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感謝您的關注和轉發

歷代原色法帖選——《王獻之中秋帖》


《中秋帖》傳為王獻之所書,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組成乾隆皇帝三希堂的“三希” ,現藏故宮博物院。《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草書,傳為東晉王獻之的傳世真跡,原為五行三十二字,後被割去二行,現僅存三行二十二字,清乾隆時被收入內府,與《快雪時晴帖》、《伯遠帖》號為“三稀”,乾隆遂以“三希堂”為御書房名。

該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


王獻之(344-386年),字子敬,漢族,東晉琅琊臨沂人,書法家、詩人,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今浙江紹興),王羲之第七子。幼年隨父羲之學書法,兼學張芝。書法眾體皆精,尤以行草著名,敢於創新,不為其父所囿,為魏晉以來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貢獻,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曾經擔任過州主簿、秘書郎、秘書丞、長史、吳興太守等官職;成為簡文帝駙馬後,又升任中書令(相當於宰相)。但政績一般,遠不如他的書名顯赫。故人稱“大令”。他先後娶郗道茂及新安公主司馬道福為妻。太元十一年(386年),王獻之病逝,年僅四十三歲 。隆安元年(397年),追贈侍中、特進、光祿大夫、太宰,諡號“憲”。

王獻之自幼隨父練習書法,以行書及草書聞名,但是在楷書和隸書上亦有深厚功底。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並有“小聖”之稱。還與張芝、鍾繇、王羲之並稱“書中四賢”。張懷瓘在《書估》中評其書法為第一等。王獻之一生的書法藝術並不守舊,且與父不同,字身喜帶長形。王獻之家學淵源,學習勤奮。其詩文書法,為東晉後起之秀。他筆下的草書,下筆熟練、潤秀、飛舞風流,不亞於父親王羲之,父子合稱二王。

王獻之自小跟隨父親練習書法,胸有大志,後期兼取張芝,別為一體。他以行書和草書聞名,但是楷書和隸書亦有深厚功底。由於唐太宗並不十分欣賞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樣有大量留存。傳世名作《洛神賦十三行》又稱“玉版十三行”。前人評論王獻之的書法為“丹穴凰舞,清泉龍躍。精密淵巧,出於神智”。他的用筆,從“內拓”轉為“外拓”。

原色高清圖欣賞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史冊典藏 | 原色法帖——王獻之《中秋帖》(強烈推薦)

《中秋帖》全文及印跋如下 ——

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

印 跋

  •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
  • 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
  •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
  • 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
  • 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

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

《書畫舫》雲:“獻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項氏子京,自有跋。細看乃唐人臨本,非真跡也。”清吳升《大觀錄》 雲:“此跡書法古厚,黑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故同樣寶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