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托邦作品的現實意義——《完美新世界》

哲學家柏拉圖著作之一—《理想國》,對話裡以蘇格拉底之口,構造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公正的理想國。人們認為,理想國是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由此我們感受到柏拉圖對正義的憧憬、嚮往。

反烏托邦作品的現實意義——《完美新世界》


烏托邦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不可能完成的理想”,這個詞強調樂觀、理想、以及不可能。空想社會主義創始人托馬斯·莫爾在《烏托邦》中虛構了一位航海家到奇鄉異國的旅行見聞:在那裡,完全理性,財產公有,人民平等,按需分配……沒有壓迫,如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烏托邦的愛情也是極致的。一般而言,烏托邦的作者不認為這樣的國度是可以實現的,至少不可能在完美的、符合構思的情況下實現。但他們也不是空想,莫爾側重於諷刺與批判:將烏托邦人民的善良與現實人的醜惡進行對比,進而譴責現實。少數作者如貝拉密在《回顧》中,企圖用烏托邦規劃的藍圖設計社會。

從某種意義上講,“反烏托邦”也是“反對”烏托邦,烏托邦的社會是極好,相反,“反烏托邦”則是極差。我們真正反對的烏托邦是“絕對理性”的烏托邦:反對個人崇拜,反對公民言論不自由,反對倫理畸形,反對洗腦……理性意味著犧牲感性與衝動,違揹人的天性,究竟不會得到美滿的結果。

反烏托邦作品的現實意義——《完美新世界》

反烏托邦的代表作有《1984》《我們》《美麗新世界》。出版於1932年的《美麗新世界》,為赫胥黎帶來了世界性的名譽,小說的靈感來源於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作品包含大量的作者想象預測,描繪了一個被科學嚴格限定的世界,它備受關注的同時,也因涉及宗教、家庭、性道德等,在一些國家被列為禁書。時至今日,這部作品蘊含著科技發展對人類生存狀態影響的擔憂,也成為現代人反思的課題。書中對於科技高度充斥而精神貧乏的未來世界的描述,是這本書最可怕的預言。最為壯觀的預言是新世界兒童全部體外受精並且大量複製,這讓我們想到“試管嬰兒”。2020年人們不會對此感到稀罕,其在治療不孕不育方面還提供瞭解決方案。可試管嬰兒剛出現時,的確有人大驚小怪,人的生殖“神聖性”“天職性”被削弱,害怕造出怪物。遠在“生物工程”這個名詞出現之前,這本書就預言到生物科技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縱觀百年的科技發展,對人類生活的正面效益還是大於負面。赫胥黎沒有預測到的互聯網世界,對信息交流和人際溝通產生巨大影響的同時,環境汙染、核輻射、電子廢料也相應而來。上癮性藥物合法或非法的使用,違禁藥物的名單還在不斷增加。汽車大王在書中是資本主義的極端發展,福特在新世界變成了神,而他的“福特T型車”的T也代替了基督的十字架,成為新的宗教符號。當年傲世全球的汽車工業首都底特律,今天已經破產,福特也不再是品牌,代之而起的是“硅谷”的電子信息工業。

反烏托邦作品的現實意義——《完美新世界》

這本書並不為人類提供解決方案,而是借難題引發讀者的思考。超越一致性的獨立思考,才能使人得到感悟與進步。

新世界的社會階級依次分為阿爾法,貝塔,甘瑪,德塔,埃普西隆。對於埃普西隆,即底層人,福特斯先生公正地說“我們不需要他擁有人類的智慧”,並且希望他們的身體發育迅速,早投入社會勞動,像牲口一樣,節約社會成本。

反烏托邦作品的現實意義——《完美新世界》

女主人公蕾寧娜對男主人公伯納·馬克斯的形容是“怪物”,馬克斯的追求、靈魂,對於蕾寧娜來說,是從未接觸過的陌生玩意。馬克斯的家鄉落後、骯髒,那裡連基本的衛生常識都缺乏。女主人公自然而然地認為,在那裡生長的人,必定是野蠻粗俗的。在馬克斯談論到“愛”的時候,蕾寧娜回答她不需要也不理解這樣的感情。生殖後代由孵育器完成,人並不需要互相吸引、結合,進行生命的延續。

在蕾寧娜感到不舒適時,便會掏索麻吸食。新世界裡,索麻並沒有副作用,它使人感到愉悅。吞下去,躺在床上,十分鐘不到,她就可以神遊幻境了。蕾寧娜在一次集會中,一群人圍著一張桌子,誦讀讚歌,並吸食索麻,情緒高漲,他們唱歌跳舞,一束燈光的照射,所有人都驚呼是福特主的出現。馬克斯不屬於新世界,在旁邊觀察,覺得匪夷所思,因為他什麼也沒有看到。當他詢問時,每個人都回答都是他們真切地感受到了真主的降臨。

反烏托邦作品的現實意義——《完美新世界》

反抗新世界的人必定痛苦。用索麻創造的虛幻的快樂世界,以及除了高層少數創造這個世界的人以外的人,不具備人的普遍情感,感受不到孤獨、痛苦等情緒,但他們又描述不了快樂的本源。信仰即是對神的崇拜,歷史向我們證明過,神不可以擊退疾病、災難。

反烏托邦小說大多以悲劇為結局,《美麗新世界》也不例外。新世界的人號稱拯救馬克斯,實際上是摧毀他。馬克斯不願在虛假生存,因為他的家鄉讓他體味了不同的情感。勇敢或者膽小,積極或者消極,開朗或者內斂,這是人的性格,塑造了他與別人的差異。馬克斯在“舒服”與“不快樂”間的選擇,倒有些活在當下的意味。

科學進步並不能抹殺人性、泯滅善惡是非觀念。人作為人,而不是科技發展的產物,應該是人來延伸科技,而非人依賴科技。打破那些夢寐以求的烏托邦,迴歸到現實社會——較少的完美,而較多的自由。

反烏托邦作品的現實意義——《完美新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