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作家路遥在42岁便英年早逝,死于肝硬化腹水。开始他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乙肝患者,但他为了创作不顾颠倒作息时间,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书中写到。

他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通常是从午饭后工作到凌晨两三钟才开始上床休息。

他还有两个奢好,抽烟和喝咖啡。

他说:“对我来说,饭可以凑合着吃,但烟绝不可以凑合着抽。我要抽烟,而且一个时期(甚至几年)只固定抽一个牌子的烟。我当时抽云南玉溪卷烟厂出的四盒装恭贺新禧牌。”

他还说到,任何意志坚强的人都有某种弱点,都有对某种诱惑的不能抗拒,烟就是一种专门征服人意志的强大武器。

路遥在书中还说到,看到有的人因为患重病不得不戒烟,也有的人不顾身体健康还在偷偷抽烟,而他还没有意志皈依到不吸烟的行列。

他说,没有烟,他会“一事无成”。

从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力和强大精神的作家身上,可以看出想改变自己真的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了不起的我》是一本自我发展心理学的工具书。

作者陈海贤博士在首页这样写到:

要实现自我发展,成为了不起的自己,你需要先开启行为的改变,因为行为是显性化的自我。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更适应性的新行为替代旧行为,新习惯替代旧习惯的过程。


作者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拥有13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6000多位来访者。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通识课。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一、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为什么想改变却并不那么容易


1、改变需要勇气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

作家路遥为什么不选择健康的作息时间、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他选择了另一个在他看来更重大的事情——创作。在《路遥传》中曾记录,路遥和朋友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作家不创作算个毬”。

他把创作和作品看的比生命都重要。

当看清自己作出的选择时,改变就需要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巨大的勇气。


作家路遥的巨著《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村里教了三年书被停了,只好回村当农民。回家后他又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当中,他苦恼自己已经到成家立业的年龄,还在父亲和大哥的羽翼下生活。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自强的男性尊严,他应该出去寻找自己的生活。

但当时村里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父亲和大哥要忙种地,奶奶瘫痪在床、妹妹正读高中,家里穷的只有一间窑洞。一大家人的生活都需要从那把土里刨食。大哥又开起来了砖窑,除了哥嫂两口子,的确急缺劳力。


但孙少平和父亲、大哥商量了几次,最终说服了他们,收拾了点自己的破烂行李,含泪离开了家,去黄原城里揽工去了。

孙少平鼓出了很大的勇气才做出进城的选择,因为他迫切想改变贫困家庭的现状。想改变自己从一名高中生、农村教师再回到做农民的局面。

选择改变尽管很难,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没有什么比走一条很难的路更能促进人的自我发展了。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平凡的世界》电视剧孙少平和孙少安


2、改变需要自省

改变只有勇气还不够,还需要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不断审视自我,才能触发改变。

《平凡的世界》中润叶对丈夫李向前的转变是一个由自省到自我改变的过程。

润叶爱的是孙少安,不爱李向前,和李向前结婚是因为,看到孙少安和山西农村姑娘秀莲结婚了,迫于二妈和李向前父母的压力,又想帮二爸缓解当时在官场的孤立无援境地。

无奈之下和李向前结了婚,但婚后两个人便常年分居。

李向前因为爱润叶,对她父母和兄弟都一如既往的好。还把弟弟润生带在身边,教他学开车。

但这些只引起了润叶的反感。直到有一次,润生去单位找了润叶,劝姐姐和姐夫复合,说姐夫人是个好人,经常回村看望他们父母,还把他当亲弟弟一样待。

还说李向前很想姐姐,对他们的婚姻深感痛苦,以前他滴酒不沾,现在经常借酒消愁。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平凡的世界》电视剧中田润叶


