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竟是為了避險?

這句話只之前在農村流行的俗語,一般是人民在生活中的經驗總結,有著時代性和風俗特徵,其實“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不全的。


全文是這句:“五十不交錢,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是之前農村經常說的,那麼這句話話主要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竟是為了避險?

在以前的農村,經濟落後,生活水平差,醫療條件也不好,很長一個歷史時期人們的平均壽命很短,平均在三、四十歲,活到五十歲就被當做老年人了,能活到六十歲的人已經很少。所以才會有“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說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這些俗語仍然被一些農村的老人掛在嘴邊,經常會提醒教育家裡人,但也是從這句話中聽出一些無奈。

主要是人們為了避免麻煩,告誡周圍人如何“規避和老年人相處的風險”,一邊實際上自己又是老年人要忍受這種“被別人規避”的無奈。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竟是為了避險?


五十不交錢”的意思是“超過50歲的老頭上門跟你借錢,千萬別借,因為他自己沒能力還,家裡也有可能會賴賬。”


因為古代農村,五十歲的人已經掙不到錢了,在家裡已經不掌握財政大權了,所以跟他不要有金錢上的來往和糾紛。

現在這種情況幾乎不太可能再發生了,因為現在50歲的人(也就是60/70後)若是從政,事業才剛起步,剛剛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恰恰是這部分人掌握著社會主要資源。

所以這句話對現今而言,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和參考價值了,應該被正確合理的看待,甚至已經淘汰了。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竟是為了避險?


不要跟六十歲的交言。


這有兩個原因:

一是說不要和60歲的老人交流思想。他們已過了奮發向上的時期,思想上很保守。而年輕人還處在進取的階段,與他們交流會影響年輕人的進取心。

二是說六十歲的老人們,往往反映遲鈍,思想固執而偏激,而且還無所顧忌,很難跟他們有共同語言,交流起來會有矛盾。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還挺多。

七十不留宿,就是不要讓老人在自己家裡住宿,怕身體發生意外,沒法處理和交代。

老人一般到了七十多歲,身體健康已經成為很大的擔憂,所以不能讓七十多歲的老人在自己的家裡留宿,過夜。如果身體發生任何閃失和意外,將不好給老人的家裡人交代。

八十不贈飯,就是年齡太大,吃飯喝水都可能出問題,再說生活習慣也已經大大不同。到了九十,就連坐也不能讓了。最好趕快離開,因為九十的老人坐下了,有可能就再也起不來了。

這些,其實是告誡非老年人,如何不承擔責任,免除不必要的麻煩。是有道理的格言警句!

如果是超過六十歲的老年人自己也應該知道這些,並且主動做到,成為有素質的老年人!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竟是為了避險?

理解這些老話時,應該站在雙方各自角度去理解,不然容易造成誤解,即然是留傳下來的老話,一般都是從善意出發的,即然是善意,那就包含著對對方的關心與尊重。

我們對於這些老話不能偏面地、絕對地去執行,也要本著具體現象,區分對待。時至今日,人的壽命延長了,健康狀況也大有改善,這些老話中對年齡的限制也該向後推移了,但總的來說這些話還是有道理的。

農村俗語“六十不交言,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竟是為了避險?

俗語對於今天的啟示作用:

所以這句話對吾現今而言的意義那就是“想要去更好幫助別人,首先要考慮到如何規避責任。”

放到當下比較流行的事件就是老年人中有的人“碰瓷”,我們在幫助別人的時候,也要首先考慮規避責任和危險。畢竟尊老愛幼是中華的傳統美德,但在做好事的時候注意保護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