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與老人照護》

《子貢與老人照護》

《呂氏春秋》中有一章叫做《子貢贖人》,原文是這樣的:

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取其金則無損於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魯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依照現在人話,這個故事是講:

魯國有一條法律,魯國人在國外淪為奴隸,如果有人能把他們贖出來的,回國後就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貢(端木賜)在國外贖回了一個魯國人,回國後不接受國家賠償金。孔子說:"你做錯了,從今以後,魯國人就不再願意為在外的同胞贖身了。你如果接受了國家的補償金,並不會損害你的行為;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錢,別人就不肯再贖人了。

又有一次,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為了感謝他就送了他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說:“這下子魯國人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夫子見微知著,洞察人情,實在是了不起。

子貢(端木賜)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學生,孔子稱讚子貢為瑚璉(一種非常珍貴的東西)。子貢特別善於經商,是孔子眾多弟子的首富。孔子的晚年大都是由這位學生照料的。


《子貢與老人照護》


多少年來,我們所受的而教育是:做好事不留名、無私奉獻、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位子貢先生恰恰如此,但他受到他的老師嚴厲批評。原因是:子貢把私德當做公德展現給大家,或者說他把道德標準給拉高了,而且是高不可攀的水平。可是,高得道德標準不是很好嘛?當然好。不過當一個大家達不到的道德標準擺在大家眼前時,這個道德標準就是違反人理常情的,它可能就是一種邪惡的東西。而實施這種道德的結果,就是讓道德尷尬,讓普通民眾聞道德而色變進而遠道德而去!!

回來說說老人的照顧和護理,道德告訴我們,我們必須要照顧自己的老人,依照人的利他特質,這一點幾乎是自然性的。問題是,我們提倡社會照顧和護理那些與自己無親緣關係的老人,我們的道德標準應該如何擺放?我們的道德水平如何去最大限度地滿足日益增長的老人照護服務的需求?

在我的《利他與老人照護》提到過,在我們的身邊一直存在著一些“愛心人士”,我稱為帶有利他基因的人,他們一直老人照護服務中工作,不管是帶薪或志願者。他們也就像子貢一樣,有著較高水準的私德。但我們關注的問題是如何在一個公認的道德水準前提下,更大限度地讓社會的大眾參與老人照護服務裡來,就像魯國這條法律的目的不是在建立一個道德標準,而是讓更多人把在外做奴的魯國人贖回國。

從事老人照顧和護理服務本身就是一種利他的行為,是一種善行。事實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人(包括有愛心的人)都能從事老人照顧和護理工作的,特別是老人護理工作,作為專業性的工作,它要求從業者是個好人、一個有愛心、耐心、心地柔軟、懂得專業、高效率的、抗壓能力強、善於溝通、能夠給予他人陽光等等特質的人。正是因為這類工作需要這麼多硬性和軟性的素質要素,所以全世界老人護理專業人員都是稀缺之物。

當我們天天叫喊中國養老形勢嚴峻,鼓勵全社會都來參與養老服務建設時,我們是否想到了,我們社會是否存在一個在老人照顧和護理的利他行為得以廣泛的健康生存的環境?魯國把有償贖人寫入法律,這不僅使被贖的魯國人感到國家的歸屬感,最主要的是讓更多的人參與這種利他利己的行為中。同樣,如果我們給予中國的老人服務的參與一個健康的成長環境,如提升社會的認同、建立專業行業規範、從業者有良好的工作和專業提升空間、穩定的工作保障等等,我們還會擔心中國的養老無人可做嗎?目前在中國誰敢說老人護理是個專業行業?原因很簡單,因為目前它根本上不能具有成為一個專業行業所必備的要素,而這裡最大的一個要素,就是人!

道德其實應該是一個人人都能夠做到的無損於己而又有利於他人的。我們不要像子貢那樣,在養老上,天天宣講“情懷”、“初心”“無私奉獻”。。。用自我的私德去洗腦大家。如果讓大家更多地參與我們老人照護服務,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來共享利他的這種社會公德。作為養老的從業者,嚴謹持守、腳踏實地、不斷追求的專業精神和態度是給予中國老人照護的最為真實的承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