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假、限薪、阴阳合同等行业议题大调查:58.3%投资机构不惧寒冬


造假、限薪、阴阳合同等行业议题大调查:58.3%投资机构不惧寒冬

寒冬、税收、阴阳合同...这些都是2018年乃至当下电视剧产业最热的议题。

市场环境、相关政策越发趋严,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影视出品、制作公司。他们对这些热点议题有着怎样的意见和观点?经历了资本退潮、严控明星天价片酬、打击收视率造假后,整个行业有了怎样变化?

近期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综艺报等单位出品的《中国电视剧(2018)产业调查报告》或许能够找到答案。

造假、限薪、阴阳合同等行业议题大调查:58.3%投资机构不惧寒冬


寒冬之下不开工?58.3%的投资机构:具体项目具体分析

平台吸纳力有限,通过审批发行的作品下降明显,新剧上市数量减少;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这是2018年电视剧市场的整体状况。

《报告》显示,2018年的电视端爆款剧缺失,央卫视 2018 年播出的电视剧收视率均未超过 2%,八成以上的电视剧收视率不足 0.5%;头部剧集网络点击量下降明显,全年破百亿点击量剧集仅 4 部。

造假、限薪、阴阳合同等行业议题大调查:58.3%投资机构不惧寒冬


对于目前电视剧行业的整体情况,《报告》中,来自100 家机构共120 位业界人士的问卷调查显示:

有44.2%的人认为大量企业的运营面临严峻挑战,从业者的观望和忧虑情绪仍在延续中;

30.8%的人认为税务等整改行动的“硬着陆”将重击行业整体发展;

26.7% 的人表示真正的行业困难期刚刚开始。



造假、限薪、阴阳合同等行业议题大调查:58.3%投资机构不惧寒冬


不过面对去年屡屡被提及的寒冬论,绝大多数机构并未因此“知难而退”。

有58.3%的投资公司认为具体项目具体分析,不会刻意采取保守或激进的做法;

11.7%的公司甚至主张“当下正是低成本参与好项目的机会,将积极扩张。”

18.3%的公司则表示“新项目仅考虑安全性较高的,高收益不作为主要诉求。”


“明星限薪”有何成效,49.2%受访者暂未看到实际案例

明星高片酬,收视造假、剧集注水,这些都是多年困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症结。

2018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以及优爱腾也针对行业顽疾在各方面做了很多尝试。


造假、限薪、阴阳合同等行业议题大调查:58.3%投资机构不惧寒冬



11月9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演员片酬、严厉打击收视率造假行为等。

造假、限薪、阴阳合同等行业议题大调查:58.3%投资机构不惧寒冬


对于“明星限薪令”的成效,49.2%的人表示“暂未看到实际案例,但确实有不少项目和明星都在观望并考虑薪酬。”

33.3%的人认为头部明星依旧抢手,税前5000万不可能签下来。

只有20%的人认为很多普通明星已开始主动降价,制片方议价能力明显增强。

造假、限薪、阴阳合同等行业议题大调查:58.3%投资机构不惧寒冬


此外,由天价片酬牵扯到“阴阳合同”,63.3%的人表示简单的强化监管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造假、限薪、阴阳合同等行业议题大调查:58.3%投资机构不惧寒冬


对于屡次被点名的收视造假问题,去年12月,由总局委托广播电视规划院,基于自主技术建设的广播电视节目收视综合评价大数据系统正式开通试运行,不同于传统的在样本户基础上的收视率统计方式,新系统基于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有望从根本上治理收视率造假问题。

但据问卷调查显示,有53.3%的人认为总局大数据评价从试行到完善,一两年内很难见效;

48.3%的人认为业界仍未找到有效的治理手段;

35%的人认为总局大数据系统会直接冲击现相关机构利益,获将滋生新的问题;

只有23.3%的人持乐观态度。

除了上述顽疾,《报告》指出,随意抬价、恶意竞争,诸有此类的事情在行业里层出不穷,忘掉初心、粗制滥造比比皆是。

尤小刚会长认为,2019年应是“内容年”和“质量年”。随着产业的发展,市场生态中的关系不再是平台的垄断,也不会是制作的垄断,一定是一种分账制度。分账制度会很快普及起来。这时候要求的就是你的作品,作品站得住就能赚钱。

(资料来源:《中国电视剧(2018)产业调查报告》)


副主编 / 金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