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感知觉: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快机能恢复

随着运动康复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运动人群和体能瑜伽教练将目光投入进来,也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到:运动康复可以解决更多问题。

运动康复的着手点为:结构和功能的处理。但是只进行这两个阶段,运动康复的水平只能改善的正常生活层面;运动康复往往是以恢复日常及避免再次出现运动损伤为目标,所以想要达到避免出运动损伤的层面,就必须要在结构和功能处理后,进行整合的训练。

这就是运动感知觉的训练。因为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单纯的处理关节或是肌肉是往往不够,还需要进行神经系统方面的训练。

运动感知觉系统主要是指感觉信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与运动反馈相联系,形成一个体内信息的传递回路系统。机体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将其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进行处理,再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运动系统,随后产生动作,再将更多的反馈信息传回形成循环回路。

运动感知觉: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快机能恢复

提到信息传递,就不得不说到信号的采集了,而信号采集主要由感受器进行。

感受器:采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信号传递给神经系统的基础设备。

在机体存在三种这样的感受器:机械感受器、肌肉感受器、外周感受器。其中我们常说的本体感觉就是通过外周感受器来进行传递的信号的。

  • 机械感受器:主要是指关节囊中的感受器,表现在当关节活动受限时被激活并传递关节的位置信号。
  • 肌肉感受器:主要指的是肌梭和腱梭。肌梭位于肌肉内与肌纤维平行排列,可以感受肌肉的长度和肌纤维收缩的速度变化;而腱梭位于肌腱和筋膜覆盖的区域内,感受的是肌肉的收缩变化。
  • 外周感受器:位于皮肤上的专门感知触觉信息的感受器,当皮肤是不同的位点在关节活动范围内收到牵拉时,这些感受便会提高本体感觉的信号。例如:当膝关节伸直时,大腿后侧的皮肤紧绷,便产生了膝关节伸展的信号。而且外周感受器不光是本体感觉的感受器,它还包括温度感受器、疼痛感受器等,都会为机体提供传入的信号。

感受器对姿势反射、关节稳定和动作控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人体内有三个区域主要来完成信号的输入,这三个区域分别是:足底、骶髂关节和颈椎。

足底,主要是传递人体对姿态的感知的信号,使得机体可以完成独立维持身体直立、并感知姿态的摆动。当足底的感受器使用时,其视觉信号便会代偿足底反馈,常见的有下楼梯时无意识的踩空、平地的摔倒,都是由于这种信息传递出现问题而出现的。

运动感知觉: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快机能恢复

骶髂关节,它可以协同下肢和躯干直接的力量传递来影响本体感觉、步态和姿态,所以它通常性的下背痛功能紊乱的源头。尽管骶髂关节式微动关节,本体感觉的功能紊乱很有可能就是骶髂关节的功能的原因。


运动感知觉: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快机能恢复

颈椎,通过颈椎小关节传入的信号来维持姿态的稳定,并对颈椎的疼痛有一定的影响。在婴儿时,原始反射中紧张性颈反射与颈部的位置相关,而且直接影响了躯干。同理,慢性颈部功能紊乱的人也会出现平衡能力较差的特征。

运动感知觉: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快机能恢复

说完了信号的采集,我们再说一下信号的处理和动作的输出。

信号的处理,即中枢神经系统处理,主要通过三个递进式的层面进行信号的处理:脊髓(无意识的水平),皮质下(潜意识的水平)和皮质水平(有意识水平)。

动作的输出

,主要通过α和γ两个运动神经元来控制,其中α运动神经元接受指令支配随意运动,γ运动神经元调节肌纤维长度变化。两者共同完成动作的调控。

运动感知觉训练,主要是通过主动和被动的激活传入神经,从而对平衡和姿态的控制产生影响。一般训练的时间为一组5-20秒,最多不超过2分钟,重复次数根据动作难易度选择。通常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

1. 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信号的量和强度,可以通过敲击、轻刷和筋膜球等手段来刺激足底、颈部深层肌肉和骶髂关节区域来实现。如筋膜球放松足底、颈部深层和敲击骶髂关节。

2. 通过进行对姿态稳定的主被动练习, 强化关节反射性稳定能力,以此来激活之前提到的皮质下通路。如:各种姿态的控制,遵循发育规律从仰卧位和俯卧位练习,再进行爬行、跪姿、坐姿和站姿的训练。

运动感知觉: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快机能恢复

3. 改善支撑面和动作的动静态,可以进一步强化感觉训练,一般从稳定平面到不稳定平面。如:平地、泡沫垫、平衡板,睁眼到闭眼等;动作从今天保持到动态抗阻


运动感知觉: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快机能恢复

4. 重心的控制,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包括负荷变化、干扰、上下肢移动、振荡和脊柱的稳定。


运动感知觉:康复训练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快机能恢复

今天关于运动感知觉的训练就到这里,下次我们继续分享,如何具体进行运动感知觉的训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