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誰放火燒了翰林院?

翰林院遺址,位於北京東長安街路南今天的公安部內,原為明代鴻臚寺舊址,明正統七年(1442年)在此建翰林院。清朝初期將翰林院併入內三院。康熙年間又在明翰林院舊址重建,並定為正三品衙門。翰林院自雍正以後,成為重要國家儲才機關。

1900年,誰放火燒了翰林院?

翰林院原址在公安部院內

翰林院不但建築精美輝煌,而且以巨量藏書著稱於世,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圖書館,被當時西方人比做是中國的牛津、劍橋、海德堡和巴黎。翰林院內藏有卷帙浩繁的各類古版善本,舉世罕見的《永樂大典》和《四庫全書》的底本就珍藏於此。

1900年的翰林院大火,不僅將輝煌的建築焚燬,而且數萬卷古籍善本也在這次大火中燒燬。教科書告訴我們是八國聯軍焚燬了翰林院,而事實卻不是這樣。

八國聯軍是在1900年8月14日打進北京的,而翰林院卻是在6月23日遭焚燒的。

1900年,誰放火燒了翰林院?

1843年北京地圖準確標明瞭翰林院的位置

眾多史料表明,是義和團和清軍焚燬了翰林院。英國公使館久攻不下,清軍首領董福祥決定採取火攻。當時的英國使館在翰林院南側,緊挨翰林院。於是清軍把煤油灑在翰林院中緊挨英使館的參天大樹之上,他們的想法是讓風把火引到英國使館,使館區著火,逼迫躲藏其中的洋人和上千的中國教民跑出來,然後再追殺。

據資料,當時各國使館都認為,英國公使館是最安全的,原因就是位於翰林院隔壁,清軍不敢亂來強攻,所以很多國家的領事家眷都集中安頓在這裡。誰曾想到,董福祥會出如此火攻之高招。

1900年,誰放火燒了翰林院?

此建築是淳親王府內的建築,非翰林院遺存

藉助風力,大火確實對英國使館形成巨大威脅。但翰林院也被燒燬。這是剛經歷了大火之後的翰林院,一片殘垣斷壁。清軍放火被撲滅以後,英國衛隊部分士兵為了防止清軍再次放火,在翰林院內“敬一亭”前構築了防禦工事。起火前《永樂大典》就存於“敬一亭”。英衛隊士兵還砍落樹枝,以防清軍把綁有點燃棉紗的弓箭射到樹上,著火殃及大殿。

1900年,誰放火燒了翰林院?

圖為敬一亭,英國衛隊的防禦工事和砍落地上的樹枝

目擊者、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理循對清軍的行為大惑不解,他不明白軍隊為何為了攻擊別人而去破壞本民族的文化?他寫道:“為了向外國人洩憤雪恥,不惜毀滅自己最神聖的殿堂建築。而這座建築數百年來是這個國家及其學者們的驕傲與榮耀所在!這是一次輝煌的災難聖奠。如此褻瀆神聖,駭人聽聞!”

1900年,誰放火燒了翰林院?

現公安部側門的古建是淳親王府的寢殿,非翰林院遺存

翰林院大火之後,英國公使急電清廷,要求清政府出面搶救翰林院及殘存書稿,但清政府未予理睬。這位英國公使並未就此罷休,乾脆把搶救出來的部分手稿和書籍送交到了清政府的總理衙門,而這也是《永樂大典》絕大部份殘卷至今仍在中國留存的原因。

令人痛心的是,在這場大火中,我們要的只是不擇手段、不惜代價的勝利和麵子,而洋人在自己的性命之外,尚能兼顧書籍與文明。翰林院大火燒燬了什麼?燒燬的不僅僅是面子,還有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