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我出生在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孩子。

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那时候的房子是茅草搭起来的,日晒风吹。小时候一直怕夏天温度太高把茅草都点燃了,又怕冬天突然下冰雹把茅草都砸穿。一到下雨天,爷爷奶奶就拿好多碗放在地上接着雨水,滴滴答答,我和弟弟伴随这音乐相拥着入睡。

后来外出求学,就再没怎么回过老家。

听妈妈说,老家翻新了好几次,现在的瓦片房冬暖夏凉。

13年过去了,我已经快步入职场。

2020年,再回农村,没想到是因为一场全国战“疫”。延期复工、延期开学,一切抗击战“疫”的应急措施打乱了所有人对2020年的规划和梦想。

去社区做了几天志愿者之后收拾好行李,回到乡下。

“终于到了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为国家做贡献的时候了”,引人一笑又陷入沉思。以前总觉得时间太短不够用,现在却觉得时间太长不充实。看到城市里那些被“困”在高楼大厦的人,我倒觉得身处农村已经最大限度的实现了自由。

一条直通山顶的石子路,一片可以种出财富的良田,一只在房梁上跳跃的白猫,一条伸长舌头不停摇尾的看家狗,一排开出鲜花的应季果树,和有着生命力的一切田园风光。

一口用柴火就可以烹饪的铁锅,一片梧桐树林立的荒野,一池甜润解渴的泉水,一把开疆拓土的锄头,一抹冬日里风情的暖阳。

我宅在农村,却真的好自由。

一.创作一篇CSSCI,需要田园的润色

寒假前给自己定了一个学习计划:打造一篇国际学术期刊论文。回到农村,发现有很多主题可以进行深入研究论证,比如:

1.我注意到在农村,左邻右舍住着很多户人家,到了夜晚大家都熄灯就寝了,有人敲门,通常门内人会问一句:“谁啊?”,门外人答:“我!快开门!”,于是门内人果真就起身开门了。这是一个只出现在中国农村的奇特现象,由此可以深入研究乡下社会构成的成分简单性、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性和社交范围内的高度互信性。

2.回到农村我见证了“空心村现象”

, 就是指一个村子里除了特别年迈的老人,基本上没有年轻人,我分析了原因:一开始,家庭的主力还只是男人的时候,男人在成家后会出门谋生,这时候乡下剩的是老人、妻子、孩子。渐渐的,妻子也成为第二劳动力,跟着男人外出谋生,乡下剩的是老人、孩子。后来,男人和女人意识到孩子教育的重要性,因乡下条件不允许以及减轻老人负担,又把孩子带出去留在身边,这样一来,乡下剩的是老人。年复一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离开了村子,村子里的老人也越来越年迈,因此就出现了“空心村”。这个现象,可以用人口流动学、经济增长趋势、劳动力输入与输出等社会学理论加以深入研究。

3.在用农村的土灶锅烧饭的过程中,我切身的体会到“能源”的重要性:无米不成粥,无柴难生热。我注意到,烧火的过程中会出现微型“爆炸”的声音,那是因为柴火中的水分受到蒸发形成气泡,气泡的膨胀超出了柴火的受力范围,于是会产生爆破的声音。而烧土灶时,对于烹饪不同食材的火候也是需要把握的。

4.给一盘用柴火烹饪出来的“土豆烧牛肉”做一篇综述,

土豆从育种到出芽的整个栽培环节、牛肉各个部位肉质的区分和作用、不同火候对土豆和牛肉不同的口感影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阶段对应土豆烧牛肉菜系发展的启示与影响,同时对土豆烧牛肉进行一份实证研究,包括变量选取、计量分析、理论论证和数字模型。

5.在农村,农民把二十四节气、黄历忌宜、土壤地质、作物周期作为实施农事活动的参考标准,农民似乎对土地和气候有一种绝对无误的直觉,比如说我的奶奶可以根据家禽的作息时间推测第二天的阴晴天气。

通过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分析,我通过人口流动学、空气动力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改革开放发展史、剩余价值论、唯物辩证法等理论考核农村产生的各种现象,通过综合整理,为我的论文提供了非常多的材料模型和素材数据。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二. 迈向山野,寻找童年的欢乐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1. 去竹林里漫步

子后面有一片竹林,竹林里藏着童年,现在我长大了,奶奶老了,竹林还是那么翠、那么年轻、那么疏密有序。

我想起小时候,每到夏天,阳光穿过一片片竹叶洒在地上,竹影斑驳。我和弟弟去竹林里抓竹笋虫,这种虫只生活在竹子里,可以食用,生吃或者炸了吃,不过我和弟弟都是用一根小绳子把它的一只脚绑起来,拿在手上当小风扇,因为它飞得很快,翅膀不停的扇动,风力可大了,等我们凉快了,又把绳子松开放它回家。

