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後宮干政的現象為什麼兩漢時期發生最多?

在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的嚴重,但是女人們卻不甘寂寞,她們總是想出各種辦法來和命運抗爭。人們見得最多的女人與命運抗爭的方式,大多數都走到了同一條路上——干政。後宮干政幾乎每朝都有,為何漢朝會最為嚴重?

歷史上後宮干政的現象為什麼兩漢時期發生最多?

在中國古代,皇帝是一國的象徵,君臨天下。而皇后則是一國之母,母儀天下。漫漫歷史長河中,不乏有許多傑出的皇后,她們不單是作為皇帝正妻,統領後宮佳麗,更是參與朝政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這被後世稱為“後宮干政”。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死後,其後呂雉便開始了奪權之路。在群臣的自保下,漢惠帝劉盈死後,呂雉便臨朝稱制,行使皇帝的權力,她改變劉邦”非劉氏不得為王“的定製,大封諸呂為王,這在實際上已經形成了改朝換代。

司馬遷做《史記》將呂后列入本紀,實際上就是承認她是皇帝。若非呂氏諸男沒有呂后的政治能力,周勃平叛能否成功還是未知數。呂氏之後,長期把持朝政的是文帝的皇后竇氏。竇太后和其女館陶長公主劉嫖權勢滔天,甚至可以左右景帝立嗣。在景帝去世後,升級為太皇太后的竇氏把持朝政,武帝親自任命的重臣趙綰只因提出“竇氏不應再幹涉朝政”,竇氏就迫使武帝罷免了自己任命的丞相和太尉,並把趙綰逼死在獄中。在其母王太后的建議下,武帝採取韜光養晦之計,不再過問政事才得以保全。

武帝時代,儒學興起。儒生根據夏桀、商紂、周幽王寵愛女色、荒政亡國的事實得出“女色亡國”的結論,甚至把帝王寵妃視為“禍水”。不過儒家的興起並沒有阻擋住後宮干政之路,漢元帝的皇后王政君在元帝病故後,便開始了60年的當政生涯,先後經歷了成帝劉驁、哀帝劉欣、平帝劉衍和劉嬰五朝,最終由王莽篡漢。

歷史上後宮干政的現象為什麼兩漢時期發生最多?

民國初的歷史學家蔡東藩對王政君作了高度評價“孝元皇后,無傅太后之驕恣,又無趙氏姊妹之淫荒,亦可謂母后中之賢者。乃過寵王莽,使其罔上行私,得竊國柄,是則失之愚柔,非失之驕淫也。”但是經歷了新朝代漢的者班彪認為“孝元后群弟世權,更持國柄,五將十侯,卒成新都。位號已移於天下,而元后卷卷猶握一璽,不欲以授莽,婦人之仁,悲夫!”明學者王夫之對漢代母后這一現象做出了總結“所見所聞不出於闈闥,其擇賢辨不肖、審是非、度利害,一唯瑣瑣姻亞之是庸”,故“母后臨朝未有不亂者也”。

這確實言中要害。后妃得寵一般是憑藉色相而非才能,即所謂“女以色進”。這其中有少數極具政治才能的女性,例如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呂后、漢和帝皇后鄧綏、武則天、清孝莊太后等人,但更多的女性從未接受過治理國家的教育,加之年紀尚幼便入深宮,對國情民意一無所知,一旦掌握權力很容易帶來災難。另一方面,后妃沒有執政合法性,她們又不得不依靠外力干預朝政,一般後宮干政都與外戚干政相連。

尤其東漢政權實際上是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起來的,而光武帝劉秀不同於其它開國皇帝的是,沒有大肆屠殺或者壓制開國功臣,反而對他們禮遇有加,功臣們大多能保全性命、待遇和地位。東漢時,婚姻講究門當戶對更成為一種牢固的觀念,於是,與皇帝結親的大多是將相功勳和世代公卿巨族的家庭,他們本來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當他們的女兒姐妹甚至姨姑成為后妃特別是皇后或太后時,靠著這種裙帶關係,他們會得到更多的恩寵,獲得更高的權力和地位。

歷史上後宮干政的現象為什麼兩漢時期發生最多?

