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漁洋:為官從政“清慎勤”

匡雪 陳長生


王漁洋:為官從政“清慎勤”


  王漁洋,山東省新城縣(今淄博市桓臺縣)人,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號阮亭,別號漁洋山人,是清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被稱為“一代詩宗”。其為官期間恪守“清慎勤”準則,廉潔奉公,勤政愛民,政績卓著,被譽為“一代廉吏”。

  “無暮夜枉法之金,清也”,這是王漁洋為官清廉的真實寫照。王漁洋長期在兵部、戶部、刑部等重要部門任職,始終做到廉政勤政。康熙三十一年,王漁洋調任戶部右侍郎主管鑄錢後,力主革除當時流行的收受樣錢受賄弊端,從上任到離任從未收過一文“樣錢”,真正做到兩袖清風、一塵不染。

  王漁洋不僅潔身自愛,還對官商勾結、貪汙腐敗等現象深惡痛絕。康熙八年,王漁洋到江蘇海關造船廠任職時發現那裡官商勾結,造船廠的木材採購和海船製造大都被奸商操控,所造船隻質量低下。王漁洋到任後頂住各方壓力,明察暗訪,最終揭露了木材商人行賄各級官員的罪狀並上疏朝廷,依律嚴厲懲治了不法商人和貪官汙吏。

  王漁洋主張“勿用重刑,勿濫刑”。他認為,抓捕犯人時應選擇合適的地點,避免殃及家人,兼顧了法理和人情。他審案時一切從實際出發,多方取證,不嚴刑逼供、屈打成招。他量刑時主張在律法允許的範圍內,最大限度地保護百姓生命。

  王漁洋所做《手鏡》一文是其一生廉政勤政正直為官的真實寫照和自律標準。其第三子出任知縣時,他親筆書寫《手鏡》五十則,總結自己多年的為官經驗,叮囑兒子要做到“清慎勤”,清正樸素、寬政慎行、勤政為民,這些理念至今無疑有著積極的警示和借鑑意義。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李繼東說——


  歷覽古今多少官,成由清廉敗由貪。縱觀王漁洋的一生,無論是“四年只飲邗江水,數捲圖書萬首詩”的自題詩,還是對後代“日用節儉可成廉”的諄諄教誨;無論是革除呈送“樣錢”陋弊的氣魄,還是“屏絕貨賄,不名一錢”的持身之潔,無不體現了他自重自省、防微杜漸、嚴於律己的清廉節操。

  2019年10月,我院通過組織幹警到淄博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王漁洋紀念館實地參觀學習,增強了對“清慎勤”為官准則的認識,受到了深刻的廉政勤政文化教育。我院堅持廉政教育制度化常態化,同時把廉政建設和主題教育結合起來,不斷加大黨風廉政建設力度,築牢思想和行動的防線,用自己的言行詮釋出

  “清慎勤”的深刻內涵和厚重色彩,為推進新時代檢察工作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本報記者匡雪 通訊員陳長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