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雲已遠,雄關猶在,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戰雲已遠, 雄關猶在, 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山海關距離河北省秦皇島市中心15公里,是萬里長城東部的第一個關口,是我國扼東北、華北咽喉的軍事重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本文簡要地介紹了山海關修建的過程,基本的防禦體系以及與山海關有關的傳說故事。

戰雲已遠,雄關猶在,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山海關距離河北省秦皇島市中心15公里,是萬里長城東部的第一個關口,是我國扼東北、華北咽喉的軍事重鎮,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該關在1961年就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海關連同其所在地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2001年8月10日,經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為中國第100座歷史文化名城。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東部起點,素有“京師屏障,遼左咽喉”“天下第一關”的美譽。山海關原屬幽州,隋唐時稱為“臨榆關”,宋朝叫“臨閭關”,元代改名為“遷民鎮”,曾在此大量移民,修溝壕,築工事,派兵駐守。為抵禦來自北方殘元勢力的軍事威脅,洪武年間大將徐達奉命前往榆關修築軍事體系,到達之後,他看中了這山海相連處的顯要地勢,就將歷代屢修屢廢的長城連在一起,建成一體化防線,築關設防。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在山與海之間,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成為中原通往東北的咽喉要衝,也是護衛京津兩城最重要的一道屏嶂。明中期嘉靖年間,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他在此加固關隘,增修敵樓,建設長城複線,特別是把陸上長城牽引入海,修建入海長城(即現在的老龍頭),將山海關一帶建成水陸兩棲的全封閉防線。

戰雲已遠,雄關猶在,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既非最早建起的長城關隘,也非最接近京城的,是由於它為要衝,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譽。康熙帝曾有詩讚曰:重關稱第一,扼險倚雄邊。地勢長城接,天空滄海連。山海關不僅僅是一座關隘,更是一個城池,整個山海關以城為關,是我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長城為主線,以關城為中心,包括7座衛城,10大關隘,幾十座城臺、敵臺、烽火臺等,是一座完整、嚴密、科學的古城防建築群和軍事防禦體系。

關城是整個城防建築群的中心,城牆高大堅固,護城河外繞全城。有4所關門:東邊是鎮東門,西邊是迎恩門,南邊是望洋門,北邊是威遠門。四門以鎮東門最為著名。鎮東門又名“天下第一關”,城臺上築樓,高13米,寬20米,進深11米。上層額枋前懸有“天下第一關”的巨幅匾額,樓下是山海關的東城門。“天下第一關”匾額,長 5 米多,高 1.5 米,每個字都1米有餘。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匾額沒有留下任何落款,過去訛傳是嚴嵩所書,其實是由本地人蕭顯所書。相傳,“下”的最後一筆,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作者將蘸滿墨汁的抹布拋向空中而點上去的。山海關城樓“天下第一關”匾額真匾,日本侵華時被搶運到日本,樓上收藏的是光緒八年(1882年)摹刻的匾,樓外懸掛的1929年摹刻的。


戰雲已遠,雄關猶在,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山海關

山海關關城利用了西南低、東北高的地形,突出表現了關城內的重要建築“天下第一關”城樓。“天”“一”和繁體的“關”字均是左右對稱,城牆由於地勢原因北高南低,所以作者在寫這五個字時特意將“天”字寫得最小,後面每一字更比前一字大,“第”字也換成了草字頭,據說都是為了使南側更厚重,鎮住南方。城牆因為有了這副匾額,才顯得更加穩重、勻稱、優美。[1]

山海關城平面呈四方形,主城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城牆高14米,厚7米,內部土築,外面用磚包砌。整個城池與萬里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形成“鎮關金鎖接長城”之勢。

