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男人明明不愛你,你還離不開?明白這一點,你就放下了!

大家好,這裡是道哥團隊,專注挽回,情感修復,分離小三,情緒疏導等情感服務!!

  • 放不下到底是你愛的太真?
  • 還是傷你不夠深?
  • 為什麼我對他那麼好,他卻不懂得珍惜?為什麼我付出那麼多,卻還是被分手、被劈腿?
  • 為什麼他明明不缺錢,卻總是吝嗇為我投資?……

“他讓你紅了眼眶你卻還笑著原諒”

01

“今天我看到那個姑娘發朋友圈說她要結婚了”。

一個和男友分分合合許多次的姑娘終於分手了。

我問她:怎麼突然就要結婚了呢?是他嗎?

同身處一個公司的我,再清楚不過她的感情了,我記憶中,還在一個月前他戀愛5年的男友出軌了,那天晚上那個痛苦淋泣,愛的死去過來,狠扇自己巴掌的姑娘,怎麼回家一個月就宣佈要結婚了呢?

短短几分鐘的等待,我又想起了那天晚上,那個讓我心驚膽戰的晚上。

她狂扇自己兩巴掌後的平靜流淚,問:“我不明白,為什麼談個戀愛非要這麼虐心。”

那個一言不合,就玩斷聯、玩失蹤的男人,過一兩個星期,又痛哭流涕地突然出現,表示離不開她的男人,到頭來成了備胎。

複合好不了多久,同樣的劇情又會上演,再次失聯,再次求和,反反覆覆卻沒有進展,拖得她身心俱疲。

直到親眼看到他出軌,才忍痛分手。

你說:這個男人,到底愛不愛我?我是不是很犯賤?

分析解惑:

“他愛不愛我”就是感情中的死穴。

愛本來就是一件艱難的事情。

會把親密關係變成虐心大戲的第一種人,是自我中心索取型的人。

這類人的愛情邏輯是:我愛你,離不開你,因為你能為我提供一些我所需要的東西。

開頭裡這位姑娘的男友,每次懇求和好時,他都能猜到姑娘的不忍心,抓住姑娘的致命點心軟一而再再而三的作祟,因為他不怕,他知道對方不會離開自己。

反反覆覆,他知道只要他哄兩句就能和好,而姑娘也是沒有辦法,狠不了心分手,只能受著。

而當她看見別人的男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跟關愛時,更是心有所觸,內心倍感心寒。

但越是這樣,她的情緒越不穩定,心情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為了感動對方,讓男人滿意,一味付出,不斷地“改造”自己,卻不成想沒感動對方,反而感動了自己。

他們之間缺乏那種令人踏實的溫度,從始至終她都無法放鬆,稍有不慎就會陷入缺乏安全感的漩渦。

“怎麼辦,我是不是說錯話了?”

“他會不會因為我沒做好內心對我不滿?”

“他要跟我分手怎麼辦?”

……

與自我中心索取型的人在一起,很容易感覺到這樣的徹骨孤獨,一個人的獨角戲。

因為他們只是一味希望對方無條件付出而理所應當的享受不予以回報,這種只享受不回饋可以滿足他們內在的需求,包括被愛、被尊重、被關注等等。

而當對方表達出需求時,他們常常是視而不見的。

也就是說,他們並不愛對方,只是享受被那個人愛著的感覺。

具體表現就是:從來不會想著主動去為別人做任何事,但是他自己有任何事時候,第一反應想的就是讓別人為自己處理。

一味的索取,從不知付出是什麼,又或者自己做了一點點就認為自己付出了很多,其實根本沒有任何改變,一樣自己享受著自己的世界,並也享受著對方必須辛苦創建的天地。

貪婪、自私、虛榮,以獲取他們所謂的”安全感“。越貪婪、越自私、越虛榮,則越容易對這個世界失望。越失望,則越需要安全感,那麼胃口就變得越大,如此循環,最後墮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

同樣,這樣的人也很容易失去很多真正關心,照顧,在乎的人。

為什麼男人明明不愛你,你還離不開?明白這一點,你就放下了!

那麼,自我中心的情感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它更傾向於社會需求慾望上的態度體驗,屬於後天行為。

形成自我為中的情感第一種情況:家庭環境,從小被家人當做焦點、重心,受到了無度的溺愛,導致在接收愛時覺得理所應當,卻意識不到愛也是要付出、要雙向流動的。

另一種情況,正好相反。

很多在孤立狀態中長大的人,也容易落入自我中心的陷阱中,滿心都是自己,無法與別人形成真實的情感連結。

由於從小就沒有機會培養出共情的能力,當他們進入親密關係之後,就會習慣性地操控伴侶,看似沒有手段其實就是陷阱,十分虐心。

如果對方做不到或者另其不滿意,他們就會用爭吵、冷暴力等方式,來逼迫對方“就範”。

在他們眼中,伴侶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一件可以滿足他們的“寶貝”

這樣的感情,看起來沒毛病,其實處於“危險情人”,你付出越多,伴侶卻完全不領情,還用各種方式來傷害你,你還會九死不悔地繼續投入嗎?

