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祕萬國建築群一

上海外灘矗立著的一片租界時期的房子是外灘建築群的精華所在,是上海的標誌建築群。外灘曾經是各國列強在上海的政治,金融,文化中心。這裡聚集著當年各國的領事館,各大金融機構,這些建築構成了著名的"萬國建築博覽"。

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秘萬國建築群一

浦西那邊,有一幢三層磚木結構的英國式建築,樓頂上插著一面五星紅旗,這幢建築就是外灘十八號!外灘十八號,位於上海市外灘南京路口,原來是英國渣打銀行駐中國的總部,原名麥加利銀行的外灘十八號,建於1923年。經過兩年整修後的外灘十八號,成為集世界時尚品牌旗艦店、國際著名餐廳、酒吧以及藝術展館為一身的頂級綜合消費樓。如果想買奢侈品,可以到一樓和二樓,那裡彙集了世界級奢侈品服飾、配飾及珠寶的專門店,如果想吃到世界頂級的美食,那四樓到七樓就是正確的選擇,因為那裡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饕餮美食及酒吧,五樓及六樓都是世界排名前50的餐廳,七樓的露臺更成了上海享受夜生活的必到之處。

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秘萬國建築群一

外灘十八號除了是世界的頂級綜合消費樓之外,它還擁有著修復後的古希臘式的大理石柱和優雅高貴的大廳。外灘十八號的一磚一木訴說著塵封的往事。負責修復工作的專家們驚異地發現,門口4根大理石柱的用材由於礦山開採枯竭,早在18世紀就已經在意大利建築界絕跡了,查閱歷史後發現,原來這4根柱子來自200年前的意大利托斯卡尼教堂,後來教堂荒廢了,它們便經英國人之手輾轉來到上海。還有那扇中西合璧、花紋異常精美的銅大門,當修復人員用特殊溶劑把一層層後來加上去的油漆清除掉後,大吃一驚,原來採用了青銅與黃銅兩種材料,這麼天衣無縫,連見多識廣的藝術家們不禁由衷佩服前輩們的高超技術。

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秘萬國建築群一

中山東一路19號---匯中飯店,匯中飯店原名叫做中央飯店,原來這建築是一座英國式的三層樓房。1903年,中央飯店改組為匯中飯店。它是上海以前最豪華的飯店,而且好多國家元首都在這裡聚首。在1906年,這裡原來是三層的樓房,後來被拆除。重建的匯中飯店由瑪禮遜洋行設計,王發記營造廠承建。這裡的建築,幾乎都是巴洛克風格的,匯中飯店也不例外,建築造型採用巴洛克風格,外觀是文藝復興式,白磚牆面,鑲紅磚腰線,頂部東西兩端,都有一座巴洛克塔式涼亭,還有屋頂花園。

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秘萬國建築群一

但是可惜的是在1914年因為六樓發生火災,涼亭被燒了,現在修復成平頂了。當年它可是上海最豪華的旅店。1909年2月,國際第一次禁毒大會,又稱“萬國禁菸會”就在匯中飯店舉行。參加會議的中國首席代表是兩江總督端方。1911年12月,辛亥革命成功,上海各界人士假座匯中飯店大廳,歡迎孫中山先生就任臨時大總統。歡迎會上,孫中山發表演說,要黨員致力於民生主義。1965年,匯中飯店改為和平飯店南樓,富有歐洲情調的內裝飾,深受世界各國遊客的歡迎。

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秘萬國建築群一

浦西的那棟頂樓尖尖的,顏色是綠色的,像個帽子的建築樓,就是鼎鼎有名的和平飯店,它也叫沙遜大廈。和平飯店是印度人建造的,多少年以來,沙遜大廈一直是代表上海外灘的主要標誌性建築之一。建造沙遜大廈的沙遜洋行,留有太多的故事,沙遜洋行由猶太人大衛,沙遜1832年創辦於印度孟買。早期的沙遜洋行是將英國的紡織品和印度的鴉片銷往中國,所以發家致富。新沙遜洋行仍繼續經營鴉片、紡織品,民國期間又涉足軍火、五金,並發展到房地產業。新沙遜經營房地產,都是乘人之危,比如:企業破產;抵押貸款無力償還;拍賣所得等,還有是購買會發展成鬧市的地塊,成本極低。沙遜大廈的地皮,就因為美商瓊記洋行1875年抵押給巴林公司,到期無法償還而被沙遜以每畝6500兩白銀購進,到1933年,每畝地價高達360000兩。

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秘萬國建築群一

沙遜大廈由公和洋行設計,華商新仁記營造廠承建,建築風格屬於早期現代派風格。外牆都是用花崗石貼面,第九層和頂部用的還是泰山面磚,東立面屋頂是四方金字塔形,用紫銅皮飾面,內裝飾精緻豪華。五至七層為華懋飯店,金字塔式的頂樓內,還有個大餐廳,樓內的交通設計十分合理。解放前,華懋飯店是上海灘最豪華的旅店。解放後沙遜大廈由政府贖買,並改作和平飯店北樓。1992年,和平飯店被列為國內唯一的世界著名飯店之一。

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秘萬國建築群一

和平飯店旁邊的大樓,是一棟有特殊意義的大樓!那就是中國銀行大樓,也是在這萬國建築群中的唯一一棟,由我們中國建造的。這棟大樓,每層兩側有鏤空“壽”字圖案,正面兩側配上鏤空花格窗,樣子像我們中國古代耳朵錢幣形狀。中國銀行是舊中國四大官辦銀行之一,其前身是清政府1905年創辦的“戶部銀行”,1908年改稱為“大清銀行”,民國元年也就是1912年改組建立中國銀行,1928年,中國銀行遷入外灘23號的原德國總會內。那是一座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總會被中國銀行購下。

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秘萬國建築群一

1934年,中國銀行業務擴展,總會的建築也不適應銀行的要求,於是決定拆除重建。由中國銀行建築部的畢業於英國建築學院的設計師陸謙主持,原設計34層,將是當年上海最高的大樓。陶馥記營造廠負責施工,南北地基的水泥樁深達50米。地基完工時,南面沙遜大廈的業主維克多,沙遜得知中國銀行將建遠高於沙遜大廈的大樓,百般干涉,提出新樓的高度不能超出沙遜大廈的尖頂。最後迫於租界的壓力,大樓只能建到17層,樓頂比沙遜大廈低0.3米。中國銀行大樓,裝潢精緻,地下室設有當時最先進的保險庫。外形帶有中國傳統風格,是30年代外灘唯一的由中國設計師設計的大型高層建築。

見證上海外灘百年曆史風雲,上海的標誌建築群,探秘萬國建築群一

昔的建築,在精心的維護下,如今依然光彩依舊,各大銀行入駐於這些往日的金融中心,並且越來越多的時尚酒吧國際品牌也來外灘,讓她了頻添了幾多時尚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