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背后的故事:走出寒号鸟是鸟的误区

"寒号鸟"民间有许多关于它的传说,如:"要想好、别学寒号鸟","寒号鸟是懒汉,不垒窝,不筑巢,寒风起,身无毛,凄凉叫,最后活活冻死了"很多人都听过寒号鸟的故事,却不知道寒号鸟不是鸟。

在小学语文部编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有一篇课文《寒号鸟》。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好吃懒作,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幸福的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在教学本课时,有学生问寒号鸟不是鸟吗?课文中怎么配了一幅像松鼠一样的动物插图?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任何有兴趣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因此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看图片再提出疑问:咦,这明明是一只鼠类的动物,名字里怎么有一个鸟字呢?就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知道寒号鸟竟然不是鸟。

语文学科背后的故事:走出寒号鸟是鸟的误区

寒号鸟其实并不是鸟,而是一种啮齿动物,学名鼯鼠,它的前后肢之间有宽宽的皮膜,可以从树上向下轻快地滑翔。由于它前后肢间生有飞膜,可以借之滑翔,因而古人将之认为是鸟类,连著名的《本草纲目》也把它列在"禽类篇"。传说它一入冬就掉毛,在窝里冷得直哆嗦,等到了大雪,就冷得连叫都叫不出声了。

语文学科背后的故事:走出寒号鸟是鸟的误区

"寒号鸟"通常喜欢在高大乔木树上或陡峭岩壁裂隙石穴中筑巢。在我国,"寒号鸟"主要分布在河北、山西等地。外表看起来很像松鼠,身长尺余,全身长满细长好看的黄褐色毛;眼圆而大,目光晶莹;长着橙色的四足,后肢长于前肢,爪钩状,极锐利,善爬树滑翔;还有一条粗长美丽的大尾巴。

"寒号鸟"为植食性动物,以侧柏、油松的树叶、皮、籽仁及山桃、杏的核仁为主要食物,也采食其他植物的叶、皮和果。吃食时用前足抱食物,后足站立不动。它们通常在傍晚时分外出,出巢后从洞口滑翔至树上觅食。觅食时头部向外,尾负于背,遮向头部,或将尾垫于腹下,呈蜷卧姿式。素有"千里觅食一处屙"的习性,不管到多远的地方觅食,大小便都会回来在一个不居住的固定洞穴内排泄。

此外,在生活习性方面,"寒号鸟"是个十足的"夜猫子"。昼伏夜出、性情孤僻、喜好安静。一般一洞一鼠独居,只有在哺乳期可能会看到2至3只在一起。它们通常在夜间活动,活动起来动作灵敏,拂晓前返回洞巢,活动时攀爬与滑翔交替。

"寒号鸟"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懒惰的动物,民间有许多关于它的传说,大家认为它饿了也不会去寻找食物,当饿得无法忍耐时,则会吃自己的粪便。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粪便是一种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正痉作用的中药原料。

本课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寒号鸟资料与图片,不仅激发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能生动传递知识信息,让学生真正走出了寒号鸟是鸟的误区,增长了知识,受到了一次科普教育。

语文学科背后的故事:走出寒号鸟是鸟的误区

倾听孩子的声音,把快乐带给孩子,和孩子们一起守望心底那一缕快乐的阳光,擦亮未来的星空,做一名幸福的小学教师,我一直在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