如漢章帝的竇皇后在年僅十歲東漢和帝即位後,尊竇氏為皇太后,竇氏臨朝稱制。竇太后的兄弟竇憲、竇景、竇篤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職。竇家兄弟為所欲為,公報私仇,凡是對他們專權不滿的人都被致死。在近五年的時間裡,竇太后一直把持朝政,和帝聽之任之,是一個傀儡。永元四年,和帝14歲時,與宦官鄭眾合謀,將竇氏兄弟一網打盡。竇太后被迫歸政,臨朝稱制5年。

另一方面,由於漢朝又確立了皇后的嫡正地位,在皇帝年幼、懦弱、昏庸或皇嗣中斷時,皇太后可以監護人的身份監督、選立嗣位人,以至臨朝稱制。太后臨朝稱制,其權力與皇帝相等,東漢“臨朝者六後”,這種情況下,太后們在選擇嗣君時大多“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有些太后為了滿足自身的權欲,還廢長立幼。

如和帝皇后鄧氏,以長子劉勝有痼疾為由不立,而偏立少子劉隆,其生時才百餘日,剛立不久就夭折,後又立劉牿,也才12歲,一太后竟兩立幼帝,把持朝政達16年之久。公平的來講,無論是章帝皇后竇氏、安帝皇后閻姬、順帝皇后梁妠以及桓帝皇后竇妙都知書達理,其家族外戚並非市井,雖然行事跋扈,處理政事也算及格。

但靈帝生母董氏以及皇后何氏出身市井,一貪財一貪權,董太后打開賣官鬻爵的地獄之門,何皇后家族則將士大夫排擠出權力中心,兩人的爭權奪利加劇了東漢末年動盪的局勢,最終導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

歷史上後宮干政的現象為什麼兩漢時期發生最多?

漢朝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皇太后干預朝政呢?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是草莽出身,對後宮要求不高,導致皇后出身來源不一,文化素養不高,對貞操、女德不那麼重視,這些皇后妃子以前過的是苦日子,一旦飛黃騰達後,都會忘乎所以,呂后和漢武帝母親王太后就是典型例子。

漢朝實行君主集權制,並不是宋朝“君王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國策,這種體制很容易造成皇帝“獨斷朝綱”,當皇帝駕崩,繼任者年幼或其他原因不能臨朝理政時,母后就成為干政的可能;呂后、竇太后、王政君、元太后皆是如此。

漢朝以以孝治天下,甚至選拔官吏都以“舉孝廉”方式,這就造成了天下的父親是皇帝,天下的母親當然是皇后了,皇后處理政事也就是處理家事,是母儀天下應盡的義務,這就給了皇太后插手政事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此外,後宮干預朝政還有許多原因,大多都由皇帝原因引起的,皇帝年幼、身體羸弱、甚至愚呆這些都是皇太后走向前臺的原因;為了防止外戚干政,西漢也採取很多措施,劉邦殺白馬為誓定立了“非劉氏為王者,天下共逐之”,到了漢武帝時期有個極其殘忍“立子弒母”制,此外西漢皇帝還重視女子品德教育,讓后妃和公主學習《列女傳》、《女誡》等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都沒有取得多大成效。

對於後宮干政,除了外戚貪戀權力以及龐大利益外,女人能頂半邊天也是其中一個原因,女人也可以有事業,女人也可以有作為,但是在“男尊女卑”的男權社會里,女人註定是時代犧牲品,一入侯門深似海,她們要想在歷史舞臺上發揮女性應有的作用,必須遵守“三從四德”做好夫君的賢內助才可以,否則就被世俗所遺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