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后世的春秋战国服饰改革: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

春秋战国时期纺织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生活的演变,服饰的改革出现极大的变化,同时也是审美意识和生活水平的融合。屈原的咏叹:“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是社会文化队服饰的要求。春秋战国的服饰中出现了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的现象。


影响后世的春秋战国服饰改革: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

一、 深衣与胡服总体特征

1、深衣

贵族中 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 穿短褐。 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 “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


影响后世的春秋战国服饰改革: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

2、 胡服

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 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 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 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 师比” “ 鲜卑”,它 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 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 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


影响后世的春秋战国服饰改革: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

二、 深衣和胡服的时代背景及特征

深衣的造型从春秋战国到汉代,成为一种主要的服饰样式。《礼记•深衣》对深衣有着明确的规定:“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权、衡。短毋见肤,长毋披土。续衽、钩边”、“规矩取其无私,绳取其直,权衡取其平,故先王贵之”,深衣的出现,是由于服饰制度与其社会机制的“规、矩、权、衡” 的需要。


影响后世的春秋战国服饰改革: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

战国时期的赵国地处北方,长年与草原游牧民族作战,服饰的不便,使战斗力受到了明显的影响。于是,在赵武灵王执政赵国期间,勇于改革,力排众议,加强国防能力,引进了胡服骑射,提高了战斗力。在《史记•赵世家》中,赵武灵王锐意进取,说服贵族王室,阐述改革服饰制度的必要性,终于奠定了赵国强盛的基础。


影响后世的春秋战国服饰改革: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

从服饰的功能上看,胡服简便异常,并带来生活和作战的方便,迅速。而赵武灵王高瞻远瞩,将服饰的改革与国家的兴盛关联。是中原地区的人们向游牧民族学习,获得国强民富的实际效果。胡服的引进,出现了带钩一类的附件品,带钩类似皮带钩,当时称“钩络带”,较之丝绳的绑扎,有着简便的功能,提高了穿衣的速度,构件虽小,意义重大,这也四胡服比深衣方便的地方。从《水陆攻占纹铜镜》上,就可以看出这种短衣长裤的士兵形象。

春秋战国是一个战争的时代,并且,当时各国的刑法都比较严苛,盛行肉刑,伤残的现象曾使假肢十分盛行。如《晏子春秋》中提到的“踊贵屦践” ,其中的“踊” 即是“假足”,可见价格昂贵,而“屦”一种草编的鞋子,由麻编织而成,十分便宜。可以看出,春秋战国的服饰是随着社会现实而不断地进行变化,更新,改造。

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 戴高冠、 穿长袍的贵族男子(湖南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帛画)。画面绘一有须男子,侧身而立,手执缰绳,作驭龙状。龙纹绘成舟形,上有舆盖,下有游鱼,表示龙在水中急驰。 驭龙男子处于中心位置,神态自若,气宇轩昂,似墓主人形象。尽管画面内容带有神话色彩, 但人物服饰的处理还是比较接近现实: 头戴峨峨搞冠, 冠带系于颌下,身穿大袖袍服,衣襟盘曲而下,形成曲裾,是典型的深衣样式。在同时期的木俑、 铜人身上,也能见到同样的服饰。


影响后世的春秋战国服饰改革: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

可见这个时期男子穿着深衣已成普遍现象。楚国男子的曲裾深衣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叫“续衽钩边”。“衽” 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 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 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穿袍服、挂佩饰的妇女。袍服的衣袖有垂胡,这种袖式后来也常用,主要是可以使肘腕行动方便。服装为上衣下裳,裳交叠相掩于后,腰间系带玉佩于前。此木俑是战国

楚墓出土的组佩俑,当时诸侯礼聘及祭天祀神所穿礼服都佩玉,所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穿深衣的楚国妇女(按照湖南长沙楚墓出土彩绘木俑摹绘) 。 楚墓出土的陶俑中多数穿直裾袍,只有此图中的陶俑穿曲裾袍。袍式长者曳地, 短者及踝, 袍裾沿边均镶锦缘。袍身纹饰为雷纹和重菱纹,重菱纹又称“杯纹”,因它形似双耳漆杯或称为“长命纹” ,取长寿吉利的含意。


影响后世的春秋战国服饰改革: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

一般都采用轻薄柔软的质料制成,另在领、袖等主要部位缘一道厚实的锦边,以便衬出服装的骨架。袖端的锦边较有特色, 大多用深浅相间的条纹锦制成,富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楚国贵妇的直裾单衣 绣罗单衣及刺绣纹样(湖北江陵马砖一号楚墓出土实物) 。 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为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实物。从实物来看,锦袍和禅衣样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右衽、交领、直裾。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影响后世的春秋战国服饰改革: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

三、总结

随着历史发展,春秋战国的服饰中出现了深衣和胡服并行不悖的现象。深衣是指将上衣和下裳连接起来,下摆滚边而不开衩,并将衣襟加长,向身后围拥,用丝带束腰,即古人“续衽钩边”的样式。而胡服本是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部落的服饰,其特征是短衣、长裤、靴子的打扮,是中国服饰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深深影响了后世服饰的演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