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我出生在農村,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孩子。

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時候的房子是茅草搭起來的,日曬風吹。小時候一直怕夏天溫度太高把茅草都點燃了,又怕冬天突然下冰雹把茅草都砸穿。一到下雨天,爺爺奶奶就拿好多碗放在地上接著雨水,滴滴答答,我和弟弟伴隨這音樂相擁著入睡。

後來外出求學,就再沒怎麼回過老家。

聽媽媽說,老家翻新了好幾次,現在的瓦片房冬暖夏涼。

13年過去了,我已經快步入職場。

2020年,再回農村,沒想到是因為一場全國戰“疫”。延期復工、延期開學,一切抗擊戰“疫”的應急措施打亂了所有人對2020年的規劃和夢想。

去社區做了幾天志願者之後收拾好行李,回到鄉下。

“終於到了什麼都不用做就可以為國家做貢獻的時候了”,引人一笑又陷入沉思。以前總覺得時間太短不夠用,現在卻覺得時間太長不充實。看到城市裡那些被“困”在高樓大廈的人,我倒覺得身處農村已經最大限度的實現了自由。

一條直通山頂的石子路,一片可以種出財富的良田,一隻在房樑上跳躍的白貓,一條伸長舌頭不停搖尾的看家狗,一排開出鮮花的應季果樹,和有著生命力的一切田園風光。

一口用柴火就可以烹飪的鐵鍋,一片梧桐樹林立的荒野,一池甜潤解渴的泉水,一把開疆拓土的鋤頭,一抹冬日裡風情的暖陽。

我宅在農村,卻真的好自由。

一.創作一篇CSSCI,需要田園的潤色

寒假前給自己定了一個學習計劃:打造一篇國際學術期刊論文。回到農村,發現有很多主題可以進行深入研究論證,比如:

1.我注意到在農村,左鄰右舍住著很多戶人家,到了夜晚大家都熄燈就寢了,有人敲門,通常門內人會問一句:“誰啊?”,門外人答:“我!快開門!”,於是門內人果真就起身開門了。這是一個只出現在中國農村的奇特現象,由此可以深入研究鄉下社會構成的成分簡單性、社會生活緊密聯繫性和社交範圍內的高度互信性。

2.回到農村我見證了“空心村現象”

, 就是指一個村子裡除了特別年邁的老人,基本上沒有年輕人,我分析了原因:一開始,家庭的主力還只是男人的時候,男人在成家後會出門謀生,這時候鄉下剩的是老人、妻子、孩子。漸漸的,妻子也成為第二勞動力,跟著男人外出謀生,鄉下剩的是老人、孩子。後來,男人和女人意識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因鄉下條件不允許以及減輕老人負擔,又把孩子帶出去留在身邊,這樣一來,鄉下剩的是老人。年復一年,村子裡的年輕人都離開了村子,村子裡的老人也越來越年邁,因此就出現了“空心村”。這個現象,可以用人口流動學、經濟增長趨勢、勞動力輸入與輸出等社會學理論加以深入研究。

3.在用農村的土灶鍋燒飯的過程中,我切身的體會到“能源”的重要性:無米不成粥,無柴難生熱。我注意到,燒火的過程中會出現微型“爆炸”的聲音,那是因為柴火中的水分受到蒸發形成氣泡,氣泡的膨脹超出了柴火的受力範圍,於是會產生爆破的聲音。而燒土灶時,對於烹飪不同食材的火候也是需要把握的。

4.給一盤用柴火烹飪出來的“土豆燒牛肉”做一篇綜述,

土豆從育種到出芽的整個栽培環節、牛肉各個部位肉質的區分和作用、不同火候對土豆和牛肉不同的口感影響、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發展階段對應土豆燒牛肉菜系發展的啟示與影響,同時對土豆燒牛肉進行一份實證研究,包括變量選取、計量分析、理論論證和數字模型。

5.在農村,農民把二十四節氣、黃曆忌宜、土壤地質、作物週期作為實施農事活動的參考標準,農民似乎對土地和氣候有一種絕對無誤的直覺,比如說我的奶奶可以根據家禽的作息時間推測第二天的陰晴天氣。

通過對農村生活的觀察分析,我通過人口流動學、空氣動力學、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改革開放發展史、剩餘價值論、唯物辯證法等理論考核農村產生的各種現象,通過綜合整理,為我的論文提供了非常多的材料模型和素材數據。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二. 邁向山野,尋找童年的歡樂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1. 去竹林裡漫步

子後面有一片竹林,竹林裡藏著童年,現在我長大了,奶奶老了,竹林還是那麼翠、那麼年輕、那麼疏密有序。

我想起小時候,每到夏天,陽光穿過一片片竹葉灑在地上,竹影斑駁。我和弟弟去竹林裡抓竹筍蟲,這種蟲只生活在竹子裡,可以食用,生吃或者炸了吃,不過我和弟弟都是用一根小繩子把它的一隻腳綁起來,拿在手上當小風扇,因為它飛得很快,翅膀不停的扇動,風力可大了,等我們涼快了,又把繩子鬆開放它回家。