一個有著健康的自我界限的人,會堅決地說“不”。

但是,這樣的感情模式卻並不罕見。

為什麼男人明明不愛你,你還離不開?明白這一點,你就放下了!

02

曾經也有人跟我抱怨:心好累,什麼事情都沒有依靠。

“他什麼都不操心,什麼都靠我。”

“為了孩子,兩家人都忙暈了,只有他跟沒事人似的。”

“我哪像嫁個老公呀,根本就像養個兒子。”

“心好累,什麼事情都沒有依靠。”

分析解惑:

我說:你休息休息,多給自己一點愛,允許自己休息、放鬆,她卻又睜大眼睛,很認真地反駁:

這怎麼行呢,沒有我,他一天都活不了。我其實不累,不累。

其實,她不僅包攬一切家務,照顧孩子,還要幫無能的老公搞定各種人際關係、職場問題。

所有的心血與付出,換來的卻是老公的冷漠與出軌。

會把親密關係變成虐心大戲的第二種人,就是服務付出導向型的人。

習慣於無休止地付出,並把付出等同於愛。

自認為伴侶很弱,急需自己去保護、照顧,忙於滿足、討好對方,卻容易忽略或否認自己內在的真實需求。

以“愛”為名義的付出中,一點點變成空心人,失去了自我。

問題是,沒有了自我,愛也無處立足。

忽視自我、強迫性付出的狀態,常常是因為早年沒有得到過應有的“嬌慣”,無法心安理得地做個孩子,久而久之,就忘記了自己也需要愛。

這讓我想起我們小時候,自己考了100分,都很喜歡老師能在家長和所有同學面前表彰自己一樣,如果得到表揚或者獎勵就會更有上進心,做很多的事。但如果這麼努力做了這麼多,卻還只有責備,不但消弱對方的積極性的,還會越來越退步。

但貪婪的人不會像我們的老師和家長一樣,懂得你的付出,總是愛從別人身上索取更多幸福,還認為理所當然。

付出型人格,只有付出時,我才是快樂的。這是不能動搖的真理。

但問題是,不能在這個過程中,失去自我。我付出,一是我有這樣的能力,二要在我的人生節奏裡,而不是我要放棄所有的底線,去遷就別人。

你問過你自己:你需要什麼,你會不會累。

“付出≠愛”,把老公當成偶像來崇拜,當成孩子來寵愛,唯獨沒有伴侶之間的平等關係。

沒有真實連結的關係,都會走向虐心的狀態。

為什麼男人明明不愛你,你還離不開?明白這一點,你就放下了!

03

同樣還有分離恐懼型的人,也會把親密關係演繹得很虐心。

因為,他們受不了任何的疏遠、分離,總是戰戰兢兢地維持著現有的關係,即使關係本身已經千瘡百孔,也不敢去做任何改變。

如:

(1)當離開或者預期要離開家或者重要的依戀對象時,反覆出現過度的焦慮;

(2)持續和過度的擔心失去重要依戀對象,或者擔心重要依戀對象會被傷害;

(3)持續和過度的擔心發生不幸的事件,並因之導致和重要的依戀對象分離,比如:失戀,意外

(4)出於對分離的恐懼,明明不愛,卻不願分離死死折磨,哪怕強制性;

(5)持續和過度的害怕、不情願處於以下情景:獨自一人,或者沒有和重要依戀一起在家,或者在其他場景但沒有重要依戀對象的陪伴;

戀愛中這類情況具體分兩種:

一種是不惜一切;在戀愛活動中一般都是處於主動進攻的狀態,當遇到自己心儀的對象,或者當心儀的對象給予一絲希望的時候,他們的神經就會被高度地激奮起來,於是不顧一切地投身到戀愛運動之中,不惜血本、不計後果地向目標發起最猛烈的進攻。處於這種境況的戀愛者,他們的心態總是維持在一種高度興奮的狀態,為了得到戀人的垂青和芳心,他們可以說是傾盡所有在所不惜。

另一種,便是患得患失;已經愛上了自己戀人又或根本尚未確定自己到底有沒有愛上對方,希望和對方攜手相伴、共結連理,但又捨不得為戀人花太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因為他們無法確定自己和戀人將來到底能不能成功,所以他們不見兔子不撒鷹。

究其原因是這類人太過現實,相對來說又比較缺乏愛的激情;或者是在感情上遭受過一些挫折,導致疑心病較重,生怕再上當受騙。

為什麼男人明明不愛你,你還離不開?明白這一點,你就放下了!

