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斷親”,農村俗語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

現在的農村家庭人口,相對於以前,已經大不一樣,家庭人口大為減少,以前很常見的老兩口帶著一群孩子,現在農村老兩口就一個孩子也很常見,孩子少了,自然孩子們長大了之後,至親就少了很多,所以親戚關係就顯得相當的珍貴,且難以割捨。

關於“斷親”,農村俗語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

農村漸漸出現了,一人過世之後,和這位老人產生聯繫的很多親戚,葬禮之後就再也不聯繫的狀況,這在農村也有了一個專門的說辭,叫“斷親”。

關於“斷親”,農村俗語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

關於“斷親”,農村有句俗話就說的特別透徹,也特別的悲涼,這話是這樣說的“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先不說這話怎麼理解,至少先聽上去就有點人走茶涼的意思吧?

關於“斷親”,農村俗語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

先說“哥走侄不親”吧。這話說的是當大哥的去世之後,侄子對父親的兄弟們,也就是自己的大爺叔叔姑姑們,以及他們的孩子們的關係變得漸漸疏遠了。當然,也有家中男人去世後,叔叔、姑姑,以及長大成人的侄子們全心全意幫襯的,也不少見。這也是農村的一個特點吧,畢竟一個村子就那麼幾個大姓,不管是哥哥還是弟弟,任何一方如果出了意外不在世了,為了不讓別人家欺負自家人,也為了不讓別人看笑話,除非嫂子或者弟妹改嫁了,否則,該幫一把的還是得幫。

關於“斷親”,農村俗語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

再來說“姐去門檻斷”,都說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說親戚二字,原來就是兩個詞的合成體,親說的是本姓人,戚說的則是外姓人。而姑姑們,由於已經外嫁,就屬於親戚中的戚了。姑姑一代的孩子們,稱之為外甥和外甥女,由於侄女一代還能稱為本家,家族活動啥的還是必須要參與的,但外甥們就不同了,如果姑姑這代人不在世了,就沒什麼來往的理由了,起碼也會少了很多走動。

關於“斷親”,農村俗語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

最後說說“兄死叔就嫂”。這是過去的老話,大提意思就是一家兩個兄弟,大哥趨勢之後,若是自己的弟弟沒有成家,在嫂子同意的時候,小叔子可以娶嫂子為妻子,這樣就能保障嫂子還是自己人。按照農村的老理,這等於是把已經斷了的親情重新續上了,嫂子沒有了改嫁之說。甚至有些農村人現在還在心裡暗地說,這樣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其實這是對逝去的人的不尊重,也是對女性的不尊重。可畢竟清官難斷家務事,現在社會中也的確有人這樣做,日子過的倒也不錯。

關於“斷親”,農村俗語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

農村是個人情社會,人情社會的維持靠的是人們之間的想呵護走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感情,也未必真的就像這“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的老話一樣,說的那麼冷冰冰。對此,您有什麼樣的看法呢?歡迎文末留言,一起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