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愛“加油”?因為“加油”不簡單

自農曆庚子年(公曆2020年2月24日)除夕以來,面對“新冠肺炎”在全國爆發性增長的疫情,以“加油”為核心詞的“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等熱詞,響徹華夏九州,不但影響到了與中國文化有千絲萬縷聯繫的亞洲各國,甚至傳到了對中國歷史、文化了解泛泛的西方國家!

不論理解是否,“加油”一詞已經成為公元2020年第一季度全世界最紅、最火、最給力的一個詞彙!

在中國,不論是職場、商場、戰場還是考場,不論是運動會、聯歡會、論證會還是答辯會,只要是中國人參與的活動或者社會,“加油”作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勵志最典型的、最具標誌性的詞彙,不論場上還是場下,必定不絕於耳或響徹雲霄!

為什麼“加油”一詞始終是中國人的摯愛?而且還是發自骨子裡的摯愛?哪怕有無數“才高八斗”、自視清高、自以為是的“大V”、“公知”“堅持不懈”打壓的情況下(因為他們認為“加油”一詞一點“內涵”都沒有,是“土”的不能再“土”、“土”的掉渣的、跟不上時代步伐的,甚至是遲滯中國文明進步的落後詞彙),中國人還是一如既往的摯愛“加油”一詞?那是因為“加油”一詞不僅僅是文化、歷史淵源不簡單,而且還是不可替代的、流淌於中國人血脈中的歷史積澱、傳承以及文化覺醒!

“加油”到底是什麼?她從哪裡來?

據史書記載,道光年間,張之洞之父張瑛非常重視教育,有建興義府試院,重建珠泉書院等史實。特別是張瑛在安龍城任職時,每天晚上交更之際,他會命知府衙門的兩個值更的差役,一個提著燈籠,一個挑著桐油簍,沿著大街小巷巡查、遊走,只要見到哪戶人家亮著燈光,並且有讀書聲,兩個差役便會停下來,高唱一聲:“府臺大人給相公添油囉!”待讀書人開門後,那個挑油蔞的差役便會放下油簍,從油簍中舀出一定量的桐油,倒進讀書人的燈盞裡,並補上一句:“府臺大人祝相公讀書用功,獲取功名。”隨後,他們又向另一戶亮著燈光、有讀書聲的人家走去。每日交更之際,張瑛命人給安龍城的每位讀書人添加燈油的善舉前後堅持了13年,不管天晴下雨,夜夜如此……。故,張鍈為讀書人“添燈加油”的故事成為佳話,而流傳至今、聲聲不息。

多麼溫馨的“加油”!多麼勵志的“加油”!多麼厚重的“加油”!

注:張之洞,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等職,是晚清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