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标准”的名义——SM系列导弹的研制理念(七)

“标准”系列导弹的研制思路在整体上是清晰明了的,保留最基本的、技术稳定性最高的公共组元部分——弹体的气动布局方案,同时又对火控/制导部分不断进行技术革新,这使得“标准”系列导弹最终成为了一个教科书式的经典样本。但需要看到的是,对于“发展途径”线路的合理规划同样是保障“标准”系列导弹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标准”的名义——SM系列导弹的研制理念(七)

比如,在“标准”系列导弹的发展中制导体制与作战需求始终是相适应的。从标准系列导弹的制导体制发展路线看,从“标准”SM-1导弹的全程半主动雷达开始,到“标准”SM-2 MR BlockI导弹的指令修正+间断照射的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体制,再到“标准”SM-2 MR BlockIIIA导弹的指令修正+半主动雷达/红外复合制导体制,最终到“标准”SM-6导弹的指令修正+主动雷达/半主动雷达寻的和“标准”SM-3指令/GPS修正+红外成像的制导体制,每一步制导体制的变革都是紧贴需求变化而进行调整的。

比如针对飞机的威胁,“标准”系列导弹主要采用半主动雷达制导体制,只是为扩展射程在“标准”SM-2导弹上增加了指令修正。到20 世纪80年代,随着反舰导弹超低空飞行性能逐步提高,对水面舰艇威胁越来越大,美国海军相应的进行了导弹寻的改进计划,在“标准”SM-2导弹原来雷达半主动末制导基础上增加了红外成像,但依然保留了半主动雷达寻的, 采用指令修止+半主动雷达/红外串并复合制导体制,以解决拦截掠海目标问题。

此后,为了充分利用远群、超视距一体化火力控制系统和CEC等网络中心战的建设成果,使舰空导弹武器真正具备网络化作战能力和远距离探测与交战能力,“标准”SM-6 导弹又在”标准”SM-2导弹半主动雷达寻的基础上增加了主动雷达寻的, 作为末制导段的制导方式,实现在末制导段的“发射后不管”,有利于舰空导弹武器的网络化作战。

而为了具备弹道导弹中段拦截能力,“标准”SM-3则改用指令/GPS修正+红外成像的制导体制。“标准”系列舰空导弹在制导体制方面改进遵循的是保持稳定,但不僵化,应对威胁,逐步调整,值得借鉴。其发展成果是舰艇兵力机械化向信息化转变的必然产物,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以“标准”的名义——SM系列导弹的研制理念(七)

同时需要看到的是,面对复杂的空中威胁环境,世界各国水面舰艇编队均按分层防御的防空思想来规划武器装备的发展,“标准”系列导弹的发展同样遵循这一思想。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海军依靠落后的“黄铜骑士”提供区域防空能力,保护编队内其他水面舰艇的安全,“标准”SM-1导弹在美国海军舰艇防空体系中实际上仅作为点防御武器装备。

1980年代,美国海军装备了“标准”SM-2增程型、中程”标准”SM-2 和”标准”SM-1、近程“海麻雀”、末端“拉姆”4个层次的舰空导弹武器系统。舰艇区域防空由”标准”SM-2增程型、中程”标准”SM-2导弹承担,具备对飞机等目标的区域拦截能力。

而 随着“标准”SM-3 和”标准”SM-6导弹逐步装备部队,美国海军舰艇对飞机、弹道导弹、掠海反舰导弹均具备区域拦截能力,整个舰艇编队可对诸如弹道导弹、掠海反舰导弹等高威胁目标形成两层防御,大大提高了编队的对空防御和区域反导能力。从“标准”系列导弹的发展历程看,对高威胁目标形成区域防御和点防御是未来舰艇防空体系建设的发展方向,中程和远程舰空导弹应以形成区域防空反导作战能力为重点,实现区域防御和点防御相结合的舰艇防空反导体系。

事实上,“标准”系列导弹的路线规划,从防空到反导是其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从点防御到区域防御也是其改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先实现区域防空和反掠海反舰导弹,然后才实现了区域反弹道导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技术推动在标准系列舰空导弹发展历程上表现始终非常突出。

以“标准”的名义——SM系列导弹的研制理念(七)

发动机技术、推进剂技术和导引头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标准导弹射程大幅提高,超低空作战能力明显提升,使美国海军舰艇防空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从而也降低了舰载航空兵的防御压力,进而使航母编队可以将更多的舰载飞机投入进攻,提高了航母编队的攻击能力。而CEC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在“标准”系列导弹上的应用彻底则改变了防空反导作战的样式。

传统水面舰艇编队防空作战主要立足载舰平台,探测、跟踪、制导均由单平台完成,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将使探测、跟踪、制导和拦截等作战环节可以在整个信息网络中分解,实现整个舰艇编队防空资源的共享和共用,使防空作战效能最大化。

网络化技术是标准系列导弹作战效能的倍增器。这一切在“标准”系列导弹的发展历程中表明,只有充分重视技术推动在装备发展中的作用,将技术发展的成果及时应用到武器装备发展中,才能提高武器装备能力,从而改变作战样式,促进部队战斗力建设。

1945年后,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都需要安全保障,但它们对此的解释各不相同。1945年后,苏联仍是一个地区性强国,“安全”对其而言意味着它的边界上都是一些“友好的”邻国。而美国是一个全球性的经济大国,“安全”对其而言则意味着一个金钱、货物和人才都能自由交换的开放的世界。

这不但意味着在随后开始的美苏冷战中,美国海军必然要被置于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正如尼米兹在旧金山的公开演讲上所公开宣称的那样“……赋予海军以新的重要地位……。我们的防御边界不再是我们自己的海岸线……。我们今天的防御边界是整个世界。” -——也意味着美国海军在以后的岁月里必须穷尽资源来维持自的优势。

然而,在这种前所未有的较量形态中,再充裕的资源也是有限的。如何调和有限的资源与近乎于无尽的军事斗争需求之间的矛盾,无疑是一个考验智慧的问题,也是美苏较量的一个隐性战场。令人感兴趣的是,正是在这种智慧的博弈中,美国海军主导研制的“标准”系列导弹以“标准”的要求获得了异乎寻常的成功,其需求论证、总体设计、发展途径、采办政策、保障性设计、实战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