润生说这些当时并没感化润叶,后来李向前酒后开车出了车祸,双腿被压断住进了医院。

当润叶听到这个消息,想起润生给她说过的话,她忽然醒悟了。想起向前身上有很多优点,是一个值得去爱的好丈夫。

心里愧疚李向前出了车祸,她是有责任的。润叶后来主动去医院照顾起向前,夫妻二人关系慢慢得到了缓和。


如果没有自省,润叶对李向前的态度就不会有改变,更不会去想到重新复合那段有名无实的婚姻。

改变需要自省,同样也是一条艰难的路。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二、改变的本质是摆脱旧经验,创造新经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心里想去做一件事,希望自己做到,却经常被现实打脸。好像我们心里有一个自己,现实中却是另一个自己。


1、大象和骑象人

美国著名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一书中,曾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来形容两个自我之间的关系。

他说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骑在大象背上,手里握着缰绳,好像在指挥大象。但事实上,和大象相比,他的力量微不足道。一旦和大象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二者之间是不会调和的。

《了不起的我》书中作者陈海贤博士又指出,大象的脾气有三个特点:

第一,它的力量大,一旦被激发,理智很难被控制。


第二,它是受情感驱动的,它既容易被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驱动,也容易被爱、怜悯、忠诚等积极情绪驱动。所以,它既能成为改变的阻力,也能成为推动改变的动力。


第三,它是受被强化了的经验支配的。它只承认我们切实体会过的“经验的好处”,而不承认理智所构想的“期待的好处”。


那究竟什么是“经验的好处”,什么又是“期待的好处”呢

操作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伯勒斯·斯金纳曾设计过一个斯金纳箱,箱子里养着一群鸽子,鸽子最开始在箱子里漫步,有一次,鸽子不小心用脚踩了笼子里的杠杆,就有食丸掉下来了。几次以后,鸽子就会不断重复做这类动作。鸽子很快就会掌握这个规律。这就是

“经验的好处”。

人的某些行为也是依据这样的原理被塑造的。“经验的好处”有正强化,也有负强化。正强化是获得了更多人们想要的结果,从而让这种行为更巩固。负强化则恰恰相反。

“期待的好处”,就是想象中的好处,比如我们想天天跑步,身体会越来越健康,苗条;不拖延工作就会越来越高效;这些事想象出来的。可能并没有深刻地体验过这种好处。

所以说,“经验好处”是具体的,当下的。“期待好处”是抽象的,发生在未来的。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2、走出心理舒适区


改变的本质其实就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

创造新经验需要新的行为,获得新的反馈、新的强化,并切身体验到它。切身的体验的经验信息浓度是很高的,这和听来的、看来的道理不一样。

“期待好处”如果只有想象中的期待,而没有带来新的经验,改变就很难发生。

比如我们只是想象坚持锻炼就会让自己的体型越来越健美。如果没有实际去坚持运动,看到自己身材和体重的变化,就不会体验到新变化带来的好处。

那为什么旧经验那么难摆脱呢?

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旧经验根深蒂固的心理机制是:心理舒适区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心理舒适区并不代表就一定“舒适”,它是一种熟悉和适应。对周边人和事以及环境的熟悉和适应。

还有应对那种环境固有的方式。

在《平凡的世界》中,双水村的一把手田福堂和二把手孙玉亭。这两人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大锅饭、农业学大寨。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刮到黄土高原上偏远又贫穷的双水村时,这两位农村政治家还一时没反应过来。

当其他省安徽、四川已经都纷纷在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他们极力抵制这种新鲜事物降临到双水村。当乡政府明确表示支持村里分田到户,解散农业社。代表新型生产力人物的孙少安和田福海、金俊武出面筹划给大伙儿分田分牲口分农具时,这二位村里的头面人物心里是多么的不情愿啊,甚至还经常幻想有一天政策再来个乾坤大转移,回到以前。

他们以前是村里呼风唤雨的人物,是脱离劳动的指挥干部。分田到户后,自己家的地总得自己去种吧。大家都忙着伺弄自己家那几亩田地,谁也不会天天晚上被大喇叭召集到村大队,去听他们说那些不中用的什么阶级斗争为纲啦,抓资本主义的尾巴啦……

老百姓更愿意看到更实惠的东西,多打粮食,填饱肚子。

田福堂和孙玉亭一直到了乡镇企业纷纷兴起的时候,也还没走出“心理舒适区”。

因为他们太熟悉那个红红火火闹革命时代了,也太熟悉玩那套乡村政治规则了。没想到,世事早已变了,他们还在守着一堆旧皇历。

在本书中,陈海贤老师讲到,心理舒适区为什么让人那么欲罢不能呢?