不過最近正值寒冬,加上所處地勢,老家每天都會刮很大的風。風鑽進竹林,陣陣呼嘯,雖然竹子被吹得搖搖晃晃,但總像是有一種難以抵抗的定力,待風停下後它們依然巋然而立。慢慢的,我悟到了“竹”的魅力氣質和瀟灑姿態。

前幾天剛下過一場小雨,無意間去給家禽餵食的時候,居然瞧見了“雨後春筍”,毛茸茸的泥紅色竹殼中孕育出一抹嫩綠。在用小刀挖筍的時候,我才發現這樣一片錯列有致的竹林之下,竟然是深深鑲嵌在土壤中的盤根錯雜的根,正是這些如此複雜的“地下組織”在不斷的為這一整片竹林供給養分、汲取水源,才使得這竹林如此枝葉扶疏、如此鮮活蔥翠、如此遒勁頎長。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挖一些嫩筍,切絲和燻臘五花肉炒在一起,嘗一嘗童年和春天的味道。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2. 門前大橋下,“蓋”魚去

用揹簍“蓋”魚,就是人拿著揹簍在池塘裡走,見到有魚就用揹簍蓋住。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這個小魚燒湯的味道極好呀,金湯鮮美。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3.大型臘肉熏製現場

年年家裡都少不了臘肉,今年和奶奶一起動手,專門搭了一個鐵架做成的臨時制肉小棚。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把豬肉掛在棚子裡最高的地方,棚子下面先用大火烘,再堆柴火煙燻,把肉燻至黃色。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三.品味生活,土地孕育著財富

大地總是及時對辛勤給予回饋,總會給勤勞的人回報果實,包容萬象,滋潤繁衍,茁壯生長,怪不得自古人們把大地比喻成“母親”。回到農村,挖地、播種、鬆土、鋤草、施肥、搭棚等勞作活動構成了奶奶充實的一天。奶奶已經年近80,一刻都沒有離開土地。用奶奶的話說:“跟了土地一輩子,要是手裡不沾泥巴,過不得,難受。”

1.和奶奶一起種地

奶奶把青春獻給了大地,小麥、水稻、玉米、油菜、土豆、花生,她都親手種過,雖然跟這些作物打了一輩子交道,見到地裡出了果實還是滿眼的欣喜,捨不得浪費一點,經歷過苦日子,才知道來之不易。

“以前自己的土地,自己種的糧食,見都沒見到一眼”,奶奶總是跟我描述起集體勞作吃大鍋飯那幾年。

奶奶總是比太陽早些起床,簡單收拾之後再慢悠悠的扛著鋤頭去屋後的那片菜地裡幹活,奶奶用鋤頭挖地前總是要往手掌裡吐點唾沫,說是拿的穩不打滑,這個動作在我很小的時候就刻進了腦子裡。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到農村我也開始和奶奶一起整理菜園,兩個人一邊精心的為大地梳妝,一邊說說笑笑嘮嘮家常,好久都沒有和奶奶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但我們之間卻因為共同聆聽著大地的脈搏而顯得一點都不陌生。相反,我更覺得簡單,美好,那是一種脫離世俗的純粹。

小的時候搞不懂奶奶為什麼要在土地上流盡汗水,恨不得幫奶奶挖完所有的土地。長大了才發現,這是奶奶的執念,離不開了。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2.背個揹簍挖野菜去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你聽說過“清明菜”嗎,她們總是需要在每一年春晨的滴露滋潤下才肯從地下鑽出小腦袋,穿著毛茸茸的灰白色薄紗緊挨著大地,要是不仔細看呀,真像是蒲公英的近親呢!如果不知道這種野菜可以被食用,也許我也不會知道這樣可愛的生物竟然活得如此謙卑,一苗一苗的獨自成長著,不依賴土地,不扎堆繁衍。在搜索引擎裡查看她了學術名,又名“佛耳草”,具有清熱祛溼,排毒消腫等功效。奶奶和了面,把綿軟的清明菜切細放入面中,下鍋炕成菜餅。清香未減~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我等著“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時節,盼著霧雲黛山那一面的鄂城傳來期待甚久的佳音。我邁向種著春天的希望的田野,看一片金黃嫩綠紅白桃李花開。我抬頭看天空雲彩的模樣,想象夜晚的月光將會何其婉美皎潔。我閉眼輕嗅種子發芽的味道,嗅到了浪漫金秋提前吹來的煦日暖風。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農村,“宅”出一片天地


我深知這一切自由與美好的背後,醫生與病人在晝夜生死相依。我明白一切撫慰和鼓勵的背後,是慷慨國民日復一日的不懼危難。

我每一刻都向著天空的雲彩許願,願世間昌平。我每一刻都對著田野的綠芽許願,願海晏河清。我每一刻都望著皙白的花瓣許願,願天佑中華。

我們並非在宅,只是“自由”這個孩子啊,他想慢慢走,想等等所有人,站起來,聚集起來,把希望,種在春天的田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