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的羔羊


迷途的羔羊

愛的指引(分享來自沃斯康行州的讀者Janne Yu的部分內容)

在讀《迷途的羔羊》之前我不認識美琪。當她的這本書自朋友轉自我手。

我最喜歡的中國文學作品之一當數餘華的小說《活著》。在中文版的序文中餘華這樣寫道:“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而在我讀完美琪的故事後,我發現發生在美琪身上的故事與福貴相比一樣有血有肉、有苦有笑,毫不遜色。很奇怪,我卻沒有讀《活著》的時候那種感覺。是如今的我比當初變得更麻木不仁、缺乏共情了嗎?我想不是的。我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美琪與福貴,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一個生活在當下,有血有肉;一個活在過去,純屬虛構。由於是虛構,我對福貴的悲劇充滿了個人的想象和同情。那種壓抑和沉重,那些放大了的情緒反應緣於故事本身的虛幻色彩,而虛幻創造出無限空間讓人對人物的命運多舛不勝唏噓,繼而潸然淚下。而美琪卻是真實存在的。過去她雖經歷曲折坎坷,可如今她出書、採訪、講評書、搞收藏,給人的印象卻是風風火火,積極向上。原來我在潛意識裡已經把美琪歸為生活的強者,而非遭命運揉捏的弱者了。所以我在讀她的人生故事的時候受到正面的、積極的心理暗示,對她的豐富的人生經歷唯有驚歎,沒有悲憫。

那麼是什麼驅動力讓飽嘗人生酸甜苦辣的美琪還能保持對世界的樂觀態度呢?撇開美琪的故事不談,幸福的人生應該是人人都向往追求的。在我看來,一個幸福的人內心應該感到安寧、滿足和喜悅。如同美琪所說,更多的金錢和物質並不能徹底解決一個人內心的安全感危機。什麼是治癒內心創傷的良方?唯有愛。當我知道到美琪是在一個極度缺失愛的環境下長大時,請允許我武斷地推斷出的我自己的答案,那就是對愛的渴望和追求。對愛的渴望和追求,是支撐著美琪的強大動力,讓她歷經千帆,在人生的大海上時而被波峰推上浪尖,時而被波谷帶入浪低,唯一不改的是她駕馭她的小船勇於尋找自己的方向。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問佛》裡有一段話。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該怎麼辦?“ 佛曰:“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和有情人,做快樂事,別問是劫是緣。” 美琪在書中提到自己並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不是基督徒,也不算佛家弟子,但是認為自己還是有一些佛性。這點與我很像。我覺得冥冥中,她走過的路,愛過的人,受過的傷,收穫的愛,一切都是受到愛的指引。年輕時的她渴求愛,急急忙忙走入第一個婚姻,卻沒能獲得期望的幸福,也無法融入與自己地位懸殊的婆家。為了賭一口氣的而成就的短暫婚姻兩年後以失敗而告終,慶幸的是她收穫了大女兒四月。走出第一次婚姻之後的美琪自強自立,專注事業也取得不錯的成就,住上了大房子。可惜,擁有大房子並不等同於擁有幸福的家。那時的美琪仍然對愛情滿懷期待,對未來的家充滿幻想。高大帥氣的傑森的出現滿足了她對美好愛情和溫馨家庭的渴望。這份愛不是從天而降的上蒼恩典,能夠和傑森走到一起和美琪性格里的豪爽和仗義是密不可分的。北京的婚姻生活是甜蜜而美好的,但是丈夫傑森還是因文化上水土不服而消沉了。為了照顧傑森的感受,美琪也義無反顧地選擇了抱著出生不久的阿妮婭把家搬到傑森的家鄉,北達科達州的Fargo。剛踏上美國的這段新的人生旅途,現在看來既是緣也是劫吧!第二段婚姻的箇中滋味恐怕只有嚐遍酸甜苦辣的美琪自己才好做評價。即便傑森有萬般不是,他在那段婚姻裡還是讓美琪體驗到了被愛的甜蜜,他畢竟還是她曾經認真愛過的人。在那之後,美琪生活中也有過匆匆過客,他們來了又走了,直到有一天她的第三任丈夫Alvord來到她身邊,被她吸引,就再也不願離開。不但如此,Alvord還敞開心扉寬容地接納了四月和阿妮婭,為美琪營造了一個溫馨的四口之家。一個充滿愛的家庭有什麼困難不能一起克服的呢?他們齊心協力,像是跟要把阿妮婭帶走的死神拔河一樣硬生生地把阿妮婭拖回了愛的城堡,相伴相隨。“留人間多少愛,迎浮世千重變。” 美琪的經歷是對佛的指引最好的演繹。這樣一個對愛初衷不改、百折不撓的女性,我們只有選擇祝福方可渡人渡己。祝福她在愛河裡療愈舊傷,在家的溫情裡找到幸福。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和我一樣來美國留學,學到一技之長通過就業留在美國工作和生活。我們的經歷大都相似而且比較平順。通過《迷途的羔羊》一書認識的美琪是那麼的不同。我對她只有佩服,沒有羨慕。因為如果是同樣的挫折和坎坷發生在我身上,很有可能我早已被生活的殘酷碾壓得粉身碎骨,一蹶不振。而美琪卻是在生活的磨礪下越挫越勇。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識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雖然不曾謀面,我感受到了她的熱情、灑脫和與日俱增的自信。我期待她回憶錄的下半部《上帝另有安排》的面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