原因是,它能带来控制感和安全感

因此,如果想改变,必须走出心理舒适区。走出心理舒适区,必然要找到新经验,用新经验来代替旧经验。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平凡的世界》田福堂和孙玉亭


三、改变从这里开启


1、小步子原理


从前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去化缘,回到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小和尚看着前方,担心地问老和尚:“师父,天这么黑,路这么远,山上还有悬崖峭壁,各种怪兽,我们只有这一盏小小的灯笼,怎么才能回到家啊?”

老和尚看看小和尚,平静地说了三个字:“看脚下”。


这则小故事就是小步子原理的很通俗的阐述。

改变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由一步接一步组合成的。

专注于当下能做的事就是小步子原理的核心

小步子原理不是一个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所有行动的策略。它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

古希腊多葛学派的主张:努力控制你所能控制的事情,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2、培养“环境场”,用爱的驱动

行为改变的第二大原则便是“环境场”。

陈海贤老师说他在浙江大学当老师的几年中,观察到一个现象:学霸都是成群结队的,喜欢去图书馆和自习室;而成绩不那么理想的学生,往往有严重的拖延症,通常很宅,喜欢猫在宿舍里。

当然这也不能断定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至少“环境场”与学习效果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从我们自己所加的很多社群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要加读书群,健身群,户外运动群……,每个圈子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和气味。可能你仅仅想作为一个旁观者,也没关系,你肯定也希望得到某些你需要的信息。希望能给自己带来哪怕一丁点儿的改变。

把自己放进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接受“场”内辐射出来的某种积极暗示或信号。从而改变自己的某些思想或行为。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改变还需要一个重要动力,是情感触动。

骑象人用力量是驾驭不了大象的,那只有用情感,情感是大象接受和认同的交流沟通方式。

如果用焦虑、恐惧、内疚等负面情绪去刺激大象,大象也只会越来越焦躁不安,还可能把事情搞的更糟。

陈海贤老师说,大象能听懂爱,用爱的驱动去改变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讲述的是一位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师马修来到辅育院,面对的不是普通学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弃的野男孩,马修改变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运的故事。

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他的旧友佩皮诺送给他一本陈旧的日记,看着这本当年音乐启蒙老师克莱门特·马修遗下的日记,皮埃尔慢慢细味着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自己记忆的深潭。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


马修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名为“池塘底教养院”。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池塘之底",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一些顽皮的儿童。

到任后马修发现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马修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音乐少年皮埃尔


马修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昂克,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调皮的性格,谆谆善诱的马修通过真诚和爱,最后还是把皮埃尔的音乐天赋挖掘了出来。

电影的结局虽然不令人满意,但皮埃尔冰冻的心灵被音乐慢慢复苏,也和母亲的关系得到了缓和。最终走上了他的音乐之路。

马修老师用爱的驱动去温暖、感化,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命运。


《了不起的我》:路遥在病危时,都戒不了烟,自我改变究竟有多难

《放牛班的春天》电影剧照


改变是把双刃剑,在追求改变的背后,一个是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希望将不满转化为动力。让自己变的越来越好,但也可能会把我们带到另外一条道上——让我们感到焦虑、迷茫、自卑甚至陷入无效的重复改变之中。

因此,需要我们要看清楚改变的两个层次,一个是内容的改变,一个是应对方式的改变


无论做何改变,都需要回到本篇的开头,从改变所需要的勇气和反省开始。



参考:《了不起的我》、《平凡的世界》、《早晨从中午开始》、《象与骑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