城樓之外有甕城,甕城規模不大,但作用至關重要。它是關城的二道防線,同外圍的羅城一樣,大小城池並守,禦敵於城外,擒敵於城中。


戰雲已遠,雄關猶在,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雄關漫道真如鐵

山海關分別築有南翼城和北翼城,以駐兵防守和儲備糧草為主。防衛的重點是在東牆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靖邊樓、牧營樓、鎮東樓、臨閭樓和威遠堂等城堡和大大小小的敵臺、烽火臺,這樣就形成了以長城為骨幹,以“天下第一關”為中心,“主體兩翼”“左輔右弼”的古代城防體系。

在山海關有許多未解之謎,首先就是老龍頭的牆基之謎。戚繼光將陸上長城接連入海時,這一帶海域全是沙灘,唯獨在入海處即老龍頭的海底是巖岸。戚繼光就在此選址興建。他是如何施工的呢?相傳他把無數大鐵鍋倒扣海底,堆疊起來的。每個大鐵鍋中,還灌滿了沙礫,一旦被海水吸住,便固若金湯。清代康熙皇帝來巡,登澄海樓,作《澄海樓序》,對此大加讚歎,“蓋城臨海中,濤水激射,非木石所能久固,昔人巧出此想,較之熔鐵屑炭更為奇矣”。但是前幾年當地人在重修老龍頭清理海底牆基時,施工人員卻並未發現任何一口鐵鍋的殘片。但見充當城基的,全是一米見方的花崗岩石頭,其四角皆鑿有大卯榫,卯與榫相互咬合,再灌上鐵水,這樣修築的整個牆基牢不可破,任憑颶風海嘯,也紋絲不動。[2]這些歷史傳說和故事並不見實證,更加引人遐想。

還有就是距離山海關不遠處的孟姜女廟怪聯之謎,全聯共20字,“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幅簡單的對聯卻因為“朝”和“長”是多音字的緣由,有多種多樣的讀法,全聯的意境也隨之發生變化,十分有趣。“朝”有cháo和zhāo兩種讀音,cháo與潮水的“潮”同音,zhāo義為朝陽的“朝”和今朝的“朝”。“長”有zhǎng和cháng兩種讀音,zhǎng與漲潮的“漲”同音,cháng與經常的“常”義同。此聯一般有以下三種讀法:第一種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雲漲,常常漲,常漲常消”。第二種是“海水潮,朝朝朝潮,朝朝落;浮雲漲,常常常漲,常常消”。第三種是“海水朝朝潮,朝潮朝朝落;浮雲常常漲,常漲常常消”。此聯恰當地表現了該地的風物,遊人到此一睹為快。

戰雲已遠,雄關猶在,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姜女廟的對聯

此聯的作者一說是南宋的狀元王十朋,一說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一說是明代中葉詩文書畫無不精通的大才子徐渭,眾說紛紜,難有定論。其實,山海關長城是明代才修建的,而孟姜女的故事則是秦始皇修建長城時期的民間傳說。不管其故事的真實性如何,這樣的歷史傳說反映出人民對於暴君的痛恨,對於和平安定生活的嚮往。

明末,東北地區後金政權崛起,對大明王朝虎視眈眈,意圖由山海關興兵推翻明朝,山海關便戰事不斷,擔負起“京師屏藩”和“邊關重鎮”的雙重責任。在這裡,袁崇煥鎮守邊關,後金政權望而生畏,因而使用反間計,散佈謠言,讓大明朝自毀長城,袁崇煥被誣為大明朝的奸細,遭凌遲之刑。在這裡,吳三桂為報家恨,“衝冠一怒為紅顏”,與清攝政王多爾袞合作,打敗李自成的大順政權,拉開了中國歷史上一個新的王朝序幕。在這裡,更是發生了許多在近代史上足以名垂千古的戰役。正是這個山海關,銘刻了太多的戰爭記憶,讓人們更加珍愛和平。現在山海關已經成為中外著名的旅遊景點,戰爭的烏雲早已遠去。

戰雲已遠,雄關猶在,你不知道的“天下第一關”: 山海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