冠肺炎的病人后,更升华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和现实意义。

抗“疫”日记:只要您身心痊愈,我愿意做“垃圾桶”

在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老院区抗战半月后,今天我们队转战到了新院区,老规矩,我和我们副队长飞哥两个男士“打头阵”,又是我们队第一批进“红区”正式上班的医生。对于这块新“红区”是陌生的,但对于应该做的事情并不陌生。我一如既往的拿着查房表带着核酸采集单,按着行进路线,走向病区的每个患者。前面查了6个患者后,我来到了211房门前,跟往常一样,轻敲房门三声。“请进”,里面传来声音略显疲惫。我推开门进去后看到穿着羽绒服的中年男人,他弯着腰坐在床头,一只手托着低垂的头。

抗“疫”日记:只要您身心痊愈,我愿意做“垃圾桶”

我刚要开口,他就说了一句“医生,我这个病到底什么时候可以好,再不好我就不想活了”。顿时,房间的空气变得凝固了。我停顿了几秒后说“方老师(化名),您好,您的病情从CT和血象还有症状来说都比之前好多了,只是核酸有些反复.......您要有信心!我是来自千里之外重庆的医生,来就是专门给您治疗的,我会一直陪着您,您的病情不好转,我就不离开孝感”,听到这里,他的双眼泛起了泪花,他抬起了头向我诉说了他的苦衷。

原来方老师真的是一名老师,家中有个儿子念初中,老婆现在又病了在住院,由身体不好的丈母娘照顾着,年迈的父母在乡下,因为疫情又不能来陪伴。他担心儿子学习没人辅导,担心老婆病情加重,担心身体不好的丈母娘累倒,担心年迈的父母在乡下出什么事。这一切的一切都像几座大山一样无形的压在了他的心里,但他也因为新冠肺炎住院二十多天对一切似乎束手无策,后来我和他交流起来,当然大多数时间我都在听他诉说,似乎自己变成他情绪倾泻的“垃圾桶”。但我却很高兴,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方老师由最开始的沮丧,开始变得开朗了起来,逐渐变得有了期待和希望,他的心情好了不少,当我要离开的时候,他不停表示感谢,谢谢我们来自重庆的支援医生。

时间倒放至一周前,那时还在孝感一院的老院区。当天我查房,交班医生说有个病人可以出院了,但是因为担心自己有糖尿病,出院后血糖控制不好,又担心新冠肺炎复发迟迟不肯出院。我看了血糖检测表,这血糖对于我们内科来说,简直就是控制“完美”,三次核酸阴性,CT肺部病情好转几乎完全吸收,也没有发热、咳嗽等情况。掌握了基本情况后我进入了“红区”,进去和他用心交流沟通。临别时,他主动要和我合影留念,说要记住我们这群来自远方的勇士,当天下午他就办理了出院,被送到隔离留观点。

抗“疫”日记:只要您身心痊愈,我愿意做“垃圾桶”

其实,在这半个月来像上面的这种表现出沮丧、多虑、甚至有抑郁的患者并不少见。还有一位患者每次查房都说自己身上不舒服,而且每次部位都不一样,今天脚痛、昨天腰酸、失眠......。对于这类病人我更多的是选择安慰,倾听,鼓励,做好人文关怀,让患者重拾信心,鼓起勇气面对未来。如果自己已经尽力,效果仍不好的,就会向我们队的心理专家请会诊,共同对患者进行身心治疗。

在老院区的抗战半个月很快就过去了,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病人从病房里走出去,由起初病房的满员,到现在空空的病房。我们转战新的抗疫阵地,开启新的征程。我心里倍感欣慰和骄傲,通过我们的努力,大多数患者已经恢复健康,孝感这座城市也正在慢慢的恢复生机。我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沙坪坝台 王小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