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農家樂老闆集體轉行賣土特產,營業額竟然恢復了2


一群農家樂老闆集體轉行賣土特產,營業額竟然恢復了2/3

浙江長興縣水口鄉,農家樂的老闆“轉行”了。

3月9日一大早,高琴便開始備貨,切筍、稱重裝袋、打包裝箱。“白天就是接單備貨,傍晚直接寄掉,不超過兩天就能送到上海江蘇等客人手上。”高琴邊說邊麻利地打包,“一早上就接了17單,其中13單都來自比較熟悉的上海客人。”賣出去的,都是醃肉、臘腸、新鮮筍、土雞、青魚乾等農副產品。從2月26日至今,她已經銷售3萬多元。

水口鄉是長三角地區規模較大的鄉村旅遊集聚區,因為性價比和周到的服務,在上海蘇州等地有名氣。高琴是夢怡閣農家樂的老闆娘,原本開農家樂是坐而論道,現在卻事必躬親。

這一反轉,也是無奈之舉。疫情影響了鄉村旅遊,春節本是黃金期,往年有的農家樂春節7天假期經營下來,利潤能超過10萬元。農家樂老闆多數採用提前預收定金的模式回籠資金,採購年貨,支付工資,安排裝修,可疫情打亂了他們全部的計劃。據水口鄉景區辦統計,這個特殊的春節假期,當地農家樂和民宿直接損失可能超過4000萬元。

小老闆一直在想辦法。貢茶農家樂老闆蔣彩虹告訴記者,全家8口人都靠著這間農家樂,做這行18年了,她第一次碰到這樣的情況。大年初二那天,她一晚上沒睡,一邊盤算為了春節生意囤下來的好幾箱年貨,一邊想著接下去的日子怎麼辦。她決定自救,試著藉助微信裡2000多位老客人打開市場,村裡便宜又新鮮的菜,城市裡的客人們應該需要。

“2月15日,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賣土特產的微信,沒想到第一天就爆單了,從早到晚足足發了100多個快遞。”蔣彩虹如今談論起來還是有點難以置信。這樣的火爆持續了整整一個星期,家裡囤的土特產很快賣完了,她就找了當地的經紀人,從他們手裡進貨。到現在,她每天依然能接到40多單,早上一醒來就能不斷收到諮詢信息,下午發動全家一起打包寄送,每天都是這樣的節奏。粗粗一算,這半個月的收入不比做農家樂來得差。蔣彩虹說,等疫情過去,可能要認真謀劃,怎麼利用好靠做農家樂維繫著的幾千位客人,向電商轉型。

一群農家樂老闆集體轉行賣土特產,營業額竟然恢復了2/3

水口鄉農家樂老闆們正在打包發貨。採訪對象 供圖

水口鄉有著585家農家樂和民宿,30%的人直接從事鄉村民宿行業,鄉村旅遊及其相關產業幾乎成為當地老百姓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看到蔣彩虹嚐到甜頭,目前有近1/3的農家樂通過線上銷售土特產為自己創收,將損失降到最低。現在水口鄉農家樂平均每天依靠賣土特產的營業額約90萬元,疫情前農家樂日常食宿的營業額大約在130萬元左右,僅從營業額看,基本已經恢復了2/3。

農家樂老闆們沒有被困難打倒,反而在困難中尋找到新商機,這令水口鄉黨委書記朱煒江感慨不已。他告訴記者,除了轉型賣農副產品之外,還有一些農家樂老闆通過這個空檔期對房間改造升級,提升配套,水口鄉也配合開展“美麗庭院”整治,倒逼提升,優化客源結構。

這次疫情,也讓一些創新思路的農業企業獲益。比如位於紹興嵊州的飛翼生態農業公司,針對上海等大城市蔬菜需求猛增的情況,轉變營銷思路,一方面採取會員制模式進行銷售,定向定量供應,已發展會員8000多位;另一方面,為了讓有機蔬菜受到市場的認可,公司先後在上海、杭州、寧波等地開設多家菜園體驗館。公司負責人杜東方認為,不等不靠,創新總能發現新的市場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