不过最近正值寒冬,加上所处地势,老家每天都会刮很大的风。风钻进竹林,阵阵呼啸,虽然竹子被吹得摇摇晃晃,但总像是有一种难以抵抗的定力,待风停下后它们依然岿然而立。慢慢的,我悟到了“竹”的魅力气质和潇洒姿态。

前几天刚下过一场小雨,无意间去给家禽喂食的时候,居然瞧见了“雨后春笋”,毛茸茸的泥红色竹壳中孕育出一抹嫩绿。在用小刀挖笋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样一片错列有致的竹林之下,竟然是深深镶嵌在土壤中的盘根错杂的根,正是这些如此复杂的“地下组织”在不断的为这一整片竹林供给养分、汲取水源,才使得这竹林如此枝叶扶疏、如此鲜活葱翠、如此遒劲颀长。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挖一些嫩笋,切丝和熏腊五花肉炒在一起,尝一尝童年和春天的味道。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2. 门前大桥下,“盖”鱼去

用背篓“盖”鱼,就是人拿着背篓在池塘里走,见到有鱼就用背篓盖住。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这个小鱼烧汤的味道极好呀,金汤鲜美。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3.大型腊肉熏制现场

年年家里都少不了腊肉,今年和奶奶一起动手,专门搭了一个铁架做成的临时制肉小棚。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把猪肉挂在棚子里最高的地方,棚子下面先用大火烘,再堆柴火烟熏,把肉熏至黄色。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三.品味生活,土地孕育着财富

大地总是及时对辛勤给予回馈,总会给勤劳的人回报果实,包容万象,滋润繁衍,茁壮生长,怪不得自古人们把大地比喻成“母亲”。回到农村,挖地、播种、松土、锄草、施肥、搭棚等劳作活动构成了奶奶充实的一天。奶奶已经年近80,一刻都没有离开土地。用奶奶的话说:“跟了土地一辈子,要是手里不沾泥巴,过不得,难受。”

1.和奶奶一起种地

奶奶把青春献给了大地,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土豆、花生,她都亲手种过,虽然跟这些作物打了一辈子交道,见到地里出了果实还是满眼的欣喜,舍不得浪费一点,经历过苦日子,才知道来之不易。

“以前自己的土地,自己种的粮食,见都没见到一眼”,奶奶总是跟我描述起集体劳作吃大锅饭那几年。

奶奶总是比太阳早些起床,简单收拾之后再慢悠悠的扛着锄头去屋后的那片菜地里干活,奶奶用锄头挖地前总是要往手掌里吐点唾沫,说是拿的稳不打滑,这个动作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刻进了脑子里。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到农村我也开始和奶奶一起整理菜园,两个人一边精心的为大地梳妆,一边说说笑笑唠唠家常,好久都没有和奶奶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但我们之间却因为共同聆听着大地的脉搏而显得一点都不陌生。相反,我更觉得简单,美好,那是一种脱离世俗的纯粹。

小的时候搞不懂奶奶为什么要在土地上流尽汗水,恨不得帮奶奶挖完所有的土地。长大了才发现,这是奶奶的执念,离不开了。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2.背个背篓挖野菜去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你听说过“清明菜”吗,她们总是需要在每一年春晨的滴露滋润下才肯从地下钻出小脑袋,穿着毛茸茸的灰白色薄纱紧挨着大地,要是不仔细看呀,真像是蒲公英的近亲呢!如果不知道这种野菜可以被食用,也许我也不会知道这样可爱的生物竟然活得如此谦卑,一苗一苗的独自成长着,不依赖土地,不扎堆繁衍。在搜索引擎里查看她了学术名,又名“佛耳草”,具有清热祛湿,排毒消肿等功效。奶奶和了面,把绵软的清明菜切细放入面中,下锅炕成菜饼。清香未减~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我等着“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时节,盼着雾云黛山那一面的鄂城传来期待甚久的佳音。我迈向种着春天的希望的田野,看一片金黄嫩绿红白桃李花开。我抬头看天空云彩的模样,想象夜晚的月光将会何其婉美皎洁。我闭眼轻嗅种子发芽的味道,嗅到了浪漫金秋提前吹来的煦日暖风。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回农村,“宅”出一片天地


我深知这一切自由与美好的背后,医生与病人在昼夜生死相依。我明白一切抚慰和鼓励的背后,是慷慨国民日复一日的不惧危难。

我每一刻都向着天空的云彩许愿,愿世间昌平。我每一刻都对着田野的绿芽许愿,愿海晏河清。我每一刻都望着皙白的花瓣许愿,愿天佑中华。

我们并非在宅,只是“自由”这个孩子啊,他想慢慢走,想等等所有人,站起来,聚集起来,把希望,种在春天的田野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