我問你,一般這個時候會有三個選擇:

一是分手或離婚,

二是解決我們的問題,

三是死死糾纏。

你會選擇一、二、還是三,但不管是選擇一或是二的人都很難做到,第三種就成了常見。

報復,我不好過你也別想好過的心理。

而選擇三的人的心理:冒不起這個險,只有死死抓住手裡唯一有的感情,哪怕它只剩下一個軀殼,就像是一頭小羊,拼命吮吸已經去世母羊乾涸的乳房一樣。

就像我身邊有個姑娘,她為了強制自己放下前男友。

然後把前男友的備註改成:“他都不愛你了,你還找他幹嘛,別太賤了”,可她還是控制不住給他打電話;

後來又改成“他已經很煩你了,你有點兒尊嚴吧”,還是控制不住想他。

最後她直接改成“他已經死了,粉身碎骨了,快關機!”,

更過分的是,她甚至把手機扔到河裡,但還是不知不覺來到他家門口……

其實很多時候,你放不下一個人,不是因為那個人無可替代,而是因為,你在那個人身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精力,一旦分開,就好像自己用時間和青春細心堆砌的城堡轟然倒塌。

終於,她熬不下去了,崩潰大哭。

我問:為什麼放不下呢?

她說:我是一個特別戀舊的人。

都說時間和新歡是忘記一個人的最好辦法,時間她做不到,可新歡她又和舊愛們糾纏不清,無法做出抉擇。

每當有誰提出要斷絕關係,她就陷入痛苦、焦慮,用道歉、哀求、討好等各種方式,拼命把對方留下。

我問她:如果他們離開,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

她猶豫了一下,回答說:意味著我被拋棄了,孤零零一個人,好冷。

我:那個孤零零的小孩,是什麼樣子的?你想對她說些什麼?

她沉默良久,冷漠地說道:“我想抱抱她,告訴她你不是一個人,可怎麼抱都抱不到他,整個世界冰涼冰涼的。其實我特別想要抱抱她,給與她溫暖與愛,讓她知道她並不是一個人,可怎麼辦,我做不到做不到。”

在整個交流中,她反反覆覆提到“恐懼”、“害怕”、“孤獨”這幾個詞。

即使在最甜蜜的時候,也在擔心著有朝一日稍稍鬆懈,對方就會離去,留她一個人在絕望之中。

為什麼她總是放不下?

因為她沒有能力安撫自己受傷的小孩,然後才在一段又一段關係中,獲取安全感。

因為對於她而言,“分不開”並不是因為有多愛,而是無法獨自面對內在的恐懼。所以,即使分手也要努力和對方保持聯絡,不願意坦然放手。

迷戀的不過是“有人陪伴我”的安全感。

即使感情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明明已經並不開心,但卻仍然不敢不願主動做出改變,因為改變就可能帶來“失去”的風險,冒不起這個險。

不斷消耗著自己與對方,難以建立起健康的親密關係。

為什麼男人明明不愛你,你還離不開?明白這一點,你就放下了!

04

無論自我中心索取型、服務付出導向型還是分離恐懼型的人,都是在掙扎著留住愛的感覺。

也就是說,他們其實並沒有活在真實世界中,看到伴侶的真實存在,卻對親密關係成癮、中毒、欲罷不能。

而讓他們放不下的那個人,只是他們想象中的伴侶形象。要麼特別冷淡,要麼特別弱小、糟糕、需要照顧,要麼直接成為了安全感的載體。

看不見對方,也看不清自己,“愛”就變成了一句空話。

如何走出這樣的困境?

唯一的路徑,在於主動成長,真實地活著。

  • 自我中心索取型的人,需要學會與他人共情。

平等待人,接納伴侶的優點和缺點,而不是仗著被愛,而一味地要求索取、壓榨伴侶。

  • 服務付出導向型的人,需要學會對自己共情。

尊重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有需求、有負面情緒,不再繼續做一個只會付出、不求回報的聖人。

  • 分離恐懼型的人,需要療愈內心的舊傷,與內在小孩達成和解。

在最害怕、最恐慌的時候,安撫內在小孩:放心吧,你再也不會被拋棄的意識,而使自己強大,獨立。

改變並不容易,但只要願意鼓起勇氣、走出舒適區,就會漸漸打破親密關係的僵局,從緊繃、無力的狀態,走向真實與放鬆。

迷戀會使人陷入執著、茫然、焦慮和恐慌而真實的愛一個人時,你卻可以體驗到情感的溫暖流動。

今日話題;你的感情健康權嗎?偏向於哪一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